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作者:壹點料

前言

古人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中國古代雖然将職業分成三六九等,但迫于生存壓力,百姓們為了養家糊口,總會将自己的職業發揮到極緻。

而一門職業之是以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不僅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有傳承和經驗,他們往往擁有常人所無法達到的境界,我們稱之為“手藝人”。

如今随着科技的發展,人力逐漸被機器所代替,手藝人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過去都是“座上賓”的五種職業,如今卻在慢慢消失,你可知道是哪五種職業?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木石工藝的沒落與傳承

首先就是木匠,“木匠”從古代開始,就是大陸的五大匠人之首,因為木頭是使用最廣泛的材料。原始社會時期,鑽“木”取火的發現帶領部落族群走入了“熟食”時代,在進入奴隸制社會擺脫穴居生活之後,木頭又成了房屋等建築的主要材料。

因為在那時社會相對落後,金屬、青銅器等相對先進的材料并未廣泛使用,是以多數生産或農耕器具都為木制。當社會得到發展,鐵器被廣泛應用之後,更加精細的木制家具開始出現,木匠是以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行業。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我們所熟知的魯班就是木匠行業的巅峰,他從小随父親學習木具制造,并在長大後根據生活需要發明了多種實用的木具,如因為涼亭太過死闆,魯班根據其形狀發明了傘,還根據耙子的工作原理發明了刨子,這在當時很受歡迎,也為木料的精細化奠定了基礎。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機器生産逐漸普及,木匠雖有技術,但通常很難施展,不過他們并沒有消失。

1993年譚傳華就用自己的左手闖出了一番天地,他親手打造的精美木制品在全國擁有900多家連鎖店。由魯班發明,唐宋時期走向繁榮的木雕技術也一直傳承到今天,隻是這樣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其次就是石匠,從人類發展的曆史角度來看,石料的使用僅次于木頭。由于材料問題,石料的處理難度較大,以至于古人對它的大範圍利用較晚,但不可否認它的獨特優點,比如自身比較堅固,且防水防潮。

但也因為材料的不易處理,是以對石匠行業的要求更高,匠人們需要非常豐富的實際經驗和獨到的眼光。例如古代那些堪稱鬼斧神工的雕刻建築,從選材到成品,每一步都需要石匠用心的打磨和雕刻。

但随着現代化的到來,機器普及且效率遠超人力,規模化的制造不再要求人工的精細度,石匠也就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從如今龍門石窟修繕時所給出的資料看,最年輕的石匠也已經年過半百。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石匠自身的理念與現代要求出現了背離,真正厲害的石匠需要時間的沉澱。而如今卻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路上越走越遠,自然很難有新的石匠勞工産生。

另一方面是作為一個石匠,有些東西是無法學習的。作為一個老師傅,當然 希望将自己的畢生所學對徒弟傾囊相授,但有些東西卻是要靠天賦的,比如判斷一個石料好壞的眼力。

對于師傅來說,對石料的判斷可能就是第一眼的一瞬間,或許是天賦,又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直覺,其中的原理是根本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要達到這種程度,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澱,還需要适合的環境提供機會,不幸的是石匠正好站在了時代的逆向。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融入生活中的其他三位匠人

除了木匠和石匠,第三位就是焗匠,焗匠和金屬冶煉有關,也是相比之下存在時間更長的匠人。因為他的工作就是修補破損的鍋碗瓢盆等家用器具。

古代乃至上個世紀時期,社會上并沒有出現廉價又耐用的合金,基本都是單質金屬。這類金屬往往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随意磕碰就會導緻出現破損或變形,而當時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大多數家庭沒法做到直接換新,在這種環境之下,焗匠應運而生。

他們主要負責對破損鍋碗瓢盆的修補工作,因為是金屬材質,是以就算遭到撞擊,破壞範圍也并不是很大,隻需要一塊廉價的同類金屬更新檔就可以修好,相比于花原價購買,一個幾毛錢的更新檔更加劃算,是以焗匠也曾掀起了熱度。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但在後來随着工業發展,更加耐用的不鏽鋼和合金開始出現,它們不但廉價而且更加耐用,就算發生損壞也會為了美觀直接選擇更換,如此一來焗匠的生存空間便在不斷壓縮之中走向了沒落。

第四位是骟匠,骟匠乃是以前城鎮化發展不是那麼迅速的時候出現的一種行業。主要在廣大農村之中。原來的農村發展緩慢,生産方式相對落後,多數播種、犁地等都需要畜力,而骟匠主要負責的就是對農村牲畜的閹割工作。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對于農民們來說,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他們隻需要保證雞鴨等小型家禽的生育能力,而對于長時間工作的牛、驢等牲畜則需要通過絕育來避免感染疾病,進而更好的工作,是以才在農村出現了骟匠。

而當下新農村普及之後,生産、播種、施肥、耕作、收獲等都直接通過機器完成,牲畜不再被需要,那麼骟匠也就随之走向幕後。

最後一位匠人便是以編織為主的篾匠,從這個稱呼來看,他們大多出現在南方,主要工作是用竹條編織各種各樣的家具器皿等等,也是五大匠人之中至今依然興盛的一個。

這5種手藝人正在逐漸消失,過去都是“座上賓”,如今卻蹤迹難覓

如今他們所編織出的物件已經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而是滿載技術和智慧的藝術品。這些技術都是“手藝人”的驕傲,因為這曾經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結語

即使步入了新時代,我們依然不能讓這些最傳統的技術消失,因為在歲月的沉澱過後,這些技術也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應該受到足夠重視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