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作者:網信靜海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社群為老助餐服務,一個個“老人家食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津城的大街小巷。少油少鹽、熱乎軟爛、可口又實惠的飯菜,讓廣大老年人省去了在家開火的麻煩,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溫暖。

  去年開始,各街鎮将“老人家食堂”進一步進行更新,打造成可堂食、外帶或送餐等功能更多、規模更大的社群食堂。同時,社群食堂也進一步探索向社會“打開大門”,以質優價廉的飯菜“實力圈粉”了不少年輕人,開拓了客源。不過,調查也發現,也存在個别社群食堂脫離群衆、“應付交差”的現象,如何讓社群食堂更加“叫好又叫座”、成為居民必需品,走上更可持續的路子,需要各方進一步探索實踐。

  打好“基礎牌”

  “阿姨來啦,您慢點,來這邊走……”4月中旬的一個中午,李梅阿姨用輪椅推着80多歲的母親,走進了位于民興園小區旁的津南區雙新街社群食堂,從業人員屈紅梅微笑着把母女倆迎了進來,安排到一個餐桌前。

  李梅阿姨和母親點了一份葷素搭配的套餐,菜品有鍋包肉、宮保雞丁、 白菜粉條,還有主食米飯、蒸南瓜、免費湯,享受完補貼後一共僅需12元。李梅阿姨告訴記者,社群食堂離家近,飯菜種類多,口味好,還不貴,她一邊吃一邊感歎道:“我今年63歲了,還能陪老母親一起吃飯,挺好的,要自己在家做這麼多樣菜得多麻煩!”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雙新街社群食堂,内嵌在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裡,自2023年10月份開餐以來,食堂已成為遠近老年居民用餐的重要選擇。經記者觀察,在中午大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有不下四十餘位老人來食堂用餐,飯廳裡一片忙碌,又和諧溫馨。除了堂食,也有不少老人把餐打包帶回家吃。

  送餐是雙新街道社群食堂的另一項功能。“有的老人行動不便,或者離社群食堂比較遠,我們都可以提供上門送餐。”屈紅梅告訴記者,隻需要額外增加3元的配送費,居家老人就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而配送費也會全額發給配送員。

  雙新街道公共服務辦主任張勇介紹,全街有60歲以上老年人8000多人,約占總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對社群食堂的需求迫切。為提升社群助餐和其他養老服務品質,街道遵循政府支援、社會參與的原則,引進了上海的天與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這是一家涵蓋居家、社群、機構等全類型的專業養老服務提供商。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張勇檢視雙新街社群食堂營運情況

  “必須讓專業的人來幹專業的事。現在的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涵蓋了助餐、短期拖護等各項為老服務。具體到社群食堂,我們後廚主打明廚亮竈,讓老人看着舒心,吃着放心,烹饪過程采用的是更加安全的醇基燃料。”張勇說。

  在天與公司養老專員屈紅梅看來,必須做到精細化,才能為老人提供更優質的助餐服務。“比如我們都知道老年人一般喜歡吃少油少鹽和軟爛的飯菜,但是也不排除有的老年人牙口還非常好,喜歡稍微鹹一點或者别太軟的飯菜,那我們就讓後廚分成兩份來做,滿足老人不同的要求。”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為老,助老,正是雙新街社群食堂的“核心功能”。從十幾元一份的套餐,到花樣繁多的小碗菜,雙新街社群食堂如今已成為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重要活動平台,人氣不斷攀升,知曉度與日俱增。食堂最早一天隻能賣幾十份飯,現在每天午餐能售出100多份飯菜。

  屈紅梅告訴記者,近期她們正在社群從業人員的配合下,不斷加大入戶走訪力度,以助餐為基礎,不斷延伸服務種類,如安裝防跌倒感應裝置,守護老人安全,提供平價家政服務等,一切都旨在讓老百姓身邊擁有一個可靠的養老貼心人。

  圈粉年輕人

  如果說津南區雙新街社群食堂主打一個“為老”招牌,做精做細做專老年助餐服務,那麼河西區桃園街社群食堂正在為老的基礎上,謀求更多的客戶群體,不斷圈粉附近的年輕人。

  三月的一個中午,小姜走在廣東路上,他正打算前往自己常去的一家燴面館吃午飯。突然耳邊響起一陣廣播,仔細一聽才知道,是桃園街社群食堂對外開放了,抱着試試的心态,他走了進去。

  這是一家開在西樓北裡底商的社群食堂,“不是老年人的可以在這裡吃飯嗎?”“可以的。”那天中午,小姜點了一份兩葷一素的套餐,不到20元錢,還有免費的熱湯,一頓飯下來,他感覺比外邊小飯館多了幾分家常的感覺。從這一天開始,小姜成了這裡的常客。

