天天看點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作者:雲南網

認識曾麗霞,是在今年大理七宣村的“啞巴節”上,旁人介紹她是大理電視台的主持人,對了,還經營着兩家書店。

那天她帶着一個手持的雲台,現場很多事物都會被她捉到她的相機裡,包括正在繡鞋面的臉上布滿歲月年輪的奶奶,新鮮還帶着松樹枝葉味道的村路,“大啞巴”身上蜿蜒的龍紋彩繪……

那一天,她像個喜歡新鮮事物的孩子,卻又不吵鬧,臉上平靜,内心澎湃。

在一處古宅子裡,曾麗霞想拍攝坐在一起休息的畢摩時,她先去征求老人家的意見,得到許可後,她才拿出相機來。拍完照,她蹲着和坐在石階上的畢摩聊天。

正午的陽光被宅子一側的老樹和屋檐過濾了一遍,再灑在她的臉上時,溫柔且美好。

陽光下,曾曾與畢摩談起“啞巴節”的由來

把種子放在泥土裡,随他生長

熟悉她的朋友會叫她曾曾,她也用這個名字命名了一家農村的書屋。“曾曾的書屋”在大理鳳羽鎮的佛堂村,是一家純公益的書屋,靠着各路朋友幫忙再加上自己的藏書,這裡有涵蓋十餘個品類的6千多本圖書。

書屋是2022年春天開起來的,但在那之前,要開一個書屋的種子在曾曾的心裡已經藏了太久。

曾曾的朋友勸她:“别開書屋,不掙錢,而且等你開了書屋,你就沒時間讀書了。”

但種子在泥土裡總會生根發芽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朋友圈翻到一個在昆明經營書店的媒體人要結束自己的書店,是以藏書低價出售。

媒體人幫媒體人,書店人幫書店人

也許是這句文案打動了曾曾,也許是别的什麼原因。總之那一次,她花了一萬多,買了一整車的書。

當你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隻要想下一步怎麼做就好。曾曾走遍了大理,但在這樣一個旅遊城市,要找到一家曾曾可以承受的租用空間太難了。

“我在鳳羽佛堂村有一個空置的屋子,你可以去開書屋。”

朋友幫她解決了難題,當她猶豫是不是書屋建在這裡太偏的時候,朋友又加了一句話:“大理不缺一家曾曾的書屋,但這裡需要。”

那以後她的書有了歸處,建在村子裡的書屋自然是不能收費的,曾曾的書屋便有了公益的屬性。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鳳羽佛堂村的“曾曾的書屋”是一家公益書屋

書屋的房子是朋友的,書是捐贈的,水電費用花不了多少……曾曾在心裡打着算盤,但她沒想到截止到今年,她已經投入了二十萬的支出。比這筆投入更讓她困擾的是時間成本。

“書屋距離市内要開兩個小時的車,我還是去得太少了。”提到這裡,曾曾的語氣裡帶着點自責。“但是,辦法總是有的。”曾曾平和的外表下有着可以扣出聲響的堅持。

堅持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曾曾并不明确。不過,她喜歡每一個來書屋裡看書的人。特别是村子裡那些孩子的臉。

有一天,曾曾看到兩個男孩子在圍着一張地圖看,走過去發現是圓明園的地圖。“也許是一時好奇。”曾曾起初并不在意。

第二天,看地圖的孩子更多了,第三天,連其他村的小朋友也來到書屋了……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孩子們圍在一起,讨論圓明園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十幾個小腦袋湊在一起,對着地圖的畫面讓曾曾心裡一軟。

“一張圓明園地圖引發的書屋探寶……真希望有人能去給他們講講這段曆史。”曾曾發了朋友圈。

沒想到很快就得到了響應,一位在北京做公益的專家胡新宇通過書屋裡的投屏為村裡的小朋友們講了圓明園的故事。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曾曾朋友圈截圖

“那是一扇視窗,是他們看到世界的眼睛。”

未來,曾曾沒有設想,她是被推着前行的,但是,她知道,如果再出現這樣的畫面,那樣可以觸及她内心的畫面,她還會去組織這樣的活動,發動自己一切可以發動的資源。她相信,會有人和她一樣,不去精打細算,也一樣願意“糊塗”地去愛着。

4月23日,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在雲南昆明開幕。開幕式上,省委書記王甯特别提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的一家公益書屋——“曾曾的書屋”,這家書屋吸引了當地20多個孩子成為閱讀的“小粉絲”。通過衆多媒體,一家小小的鄉村書屋走進大衆視野。

經營一家隻比和順圖書館晚建一年的書店?

