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制圖:程岩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人民大會堂(北京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北京勞工體育場(圖檔: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北京國飯店(北京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插畫)

17萬平方米的“柳暗花明”人民大會堂這樣建成

華僑大廈(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天安門廣場矗立着人民大會堂,這是中國第一大政治建設項目。它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國慶10周年,這是一座170,000平方米的建築,僅用了10個月就完成了。

1945年,中國共産黨在延安陽嘉嶺舉行了七次重要會議,這是一個沒有電燈的破舊場所,毛澤東提議在會上為數萬人建造一個大型禮堂。

人民大會堂矗立在長安街南側,凝聚着一代人的期待和智慧,也與時代的腳步相伴而行,直到今天。

首都的"十大建築",包括人民大會堂,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頭10年國民經濟發展的象征。

七輪程式,易于起草

現年87歲的北京建築設計學院教授李國生,是人民大會堂的"活檔案",參與人民大會堂建設時年僅25歲。

李國生回憶說,人民大會堂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築"中最難的,沒有宴會廳、大會堂、中央廳、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的參考資料。

1958年9月8日,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廣東華南理工大學等17個省(區、市)的專家學者齊聚北京,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競争"。他們日以繼夜地加班設計,通過反複的評估、持續的審查、篩選和評價來獲得最佳解決方案。

在布局設計之初,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萬裡要求大會堂總建築面積不得超過7萬平方米。"根據這個領域,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做這件事要困難得多。"李國生說。新中國成立10周年是倒計時的第一年,沒有成型設計。

時任北京市規劃局設計院建築師趙東志多次提出,禁區與大小和大小之間的差距一定要打破。在第七輪讨論中,趙東志和他的同僚沈琦提出了一個遠遠超出限度的規劃,估計建築面積為15.8萬平方米,占規劃面積的188.89%。

北京建築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熊明回憶說,趙東钊從天安門廣場總體規劃出發,認為7萬平方米與廣場規模不相符,進而提出了增加宴會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組成,形成一個更大的綜合體的思路, 這個想法為該計劃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8年10月14日,剛從國外回京的周恩來總理連夜審閱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北京市規劃局送出的三份方案,經過仔細比較,標明了北京市規劃局趙東志等人的方案。

1959年1月20日,周恩來總理召集了4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讨論這個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工程勘察設計碩士馬國新從參會人員的記憶中還原了周恩來的幾個要求:安全第一、以人為本、大而宜。

"黨上司下的偉大合作"

大會堂占地約170 000平方米,總共需要400個工作日才能建成。建築商在短短280天内完成了主要項目。在高峰期,超過15,000名勞工在建築工地工作。

當時,要求在1958年10月21日原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初步設計,10月25日制定基本規劃,為建設機關開工提供條件,10月28日正式開工。在日程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側測、側設計、側施工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是在黨的上司下進行的一次偉大的合作。李國勝表示,周總理親自參與設計的所有方案決策過程都交給了院子,有很多參會人員,如聲學專家、鋼結構部分鋼結構設計院、鋼結構研究所要負責;施工材料及加工,來自全國200多家機關。

李國勝介紹,當時的設計師除了完成圖紙外,還要配合施工,經常連續兩個晚上加班,到第三天不知道去哪裡下車。1959年3月初,鋼結構的所有圖紙都已完成,共有3,600多張鋼闆。"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完成,靠的是努力。

大會堂寬76米,深60米,中間高32米,是以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沒有柱子,無論你坐在哪裡,都能看到講台沒有阻塞。

當周恩來提出"視野暢通無阻"的要求時,設計師決定使用大跨度鋼桁架代替柱子作為支撐。這意味着在東西兩側的大牆上安裝12 x(一個輪廓 - 記者注),以及一個跨度為7米,跨度為60.9米的大型鋼架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是如何懸在幾十米的空中的呢?

三天後,一位老勞工有了一個想法:在人民大會堂的兩面牆上豎起兩個字形,以牆為支撐點,進行提升。按照這種方法,兩邊的勞工一起工作,大鋼架慢慢擡起并成功懸挂。

1959年5月下旬,在項目完成僅三個月後,禮堂進入了複雜的内部翻新階段,鋪設了地闆,天花闆需要從地面鋪設。一位經驗豐富的貨架勞工提出了一種"高空雜耍"的方法:一根冷杉固定在鋼桁架上,另一根挂在半空中,勞工離冷杉有幾英尺遠,頭朝下冷杉,挂在半空中,挂在懸挂的架子上。

結果,禮堂被劃分為八層空間,從地面到屋頂,4000多名勞工有條不紊地協作,原本需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隻有40天。

當時作為清華大學學生參加過冬季施工的北京建築設計院前總工程師羅建民回憶說,人民大會堂是自力更生的典範。它以中國自身需求為目标,注重"技術人員、幹部、勞工的結合",特别是向勞工學習。立體八層腳手架,地面和屋頂施工,都展現了勞工的智慧。

它屬于人民

"誰是建築界十大建築師?"其實是周總理。"馬國信說。"周恩來總理是名副其實的'周'總理,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主持人民大會堂建設的建築師張偉說。

在東西向的大會堂四大台階坡道設計中,周恩來審閱了設計圖紙,親自到皇家河大橋對講大廳的大樓梯台階進行測試、摸索,然後與設計的層次和比例尺寸進行了對比。最後,與張偉等人一起,将坡度設計方案緩慢,分為兩段。這樣,登線的人可以休息一下,不會累;

人民大會堂開會時,有一些年長的代表擔任主席團成員。周恩來考慮到他們要用輪椅進出,建議他們鋪設一條車道,直接通往西門南北兩側院子的入口。

對于5000宴會廳,張偉最初設計的廳内高周低,似乎顯露出主。周總理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是平等的,讓每個來參加宴會的人,都沒有客人的意識。

張偉曾說過,周恩來從實際感覺的分析,經常讓自己走在數字化操作和畫線時,在柳樹天黑時通常的思維錯誤。

今天,市政廳圓頂的中心設定着直徑為5米的五角星光,三圈水波紋的暗槽燈環繞着星星,類似于燦爛的拱門。而天花闆的弧線與牆體有一個大圓角交界處,使上下全部合二為一。馬國信介紹,這種"滿天繁星"的"水天天"的感覺,也源于周恩來的靈感"夕陽寂寞一起飛翔,秋水一起長日"。

"總理雖然沒有建設,但可以更全面,更長期地思考。馬國新告訴中國青年報、中慶網記者,周恩來知道,大會堂的建設期特别緊張,可能還有很多遺留問題,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五年的維護,"留有餘地"。

後來的現實也是如此。人民大會堂新增了台灣廳、澳門廳等,可以找到多餘的空間。

毛澤東将大廳命名為"人民大會堂","因為它屬于人民"。作家兵昕在《走進人民大會堂》中這樣描述道:"走進人民大會堂,讓你突然崇敬下來,仿佛一滴水走進大海,感受一滴水的渺小,感受大海無盡的宏偉。"

張毅,中慶日報、中慶網見習記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