  小姜在附近一家金融機構上班,是典型的寫字樓白領,此前他一直有從家裡帶飯的習慣,天慢慢熱了,帶飯的新鮮度沒法保證,這家社群食堂,讓他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顧客在桃園街社群食堂排隊購餐

  一段時間的用餐體驗,小姜對這家社群食堂有了自己獨特的了解,在他看來,社群食堂的定位,恰好介于居家做飯和飯館之間。“在外邊的小館吃膩了,這個社群食堂的飯菜幹淨衛生,價格實惠,吃着放心,關鍵是這個是小份多種的套餐搭配,一頓可以吃好幾種菜,味道也不錯。”

  在這家社群食堂裡,記者看到了和一般的老人家食堂迥異的景象,不斷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進入餐廳,三兩成群,坐在一桌,邊吃邊聊,秩序井然以外,讓食堂顯得更加具有青春活力。

  自去年11月開餐以來,桃園街社群食堂受歡迎程度不斷上升。背景資料顯示,記者到訪的當日午餐時段,消費金額就接近3000元,用餐人次接近120人次。桃園街公共服務辦養老專幹張博翔介紹,在服務轄區老年群衆的基礎上,食堂也把年輕消費者作為目标客戶群體,目前,來食堂用餐的老年群體和非老年群體比例已經達到1:1左右。 有的上班族還加入了食堂社群微信群,以及時了解當周菜單和特色菜肴。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張博翔介紹桃園街社群食堂營運有關資料

  桃園街社群食堂是一家“街道級”社群食堂,由一家本地養老服務提供商負責營運。張博翔告訴記者,桃園街目前一共四家社群食堂,除上述“街道級”社群食堂,還有兩家“社群級”助餐服務點位和一家居家養老服務站。在這些政府支援、市場化營運的食堂,可以享受政府、企業給予的多重優惠,70歲以上老年群體每餐可享受政府補貼3元錢,有的食堂營運企業還為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每餐1元的額外優惠。

  摸索中完善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特别是老年人的吃飯問題,彰顯着城市的溫度,也考驗着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精細度。天津從2019年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截至去年底,民政部門推動各區街道社群共開設老人家食堂1701家。

  記者多日走訪發現,本市因地制宜發展社群食堂,瞄準“細分需求”,受到老年群衆和廣大年輕群體的歡迎,同時,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更可持續的營運模式。

  一些社群食堂還面臨着群衆知曉度不夠的問題,亟待各方合力,讓社群食堂更加“叫好又叫座”。雙新街社群食堂養老專員屈紅梅告訴記者,她和網格員在入戶走訪時,發現有的老人還不知道社群食堂的存在。為此,她們在街道社群的支援下,加大了入戶走訪的頻次,僅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成功幫4戶老人和食堂“牽線”成功。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老人來過之後,才發現還有這麼一個友善的就餐地點,對我們是非常認可。”屈紅梅說。

  在張博翔看來,桃園街社群食堂開餐至今,也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一次,一位居民把電話打到了社群辦公室,指出有的居民飯量大,社群食堂的套餐能不能适當增加菜量,為此他和營運方做了溝通,食堂随後适當提高了菜量标準。“還有一次,在社群問需會上,一位老人提出能否給免費東加熱保溫,我們和營運企業溝通後,沒多久食堂就換了保溫桶。”張博翔說。

【特稿】社群食堂,如何更好地承載一城人間煙火?

顧客在取免費熱湯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現實中也存在個别社群食堂“脫離群衆”的現象。如在本市某環城區一個鎮的老人家食堂,開設在了一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角落裡,不臨街,離周邊數個大型小區都比較遠,“隐蔽”的地點讓周邊居民鮮有知曉。雖然這家食堂菜品不錯,價格也實惠,但在記者現場體驗觀察的一小時午餐用餐時間内,隻有兩三位老人過來用餐,更多的用餐者為當地從業人員,讓老人家食堂顯得更像是機關食堂。

  實際上,如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作市場和居民的“雙向奔赴”,避免脫離群衆或難以為繼,确實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記者獲悉,本市有些區也正嘗試把一些既有的商業化食堂納入社群食堂體系。在友誼北路青旅運動新天地商業體,位于四樓的華堂至味餐飲已經被納入街道助老食堂體系,命名為“桃園街津港路華堂至味居家養老服務站”,符合條件的老人在此用餐也可享受3元優惠補貼。

  ……

  “我們倡導的老人家食堂是‘綜合食堂’。天津老年人助餐服務走的是完全市場化路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在抖音上也看到許多年輕人也會來老人家食堂‘打卡’”,我們也歡迎更多年輕人來就餐。”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峰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說。

  立足于助老,擁抱全社會,一間小小的社群食堂,承載的,也是整個城市的人間煙火。

  (津雲新聞記者 陳慶璞 本文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