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作者:曆史評談

談及中國古代制度,流傳最廣的莫過于“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皆專制黑暗之曆史也”這句話,将中國2000年封建史完全歸于“專制”二字,乃至據此也給中國貼上“專制”标簽。

問題在于:既然如此判斷中國曆史,那麼專制在何處呢?況且,自秦以來,中國土廣衆民,疆域廣袤、百姓衆多,皇帝是人不是神,如何能專制一切?嶺南與淮北、山東與陝西等等風土人情大不相同,如何專制一切?

其實,以中國曆史來看,用“專制”二字概括中國封建史極不準确,甚至存在以偏概全,不信請看以下三點: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首先,皇權能不能專制

自秦朝來,中國就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其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實并不能專制一切。

秦朝時期,“相國”掌握着巨大的治國權力,可與皇帝分庭抗禮。因為相國權力過大,漢朝逐漸不設相國職位,後來原本輔佐相國的丞相成為最高廷官。朱元璋時,又取消了丞相,明朝後來形成内閣制。

也就是說,雖然從秦到明清,皇權的确在加強,但客觀事實是皇帝與丞相或大臣向來争權,如此怎能說皇帝專制?反過來說,如果皇權專制一切,還需要加強皇權,還需要取消相國、丞相等嗎?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其實,往往皇帝發出“中旨”時,才具有專制色彩。因為下面大臣具有“封駁”權,就是不認可皇帝意見,或将之當成非法意見時,會逼得皇帝無奈的直下“中旨”,強行實作君主的意志,但這也代表皇帝與丞相或大臣翻臉了。明朝萬曆後期,文官強勢,皇帝中旨都不好使。

當然,清朝因為其政權特殊性,皇權的确要比以前更加專制,康熙就曾說過“今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将要務分任于人,則斷不可行。是以無論巨細,朕心躬自斷制”,因為以小臨大的統治廣大漢人的原因,故而清朝皇帝都比較勤政,這是不勤政不行。(下圖民部,因為避諱李世民,後改為戶部)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其次,用人有沒有專制

用人制度至少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如何選才做官,二是能不能随意罷免或提拔!

在選才做官上,春秋時期是貴族政治,血緣高于才華,但李悝改革後,其實已經開始更重才華了。秦漢之後走向平民政治,秦國實行軍功爵制,漢代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察舉制(舉孝廉是其主要科目之一),三國曹操的唯才是舉,隋唐之後的科舉制,曆代都有一套選官制度。尤其科舉制,皇帝最多幹預一下排名,但在沒有特别的理由下,不能決定錄取或不錄取誰。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更為重要的是,漢代察舉制是每個地區都要推舉人才,哪怕偏遠的地區,這就形成了各個地區都參與朝廷,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各個地區都有“民意代表”。科舉制之後,就更是如此了,朱元璋南北分榜對此貢獻甚大。是以,曆代朝廷是全國各地都有人參與的朝廷。

在對待官員上,皇帝需要按照規章辦事,并不能随意罷免或提拔某個官員。本世紀初,考古出土的裡耶秦簡上,秦朝對待下級官員有一套考核制度,該升遷的升遷、該處罰的處罰,皇帝也不好越權。曆代都有一套官員制度,皇帝如果随意幹涉,還要制度與吏部幹什麼呢?事實上,曆代皇帝很少幹涉下級官員任免,越是基層越少幹涉,當然清代可能除外。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第三,律法有沒有專制

律法有沒有專制,主要可以考察兩點:一是有無公開,二是平不平等。

春秋時期,鄭國子産“鑄刑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公開成文法。從此以後,中國曆代刑書都是公開釋出,而不是隐而藏之、秘不示人。後來,漢律、唐律、宋律等等,都是公開示人,判罰基本以此為準。

但初期的法律,雖然對官吏貴族還有些偏向,比如漢律中貴族或有的官吏有罪可以“先請”,指皇室宗親、貴族、高官犯法一般司法官吏不得擅自審理,必須奏請皇帝裁決的制度,但也強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或殺人者償命。到了隋唐時期,法律有了一次大進步,變得更加平等。真正的“官民同罪”始于被妖魔化的朱元璋,大明律相比之下更顯平等。

既然公開,且相對還比較公平,還能保護普通平民,那麼顯然就很難以此專制。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餘論

僅以以上三點來看,中國古代就談不上“專制”,或者說存在一些專制,但主流卻非專制。

其實,以中國疆域人口體量看,是不可能實作真正專制的,即便背後有一族鼎力支援的清朝政權,實質隻能控制中上層,也做不到真正專制,更别說沒有部族私軍的漢唐宋明皇權了。一旦真有皇權想要專制,結果必然是分崩離析,畢竟中國向來不缺陳勝黃巢這些人。相反,西方的城邦國家更容易專制。

中國古代專不專制:曆史早已給出回答,可惜錯誤一再流傳

既然如此,為何會有“中國自秦以來二千年,皆專制黑暗之曆史也”盛傳呢?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這是西方妖魔化中國的标簽,用來與皿煮對立,但事物隻是非黑即白嗎,沒有中間地帶嗎?另方面是當時政治革新派的宣傳需要,因要推翻清王朝,推翻封建制度,故而稱之為“黑暗且專制”。革新需要的宣傳可以,但将之當作定論,這就不可取了。

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還展現了兩個問題,即對西方觀點深信不疑與以西方的标準衡量中國曆史,最終幹淨利落的得出中國古代就是專制的結論。其實,由此導緻的類似錯誤可能不止于此,還有夏商周是“奴隸制”嗎,古希臘是商品經濟、戰國時的中國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嗎?等,這些以往的“定論”其實未必正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