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為啥愛讀史鐵生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我與地壇》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每一句都剛好說到你心坎裡”……近日,話題“全網嘴替史鐵生”沖上熱搜。近些年來,大批年輕人重讀史鐵生、讨論史鐵生。

資料顯示,抖音“史鐵生”相關話題播放量破30億次,微網誌上相關話題閱讀量達3000萬+,他的《我與地壇》在多個非虛構榜位列前三,《病隙碎筆》《務虛筆記》裡的許多句子在社交平台更是頻頻“出圈”。

那麼,這屆年輕人為啥喜歡史鐵生,愛讀他的文章?

年輕人為啥愛讀史鐵生

史鐵生 圖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公衆号

在網上,有一個關于“為什麼讀史鐵生”的高分回答:“倘若你覺得人生幸運,那麼,你應該讀讀史鐵生。倘若你覺得人生充滿不幸,那麼,你一定要讀讀史鐵生。”

幸運時,看看史鐵生吧,沉下心來體會苦樂參半的生命旅途。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21歲癱瘓坐輪椅,30歲患腎病,47歲尿毒症,靠透析活到59歲。不幸時,讀讀他的書吧,感受如何以樂觀為盾,扼住命運的咽喉。史鐵生把人生至苦、覺悟、豁達,都掰碎了揉進一篇篇小說、散文、詩歌中。

那麼,史鐵生的作品為何能抵歲月漫長,打動這屆年輕人?

他筆下的人生有淚有光。癱瘓前,史鐵生是“風一樣的少年”。和很多人的兒時一樣,他經常和鄰居家的小孩一起踢球、嬉戲,還尤其擅長80米跨欄。癱瘓後,他也曾埋怨命運不公、性情大變,最終在文學中找到“出口”,在絕望中筆耕希望。是以他的文字裡,對命運和死亡的了解至深也至真。

他的人生體悟凝結成一部部作品,我們從中可以讀懂他的心路。在《我與地壇》裡寫自己:“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後來,他有所醒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最後,他找到了答案。他在《病隙碎筆》中寫道:“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了意義。”

他筆下的親情細膩隐忍。文學為史鐵生打開了一扇窗,而他的母親則幫他打開了一扇門。陪伴輪椅上的史鐵生7年,母親用溫柔堅定的毅力,鼓勵他走出去。史鐵生在《合歡樹》裡寫道,母親先是“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後來發現他在寫小說,說“那就好好寫吧。”最後有一天,當史鐵生答應母親一起去北海看花,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

這次約定卻成了訣别,看花的這天“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原來,史鐵生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覺,可她将兒子瞞得緊緊的。這成了史鐵生一生的遺憾,他在《我與地壇》中這樣體悟母愛:“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讓無數讀者為之唏噓。

他筆下的衆生千姿百态、生動真實。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化身為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和深沉的思考者。他靜靜注視着身邊的人,細膩記錄着他們的故事。在這位身殘志堅的作家筆下,一幅幅“衆生圖”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我與地壇》中,有一位智障卻美麗的小女孩,她的哥哥始終守護在她身邊,史鐵生感歎,“我幾乎是在心裡驚叫了一聲,或者是哀号。”而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裡,他刻畫了愛唱歌、有破鑼般嗓音的白老漢,盡管生活貧困,卻依然樂于助人。這些描繪讓年輕讀者看到了世界的參差百态。

年輕人為啥愛讀史鐵生

北京地壇門口的咖啡館“我與地壇”

中國近現代文學名家層出不窮,為何以苦難為創作母題的史鐵生會成為“全網嘴替”,讓年輕人都想和他“做朋友”?

