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作者:新智元

編輯: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一切計算皆AI已成為行業共識。大模型參數規模從千億走向萬億,從單一走向MoE,對算力的需求愈加龐大。我們需要理清的是,單晶片所帶來的算力驅動已無法滿足LLM發展。

國内AI不行,是因為晶片不行?

我們跟國外的差距,是因為和英偉達晶片的差距過大?

最近,圈内有許多這樣的論調。

其實深挖下去,就會發現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即使是英偉達最先進的晶片,依然無法滿足當下人工智能在算力上的需求。

随着模型參數量和資料量的增加,智慧不斷湧現,我們對更大叢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無論是國外,還是在國内,大家離終點都很遙遠。

算力≠晶片

如今,大規模神經網絡的訓練現狀是這樣的。

新鮮出爐的8B和70B參數的Llama 3訓練,需要24576塊H100組成的叢集。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小紮曾透露截止今年底,Meta将建成由35萬塊H100搭建的基礎設施

而據稱有1.8萬億參數的GPT-4,是在10000-25000張A100上完成了訓練。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爆火的Sora訓練參數量可能僅有30億,爆料稱,估計使用了4200-10500塊H100訓了1個月。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特斯拉FSD V12,則是在1000萬個海量視訊片段進行訓練,需要用大概10000塊H100,耗資3億美元。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就連奧特曼最近在20VC的采訪中,提及了OpenAI目前增長的「核心瓶頸」:

我們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和研究文化。如果計算資源不足,将會拖慢我們的步伐。

一句話概括就是:給我算力!

然而,由于摩爾定律限制,從14nm到7nm再到5nm的制程進步,所帶來的性能增益越來越有限。

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認知,即AI對算力的需求無窮盡,不能僅依靠AI晶片去滿足算力需求。

那該怎麼辦?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瓶頸何解?

其實,英偉達在GTC 24大會上推出的由DGX GB200系統建構的全新DGX SuperPOD,早已給出了答案。

通過在加速計算、網絡和軟體方面同時發力,新叢集為萬億參數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提供了穩定的支援。

而且與上一代産品相比,新一代DGX SuperPOD架構的網絡計算能力提升了4倍。

也就是說,剛剛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更大的叢集來突破算力的瓶頸。

然而,随着內建的晶片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應對算法效率不高、計算資源不足、互聯帶寬受限等衆多技術挑戰。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計算資源不足

一方面,AI系統的性能主要源于GPU等加速器,是以需要其具備強大的異構擴充能力。

但是,傳統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将加速計算子產品作為CPU的配屬,通過PCI-e總線接入系統,隻支援有限數量的異構單元,限制了異構加速器的擴充性。

并且,同CPU的通信帶寬也十分有限。

互聯帶寬受限

另一方面,互聯成為了新的瓶頸。

AI叢集早已從千卡、增長到萬卡、十萬卡,節點間并行所産生的海量通信需求,嚴重挑戰了現有的互聯能力。

比如,剛剛提到的GPT-4叢集有2.5萬塊A100,而算力使用率(MFU)僅在32%到36%之間。

可見使用率非常之低,不過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幾乎觸頂了。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文章位址:https://www.semianalysis.com/p/gpt-4-architecture-infrastructure

部分原因是故障數量過多,需要從checkpoint重新啟動訓練。

如果OpenAI在雲端使用A100的成本是1美元/h,那麼僅這一次的訓練,成本就會高達6300萬美元。

算法效率不高

當然,系統不是全部,AI訓練是一個超級複雜的計算系統。

如果模型算法結構與硬體結構比對不合理、并行化處理不科學等都會導緻整個計算平台的使用率偏低。

除此以外,機櫃之間若想實作高速的互聯,不僅耗電,且散熱不夠的挑戰也需要面對。

總而言之,解決以上難題,我們需要創新:用系統性開創思維去應對AI的挑戰。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萬卡叢集

如今很多人都愛說,AI産業的發展「缺芯少魂」,仿佛AI發展不起來,都是晶片制造業的責任。

但實際上呢?