曾曾用了四個字回應:誠惶誠恐

在百度上搜“大理知名書店”,蒼逸圖書館不會排在前面被推送出來。但是這家書店的曆史卻隻比騰沖的和順圖書館晚一年。連書店門口的古樹都有500多年的曆史了。

1938年,由喜洲商幫“永昌祥”商号創辦人嚴子珍先生建立的蒼逸圖書館置書3064種10613冊且多為善本,圖書室19間,室外閱台環以大理石欄杆,廣種花草樓台亭閣。因嚴子珍晚年自号“蒼逸老人”,故将其捐資興辦的圖書館命名為“蒼逸圖書館”。

蒼逸圖書館為中式建築,朝向為東西向,其主體建築是喜洲地方傳統的木構架兩層建築,屋頂模仿大理地區寺廟建築常采用的“一主二從”的屋頂形式,中部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南北兩側接兩坡懸山頂,歇山頂屋面翼角起翹,正脊兩端飾以一對巨大的鳌魚,底層和樓層檐下均有鬥拱、飛檐,整個建築端莊大氣。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始建于1938年的蒼逸圖書館,門口有一棵500多年的老樹

“落成于二十九年,此館可長存不朽!搜集有三千餘卷,何人能遍閱無遺?”蒼逸圖書館建成時,白族著名學者趙甲南先生寫來賀聯。

“喜洲是一個奇迹,我想不起,在國内什麼偏僻的地方,見過這麼體面的市鎮,進到鎮裡,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道旁到處流着活水……有圖書館,館裡立着大理石牌坊,字是貼金的!”老舍先生在書裡這樣描寫蒼逸圖書館。

鳳羽的“曾曾的書屋”經營一年後,大理喜洲古鎮公司找到了曾曾,請她接手經營蒼逸圖書館。知道這件事,曾曾的心中湧上來情緒是:誠惶誠恐。

願意接手做這件事,有很多原因,但最打動曾曾的是書店門口的四塊碑文,其中有一塊講述了“富者有書而不勝讀,貧者欲讀而不得書。此其失。即由于無公共之觀念是以無公共之設施耳。”另一塊寫明了建書屋的目的是“增益其智識”。

通過四塊碑記,曾曾與八十年前的先輩完成了對話。這也許就是文字給予人的力量。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蒼逸圖書館藏書頗豐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蒼逸圖書館藏書頗豐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曾曾通過新媒體平台介紹有關大理的優質圖書

連接配接不同人的空間,延着這樣的想法,曾曾開始在書店裡長期開展沙龍活動,可以是讀者講書,可以是作家簽售,也可以是在大理“隐居”的社會各界人士來講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一年多的時間裡,蒼逸圖書館已經開展了二十餘場活動。從最開始要花大力氣去準備、組織、策劃、實施,到現在,有很多活動組織會主動聯系圖書館,申請在這裡開展特色的主題活動。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邀請老師在蒼逸圖書館開展有關甲馬的講座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蒼逸圖書館的分享會

書店裡,曾曾選了一面牆,将跟雲南、大理相關的書籍集中在這裡展示。

“我想把這裡做成喜洲的會客廳”讓看過世界的人來這裡描述走過的路,讓想看世界的人來這裡,找到想去的遠方。

與世界産生連結的方式可以不止是書

對于現在一些普遍關注的點,曾曾有自己的回答:

“你會不會覺得現代人已經不看書了?”

“書也隻是一種媒介,時代的潮流不斷往前走,視訊、音頻也是一種不同媒介的養分。讀不讀書沒關系,這隻是一個人選擇打開自己的方式。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滋養自己,能深刻地與世界産生連結,就是好的。”

對于未來的計劃,曾曾說自己沒有考慮過,“我最多隻想到明天的事情。”曾曾笑笑:“古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覺得自己沒有遠慮,也沒有近憂。”

書店能堅持多久,曾曾并不知道,“我隻堅持這個緣份,如果有一天,散了,那也就散了,珍惜過這段時間就好了。”

曾曾還在嘗試做很多類的多媒體号,統一一個名稱就叫“曾曾的書屋”。

曾曾:你也可以不“讀書”

曾曾與山人樂隊一起參加雲南公共文化雲《出趣唱》紀錄片的錄制

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朋友勸她,做書店就沒有時間讀書了。

曾曾想了想,讀書好像已經是一種生活了,生活嘛,怎麼會随便改變樣子呢!

雲南公共文化雲 供稿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