他直言不諱的态度與年輕人的清醒認知産生共振。史鐵生不同于很多作家,他将人生的本質赤裸裸寫出來,絲毫沒有掩藏。他寫人際關系,說“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他寫生活,說“世界上隻有兩種生活:一種是悲慘的生活,一種叫非常悲慘的生活。”他寫命運,說“休論公道”。

這些看似“悲觀”的文字,實際上是對命運的譏諷,反而為早已厭倦心靈雞湯的年輕人提供了正向的情緒價值。很多年輕人贊成努力工作,但拒絕盲目内卷;認可結婚生子,但拒絕道德綁架;知道要追求夢想,但也明白生活的不易和難免的事與願違。經過學業、工作和生活的擠壓,他們時常思考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恰好在史鐵生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鳴。

他不向命運低頭的韌勁與年輕人初生牛犢的闖勁相契合。面對癱瘓,他痛苦過,但從不認輸。最初很多人用異樣的眼神看他,他寫道:“視他人之凝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去走你的夜路。”他曾說:“我沒死,全靠友誼。”他的好友莫言、餘華踢足球,讓他守門,史鐵生歡喜得很,他喜歡别人把他當成四肢健全的人。

自許“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年輕人,對于未來充滿了拼勁,但難免會遭受種種挫折,陷入了陣陣迷茫,史鐵生的文字正是一味精神良藥。有網友分享,自己曾經遭遇幾乎絕望的挫折,但從史鐵生的文字中找到了力量:“不要輕易被别人的話紮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充它的寬度。”

他樂觀的态度與年輕人的灑脫相吻合。盡管看清了人生的本質,但依然選擇樂觀地生活、勇敢地前行,這是史鐵生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在幾乎所有史鐵生的照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笑容滿面。他寫道:“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那麼就讓我在這懸崖的邊緣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岚霧霭,唱支歌給你聽。”灑脫是當代年輕人的特質之一。史鐵生在苦難中修煉出的樂觀精神是對年輕人莫大的鼓舞。有網友表示:“我讀出了一種大難後超脫人生的豁達,它就是史鐵生的經曆,我也想拼一把。”

年輕人為啥愛讀史鐵生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閱讀史鐵生,紛紛到地壇打卡 圖源:網絡截圖

近年來,如魯迅、餘華、莫言、史鐵生等文學大家紛紛“圈粉”年輕人。他們人和書“各火各的”:一方面,生活的苦難是他們創作的重要母題,經曆過迷茫無助、憤懑不甘的年輕人在他們的文字中找到了情感共鳴、靈魂共振;另一方面,作家本人具有極富張力的個性,真實、有趣、不端着,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精神偶像,有人形容他們是“一陣撫平生活褶皺的穿堂風”。

年輕人拒絕說教,他們需要真誠和接納。不少作家、演員成了年輕人的“嘴替”,因為他們能說出年輕人想說而一時不知道如何表達的話。正如餘華曾說:“年輕人不需要我們來批評教育”。他們反感“爹味”說教,更期待多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魯迅、史鐵生等名家都已離我們而去,但如今年輕人依然能從他們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可見,好的作品不分新舊,更無謂年代,貴在真誠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這對于當下的創作也是一種啟示與鞭策,多關注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需求,文藝作品才能打開新天地。

當我們讀别人,其實也是在讀自己。國文課本上的《故鄉》《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或許在年少的我們心中不曾泛起太多漣漪。當長大後的某日與經典重逢,我們卻被其中一句話、一個場景、一種情感擊中眉心,才知當年的國文課本“誠不我欺”。是以,“直到25歲我才真正讀完了中學”“義務教育在此刻完成了閉環”等話題紛紛引發熱議。

年輕人為啥愛讀史鐵生

《秋天的懷念》課文截圖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

網上有句話:“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滞後性。”年少時讀過的文章、留下的記憶碎片,需要我們不斷以人生閱曆去了解,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此時或許才是教育的完成時。正如史鐵生所說:“十幾歲的時候無意間打出的那發子彈,十年後擊中了二十幾歲的我。”是以,好的文字經得起歲月的淘洗,能在不斷的品讀中延展隽永的生命力。

史鐵生走在人生邊上,他說:“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夠曆數前生,你能夠與我一同笑看,是以死與你我從不相幹。”願我們走過人生千萬路後,依然能有這份笑看人生的豁達。

來源:微信公衆号“浙江宣傳”

作者:之江軒

編輯:潘茜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