稍微一分析就會知道,如今AI的算力設計已經到了萬卡級别,其中某一張卡的性能,并沒有決定性的作用。

對于動辄千億、萬億參數的大模型來說,單機、單卡的效率不再那麼重要了。這時要看的,是算力平台的整體效率。

就拿GPT-3來說,它的訓練算法效率MFU隻有21.3%,近79%的算力,都被浪費掉了。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論文位址:https://arxiv.org/pdf/2204.02311.pdf

之是以有如此嚴重的浪費,就是因為在大規模計算中,單點效率很有限。是以算力再強都沒有用,接近80%的時間,都是在等。

為什麼?一是由于互聯帶寬的限制,二是由于算法沒有考慮帶寬的優化,導緻效率奇低。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的互聯優化、高效組織協調、算法優化,重要性也愈發凸顯。

硬體

為此,浪潮資訊在去年釋出了「融合架構3.0」。

這是一個全新的大規模計算架構,通過高速互聯總線,對計算存儲進行了解耦。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當GPU算力不足時,需要建構一個GPU池,這樣一台伺服器可以對接不僅僅是8卡,可也以是16卡、32卡。

同時,用相對比較低的算力堆積也存在瓶頸,因為CPU和GPU之間需要有個最佳的配比。

針對不同模型的類型、以及模型之間的互動量,有些GPU發揮的作用大一些,有些小一些。

通過高速的系統總線将多個節點連接配接,CPU、GPU、記憶體全部基于池化去做,實作了融合架構和算法模型之間的适配。

這種全新的架構,不以晶片為核心的單機系統,而是以萬卡叢集為設計出發點、以系統為核心的架構。

在未來,AI計算領域重要的創新點,就落在了如何發揮系統價值、提升系統效率上。

而這個系統裡,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互聯。

互聯

顯然,從千卡走向萬卡,系統叢集之間的高速互聯變得愈加重要。

以往單一任務的AI工廠模式,早已不能滿足需求。

叢集不僅僅是面向大模型訓練,還需提供服務,正是AICloud模式所能解決的。

但過去面向超級計算的專用網絡,無法很好地支援多使用者、多任務、多租戶的靈活需求。

提升GPU與GPU之間的高速互聯,英偉達閉源NVLink網絡成為最典型的代表。

英偉達在DGX SuperPOD,利用了第五代NVLink連結,同時采用了Quantum-X800 InfiniBand網絡,可為系統中每個GPU提供高達每秒1800GB/s的帶寬。

可以看到,GPU點對點的通信效率已從2017年32GB/S,過渡到了如今最高的1800GB/S,提升了56倍。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而在未來大模型訓練中,浪潮資訊笃定的以「超級AI以太網」來支撐——相比于傳統RoCE可以實作1.6倍的效率提升。

為什麼這麼說?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因為,它能夠實作「端網協同」,為模型訓練帶來極緻的計算效率。

端網協同,是指AI交換機和智能網卡之間,能夠實作緊密配合,并結合開放技術為網絡引入創新功能。

多路徑負載均衡功能,便是其中的一個最佳應用。

交換機(網側)可以部署逐包噴灑技術,最大地提升帶寬使用率,但會導緻資料包亂序。

這個問題,是很難僅靠交換機本身去解決。

而智能網卡(端側)卻擁有足夠的算力和資源進行亂序重排,将不可能變成可能,大大釋放了網絡潛力。

具體來說,通過封包保序(亂序重組)技術,可将亂序達到的封包,重新編排順序上交到上層AI應用,将帶寬效率從60%提升到95%以上。

正是超級AI以太網的出現,實作了交換機和網卡更加緊耦合的配合。

一邊,交換機可以對網絡資料包進行精細化的路由排程。另一邊,智能網卡提供保序服務,實作了網絡流量的高效均衡。

與此同時,網卡可以針對交換機上标注出的多元遙測資訊,進行動态可程式設計的擁塞控制,實作全程無阻塞、零丢包。

由交換機+智能網卡實作高效的網絡,便是「超級AI以太網」很典型的特點。

可見,若要真正發揮網絡的性能,不僅需要提供大帶寬,更重要的是通過良好的排程,提高「有效帶寬」。

軟體

有了如此複雜的系統,就要開發相應的排程軟體,包括業務感覺,資源自動排程和彈性擴充。

此外,在大模型開發過程中,故障隔離自愈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于這一點,同樣可以通過軟體系統實作斷點續算——一旦出現故障,就可以無縫退回到上一個checkpoint。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散熱

