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作者:一财風尚

4月20日,來自中國和法國的34位青年藝術家集結在中國美術館,呈現一場包含了56件繪畫、雕塑、影像和裝置作品的“藝術8——青年藝術家聯展”,成為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的藝術獻禮。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展覽仿佛進入一場跨越十多年的中法交流的曆史現場。踏進色彩缤紛的展廳,序言拉開這段當代中法文化交流故事——2009年,法國高等研究院哲學博士佳玥和北京設計學會秘書長薛運達共同創立非營利性藝術機構藝術8,資助年輕藝術家創作,為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架起橋梁。過去13年,它每年邀請三位法國藝術家到北京駐地數月,舉辦個展,同時也選送一位中國藝術家前往巴黎,駐地交流兩個月。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藝術家駐地計劃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66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創立羅馬獎,由法國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在其學員中選拔四人前往羅馬的美第奇别墅居住三年,并接受當地藝術大師的指導。藝術8的使命則是打造一個東方的美第奇别墅。佳玥将藝術8定義為一家緻力于長期發展的藝術家駐留機構和項目孵化器,“無論是法國人還是中國人,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共同經曆,就是穿行至另一個世界,通過視角的變換,去挑戰想象力、轉變思維、更疊靈感”。

體驗異國文化

2015年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獲得者王恩來,曾兩度受邀前往巴黎進行駐地創作。

他很難表達出兩次旅居給自己帶來的變化,但那種變化又是潛藏而深刻的。“其實早在路易十四和康熙的年代,中法文化交流就已經開啟了。那時候實體空間的障礙,會形成很多想象力。是以我們能看到很多工匠在描繪法國的圖像,即便有錯位,也是很有意思的。”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王恩來告訴第一财經,在全球化的時代,出國可以便利到說走就走,甚至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年代,即便身體不動,海量的資訊也能把遠在天涯海角的圖像和文字資訊帶到眼前,更不用說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的高清線上展覽,文化的交流可謂無縫銜接。

前往巴黎駐地,讓他更多思考文化交流的意義與價值,“身體的移動是非常必要的,當你通過五感去感覺一個陌生的環境,肉身才能獲得一些真實體驗,才會真正内化成自我經驗。不然,網際網路提供再多的資訊,依然是路易十四年代的那種有一定隔膜的想象。”

藝術8法國獎獲得者、生于1988年的藝術家艾樂,曾在2015年前往中國駐地三個月。他遊覽了許多地方,雲岡的千年石窟、香港的摩天大樓、五台山幽靜的寺廟、光怪陸離的上海,以及千變萬化的北京城,都為他拼接出一幅關于中國的混合影像。

在中國不同城市的道路上,他從随處可見的服裝、飾物、圖案及色彩中,聯想到一種80年代的西方美學。那之後,他撰寫了一部電影劇本,拍攝的影像風格中有着他在中國城市圖景中感受到的特定情境,鮮活而斑斓。

去年6月,藝術家應平抵達巴黎國際藝術城進行兩個月駐地創作。相對寬裕的時間,讓他可以自由進出博物館,把書本上的經典作品在現實中找到對應——在盧浮宮分不清方向也不用着急,随處都可以看到經典;在奧賽博物館走累了,找個地方睡會再逛;中世紀美術館經常路過,就多看幾次;在羅丹的博物館多轉幾圈,就能錯開經典作品前面紮堆的觀衆。他在莫奈博物館的地下花園肆意窺探,又在布朗庫西的博物館裡待到保安微笑驅逐。

應平記憶深刻的,還包括大街小巷裡的随意遊蕩,在河邊喝着啤酒聽音樂。他到處尋找哥特式建築,走進一座教堂,聽着人們做禮拜,擡頭仰望各式柱頭、肋拱、穹頂和彩色玻璃窗,聽着悠揚的頌唱。他從古老的城區穿越到現代都市,聽着街頭狂飙的機車和交警的高頭大馬各行其道,看着街邊的豪宅大院,又眼見流浪漢的帳篷在橋下安營。

