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作者:綏陽釋出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四月間,枧壩鎮黃魚村草長莺飛,藍天白雲下,家家戶戶門前整潔幹淨,一條條幹淨整潔的瀝青路通向村莊的各個角落,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緻,栩栩如生的彩繪牆、百畝水田交相輝映,展現出一派春和景明的和美鄉村畫卷。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現在垃圾統一規範了,道路拓寬了,出行也友善了,環境也好了......”相比以前村裡房前屋後堆着很多雜物,公路兩旁衛生也差的情況,村民趙加富談起現在村子的變化是滿臉的喜悅,“早上、下午我去散一下步,都感覺非常清爽。”

黃魚村位于枧壩鎮南部,地處芙蓉江河畔。黃魚村以聚焦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田園風格庭院、鄉村民宿等一批特色“美麗庭院”,以“小美”庭院扮靓“大美”鄉村,以美化鄉村小庭院來實作優化農村大環境的目标,讓村容村貌增新提質,提升群衆幸福感。

“我們村從去年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來,通過‘三改兩治理’共整治了300餘戶,在整治過程中,以黨員、聯戶長包戶,采用積分制的模式,讓我們群衆積極參與積分,現在我們村民房前屋後都打掃得比較幹淨,我們的村莊道路以及飲水都是有專人管護。”黃魚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劉成梅表示。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青山為底、綠道為軸、山水交融的美麗鄉村新畫卷,讓黃魚村成了遊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該村毗鄰觀音岩、雙門峽、萬佛洞三大景區連接配接帶,具有先天發展鄉村旅遊的“地利”,有力建構起黃魚壩山水田院的立體産業發展模式。

随着黃魚村人居環境的日益改善,90後張軍軍去年辭去了在外收入頗豐的工作,回村建立了房屋,發展起了鄉村民宿。他告訴記者,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援,讓自己有回鄉創業的意願,借助本村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點的機遇,去年9月份他就開了一家民宿--橋頭别院。“我們平時客流量還不錯,來過的客人對我們做的農家菜都非常認可,我也會繼續做好自己的民宿,保證品質和服務,給遊客帶來更舒适的體驗。”

黃魚村優美的自然風光,恬靜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除此之外,該村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濃厚的農業文化、優美的田園風光,實作旅遊業與農村産業的融合發展,對優化産業布局、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産業轉型、延伸産業鍊條有着重要的作用。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黃魚壩區地勢平坦,擁有3000餘畝壩區農田,作為全縣500畝以上壩區之一,農耕文化優勢突出,便于發展鄉村産業。黃魚村在扮靓和美鄉村旅遊“門面”的同時,進一步抓實鄉村産業發展。

弘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令從村裡流轉了500多畝土地,得益于今年政府實施的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合作社的種、産、銷發展模式正逐漸實作。“我們現在打算的是把這500畝水稻發展成産銷一體化,用我們黃魚江本土品牌,推向市場,面對消費者。同時我們合作社帶動當地的村民種植水稻100餘畝,然後進行收購,塑造成一個品牌。”

黃魚村讓傳統的農業形成産業鍊的同時,如何再提高效益,與鄉村旅遊形成正向的良性互動?黃魚村村支“兩委”主動思考,在500畝水稻中布置一些彩色水稻種植,形成優美的圖案,讓它達到農旅觀光效果,吸引觀光的遊客來參觀彩色水稻和農耕研學的同時,也促進當地民宿的發展。

“我們現在水稻預估畝産大概是在4000元左右,如果加上農旅和研學的收入,那麼我們的産值遠遠超過4000元,真真正正實作了農旅一體化的發展。” 趙令對深耕農業、做大做強産業充滿了信心。

在稻田裡,村民又開始新一年的忙碌,農家庭院在水田的倒影裡錯落有緻, 遠處村裡民房牆上、路燈上随處可見法律法規宣傳牌,處處彌漫着濃濃的法治文化氣息。黃魚村充分發揮“村管事”作用,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法治賦能鄉村振興,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據悉,今年省委一号檔案對大力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作出了新的部署,枧壩鎮認真貫徹落實檔案精神,加快推進黃魚村鄉村振興示範點建立工作。以“稻油”輪作為基礎,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标準農田提質增産,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培育思維新、觀念新、辦法新的“新農人”。按照“江畔美宿·煙火黃魚”總體規劃要求,探索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奮力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使全鎮“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鄉村行•看振興丨枧壩鎮黃魚村:和美鄉村入畫來

主辦:中共綏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綏陽縣融媒體中心

監制:石芝謀 | 總編輯:盧永賢

副總編輯:彭坤煜 李珊珊

責任編輯:張麗 | 責任校審:彭坤煜

全媒記者:張海生 黃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