與此同時,在萬卡叢集裡面,要提升效率,就要使得每個節點的計算力越來越強。

是以,高密度AI計算是必然趨勢,這樣機櫃供電就要從12-16千瓦走到120千瓦,散熱将逐漸走向液冷。

無獨有偶,英偉達也在最新的DGX SuperPOD中,采用的也是液冷散熱。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算法

而且,算力是驅動不僅僅是源于晶片,也要靠算法。

從2017年,Transformer誕生之日至今,如果按照摩爾定律(18個月晶片性能翻一番)來算,晶片性能隻提升了8倍。

然而實際上,AI計算的性能,已經提升了超過1000倍。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這就絕不僅僅是由于晶片制程的優化,而是源于整個系統的提升。

從算法層面來看,過去的大模型精度是FP32,後來變成了FP16,到今年已經進入了FP8,在未來還會走向FP4。

這種變化之下,算法對算力的需求會急劇減小,但對創新會很饑渴。

而浪潮資訊正是基于包括算法并行、參數并行等技術上的優化,讓算力效率提升了33%之多。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具體來說,浪潮資訊在源2.0上采用了非均勻流水并行+優化器參數并行(ZeRO)+ 資料并行 + Loss計算分塊的方法,相比于經典的3D并行方法,對帶寬的需求更小,同時還能獲得高性能。

舉個例子,在均勻流水并行的時候,24層模型分到8個計算裝置上,每個裝置上會平均分到3層。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這時記憶體在第一階段就已經達到了GPU的上限。由此,模型的訓練便需要更多裝置、更長的流水并行線路,進而導緻更低的算力效率。

而采用非均勻流水并行的方法,就可以根據模型每層對于記憶體的需求,結合記憶體的容量進行均衡配置設定,這樣就能在有限的算力資源裡把模型訓起來了。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不過,流水線并行政策下,整個階段依然是比較長的。

針對這個問題,團隊通過引了優化器參數并行,進一步降低各個節點上記憶體的開銷。

記憶體空間省下來了,就可以合并成更大的流水線,減少節點使用數量,節省算力資源。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算法創新的理念,在大模型領域也有一個佐證——MoE。

一個千億級模型很難做到萬億級,是因為運算量和計算時間都遠遠超過了承載,效率奇低。

但混合專家系統MoE架構中,則是若幹個千億參數模型的混合。

而且,這樣的專家排程系統,反而更符合人類大腦這種複雜的協同智慧湧現系統。

親身嘗試

發展AI應當「以系統為核心」的創新政策,正是浪潮資訊多年來,在算力、大模型等領域深耕的結果。

早在2021年,ChatGPT還未出世之前,浪潮資訊已然成為大模型的踐行者之一,并釋出了「源1.0」。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經過兩年多的疊代,千億級參數基礎大模型「源2.0」全面開源。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他們做大模型,并不是希望成為一個靠大模型「吃飯」的公司。

而隻是為了探索:LLM對計算的需求多大?萬卡互聯中什麼最重要?應用場景是什麼?創新的價值點在哪?

因為,隻有親身嘗試去做,才能找到答案,獲得深刻的了解。

IPF 2024大會上,浪潮資訊董事長彭震給舉了一個栗子:

團隊曾在國産平台上做大模型訓練時,發現了互聯帶寬速率并不理想。為了克服這個的難題,工程師們在算法層做了大量的優化,采用了算法并行、參數并行,使得整個算力效率提升了33%。

要知道,一個晶片的性能提升30%,至少要制程疊代一次才行。但通過實踐,浪潮資訊發現,軟體算法很快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再比如,在近2500億參數「源1.0」的開發中,團隊們獲得了一個認知大模型的基礎,即參數量的增加,LLM精度也得到了提升。

OpenAI算力荒,國内大廠先破局!破單晶片限制,算力效率提升33%

是以說,創新不是站在岸邊去想在水裡怎麼遊泳,而是要投入其中,真幹實幹。

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創新的路徑。

這便是浪潮資訊一直以來所踐行的理念,通過技術、架構和規範的全方位創新建構計算系統,開辟AI新時代!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Cl6lxxjs2UTXEMlh9-EDf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