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作者:生命時報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作為人體最複雜、最大的承重關節,膝關節在人類站、走、跑、跳等活動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和多數器官一樣,随着年齡的增加,膝關節也會經曆不斷成長、達到巅峰、開始磨損、逐漸退化的過程。

不同年齡段的人,膝關節都有什麼特征?《生命時報》采訪專家,告訴你日常生活中如何護膝。

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解剖學教研室講師 姜秀穎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解剖學教研室碩士研究所學生 甘霖琪

不同年齡各有護膝側重點

膝關節磨損是不可避免、無法逆轉的,各年齡段人群的膝關節結構特點不同,在保護上也應有所側重。

18歲以下

選擇适宜強度

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期,可能出現生長痛。且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較弱,穩定性不足,容易受傷。

鍛煉時應循序漸進,運動前充分熱身。進行反複起跳、沖刺、急轉急停的運動時,選擇合适場地,可佩戴護膝幫助預防膝關節損傷。

18~45歲

強化肌群力量

膝關節功能在該年齡段逐漸達到最佳,但不少人因學習或工作時久坐不動,易使周圍肌肉、韌帶變得無力,催生膝關節炎、慢性膝關節疼痛等問題。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推薦多進行腿部力量訓練,如深蹲、弓箭步等,加強膝關節周圍肌群力量。

久坐時注意隔段時間起身做些腿部伸展動作,促進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

46~59歲

提升膝關節穩定性

45歲後人體骨質逐漸流失,膝關節的堅固程度也會随之下降,更易發生磨損,活動時可能伴有“咔嗒”的彈響聲或摩擦聲。

建議多進行股四頭肌強化訓練,以提升膝關節穩定性,延緩肌肉和骨質流失。平時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和下蹲,以免加速膝關節老化。

60歲以上

避“重”就“輕”對抗老化

随着年齡增長,膝關節會出現退行性改變,表現為腫脹疼痛,甚至行走困難等。據統計,全球超1/3的65歲以上老人受膝關節炎困擾。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老年人應避免進行加大膝關節負擔的運動,可采取走路、太極拳、瑜伽等低強度、非負重的鍛煉方式來保持膝蓋活力。

生活中注意膝關節保暖、規律補鈣、适當按摩熱敷,若出現明顯的關節疼痛症狀,應及時就醫。

膝蓋周圍有兩個重要肌群

膝關節周圍肌群的力量訓練對提升膝關節穩固性、預防運動損傷非常關鍵。

其中股四頭肌力量訓練在改善膝關節功能方面效果最好,強化小腿後側肌群力量也有助穩定膝關節。

股四頭肌訓練

靠牆靜蹲:保持背靠牆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緩慢下蹲,蹲至大腿與小腿垂直。根據年齡和身體狀态,每次靜蹲30秒~2分鐘,重複5~10次。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坐姿腿屈伸:坐在椅子上,小腿垂直地面,擡起一側腿至膝蓋伸直,支撐腿固定不動,維持5~10秒後緩慢下放,雙腿交替進行,每側重複5~10次。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小腿後側肌群訓練

站姿提踵:雙手叉腰或手扶椅子、牆壁等作為支撐,雙腳并攏,腳尖朝前,腳跟緩慢擡起至離地3~5厘米,維持10秒,然後放下腳跟,重複10~15次。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日常護膝做好5件事

除了睡覺、靜坐等情況,膝關節在白天大多處于高壓的工作狀态,做好下面幾件事,可以讓膝關節“省着用”。

1控制體重

研究發現,體重減少5公斤,關節疼痛可以減輕20%。肥胖人群的膝關節承重更大,尤其是内側,患關節炎的幾率明顯增加。

2注意補鈣

日常飲食要均衡,通常情況下,從牛奶、綠葉菜、魚類、豆制品等食物中攝取鈣是足夠的。

20、40、60歲的人,分别該怎樣保護「膝關節」?

更年期女性、骨質疏松患者和吸收能力較差的老人,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鈣片。

3加強保暖

膝關節是肢體淺表關節,外界溫度的變化會引起關節表面和内部溫度改變。溫度較低時要注意關節保暖,不要長時間對着風扇、空調吹,必要時可以裹上護膝。

4選對鞋子

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厘米為宜,鞋底太薄會給膝蓋帶來不利影響。運動時最好穿舒适、有彈力的運動鞋,以減少膝關節壓力。

5保持良好姿态

  • 不要扭着身體走路和幹活;
  • 避免長時間下蹲,工作時需要下蹲的人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個小闆凳;
  • 如果長時間坐着和站着,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負重過大;
  • 不要休息得太久,休息過久會使肌肉萎縮,導緻缺乏力量、穩定性下降,加重關節疼痛。▲

本期編輯:吳夢瑤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