巴黎的自由與多樣性,讓他為之感慨:“文明有時候像一條河流滋養萬物,度化人心。有時像一條山脈阻斷交流,釀成暴亂。人類從蠻荒時代一路走來,不同文明彼此興替,一步一步成為地球的強勢物種,同時也變成自身最大敵人。”最終,藝術家在工作室開放日做出一件用廢舊礦泉水瓶當模具澆築的石膏山脈《河流的影子》。

了解是真正地融入

展覽現場有一件法國藝術家戴海葉的裝置作品很醒目,近百個葫蘆制成有聲裝置,名為《北京鴿哨》。

2020年1月1日,32歲的戴海葉從法國出發,途經俄羅斯,搭乘火車于1月6日到達北京。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就碰上始料未及的疫情,原本三個月的駐地項目延長到九個月。在一個特殊的時期探索中國文化,對這位法國青年藝術家而言,是難得的機遇。

他喜歡騎着自行車在北京老城區裡遊蕩,在公園裡見識到全神貫注抽陀螺的老大爺,在大街小巷第一次聽到鴿哨的聲音,以為是自己從未見過的鳥類。他日複一日在胡同裡騎車穿行,追随鳥的蹤影,後來才發現,鴿哨空靈悠揚的聲音,來自養鴿人在鴿子身上安置的鴿哨。

他研究曆史才發現,鴿哨始于北宋,千年來聲響從未改變,成為老北京胡同的特殊記憶與回響。受此啟發,他開始制作有聲裝置,由近百個葫蘆組成的《北京鴿哨》。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鴿子繞着胡同裡屋頂上的鴿棚旋轉飛翔,戴海葉則騎着三輪車,車上載着葫蘆裝置。随着車速的變化,裝置内裝滿了風,發出聲響。很多人好奇,一個外國人弄的這是啥玩意,紛紛圍觀駐足,他也樂于停下來跟胡同裡的人交流。所有的相逢與故事,都以影像的方式被記錄下來。

戴海葉說,他的行為藝術是對中國人飼養信鴿藝術的緻敬,他感激這種聲音,讓他以别樣的方式探索北京。另一面,他也感歎那些騎着三輪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勞工師傅,北京街頭的三輪車,總是承載着不可思議的龐大包裹,他以作品表達自己的含蓄緻意。

很多法國藝術家來到北京,都選擇住在胡同裡,不同的文化和環境給他們帶來新的靈感。2012年藝術8獎獲獎藝術家珂萊在陌生的城市重新審視自己,開始創作自畫像,并堅持每天畫一幅,她使用中國水墨在宣紙上創作,飄逸筆觸呈現其個性。2019年獲獎藝術家巴立博也在宣紙上進行繪畫實驗,水粉或水彩在宣紙上暈染出的狀态,展現出全新藝術風格。2017年獲獎藝術家列思更将中國哲學、将東方文化裡對時間的了解融入裝置作品中。

回憶駐地的時光,戴海葉說,意外遭遇的疫情給他造成困境,也讓他成長,用緩慢的方式去認識中國文化。在說到中國文化對自己的影響時,他說,“隻有抛掉各種濾鏡,了解才會真正發生。了解是真正地融入一種知識,更意味着與之相伴、對其悉心呵護。”

打造東方的美第奇别墅,用藝術家駐地計劃搭建中法橋梁

藝術8漫長而小衆的文化交流事業,潤物細無聲地持續十多年,聚沙成塔,陪伴着青年藝術家一路成長,也見證他們在國際藝術圈嶄露頭角——2011年藝術8獎首位獲獎藝術家李奧來在香波堡舉辦個展,2012年獲獎藝術家珂萊的作品被皮諾收藏館珍藏,2019年獲獎藝術家禾碧霖正在巴黎奧賽博物館舉辦她的個人展覽。

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在不斷開拓國際市場。2014年獲獎藝術家彭勇的作品在巴黎廣受好評,迎來了知名陶瓷品牌和地毯品牌的合作,2015年獲獎藝術家王恩來先後在裡昂雷諾基金會和巴黎老佛爺百貨呈現新作,2019年獲獎藝術家蔡雅玲正在巴黎國際藝術城駐地,藝術家黃曉亮也将于下半年在多元爾國際攝影節駐地并舉辦個展。

(圖檔由藝術8提供)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