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怎麼幹?

作者:華諾信誠财顧
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怎麼幹?

“嫦娥五号”月面國旗正負150℃下不褪色,芳綸、芳砜綸、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助力C919減重7%,石墨烯纖維溫暖了2022北京冬奧會,海藻也能做成衣服,智能紡織品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一系列具有颠覆性和前沿性的紡織技術變革正在系統性推動着産業變革與市場變革。

這個春天,“新質生産力”成為了中國經濟大海中強勁湧動的新浪潮。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決定着産業的價值高線與安全底線,構築着産業的主動權與話語權。目前,紡織行業通過科技創新,正在衆多領域為發展新質生産力蓄力、夯實基礎。

01

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間

在紡織行業,從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納米制造、雷射制造、循環制造等制造創新,碳纖維、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列印材料、纖維狀能源與電子器件等材料創新,到核能、核聚變、氫能、生物質能等能源領域創新,智能紡織品、高性能紡織品等産品創新,一系列颠覆性、革命性的新材料新技術推動着産業結構更新與應用場景延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曾指出,發展紡織新質生産力,要以新質生産力的新特征為引領,形成新的投入産出關系。要積極布局高品質發展新賽道、挖掘産業發展活力與潛力,成為累積、提升發展韌性新的突破口。要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間。不斷開拓纖維新材料、紡織複合材料及産業用制成品的品類與應用。

武漢紡織大學就将衆多紡織材料的科技成果應用在了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發揮了紡織力量,也拓寬了紡織應用領域。比如,武漢紡織大學研制的“嫦娥五号”月面國旗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第一面在月球上“正負150℃下不褪色”的織物版國旗,助力天問一号着陸“魔鬼9分鐘”的耐高溫彈性密封裝置等代表性成果,在中國深空深潛、航天軍工事業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外,還在生物醫用和大健康、智能穿戴等領域,在人工心髒瓣膜、人造血管、納米纖維柔性傳感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介紹,航空航天和軍工、生物醫用材料、智能可穿戴紡織品是目前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向,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作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就聚焦前沿技術,打造産業創新的引領力,強化纖維材料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從源頭上解決了各種關鍵共性技術和科學問題,推動纖維材料與智能制造、生命科學、綠色循環等方面的交叉創新,為服務國家戰略做出了很大貢獻。創新中心主任王玉萍表示,下一步中心将面向國家戰略集中力量進行自主性、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以纖維材料為牽引,加快形成體系化融合,促成創新鍊發展、産業鍊合作、技術鍊互通的大局面,加快形成紡織新質生産力。

大陸已出台《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産業發展。未來産業具有科技與産業的雙重屬性,代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戰略選擇。

作為國産碳纖維從無到有、從有到站上世界舞台的親曆者、踐行者,中複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成功研發出了T300、T700、T800、T1000、T1100,規模從百噸到千噸再到萬噸,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現在,公司已經開始了第四代碳纖維的研發。“這一代碳纖維将是更低成本、更大規模化、更高穩定性的碳纖維,未來在航空航天、風電葉片、單晶矽、光伏、建築、氫能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我有信心做好。”董事長張國良心中已經布局了未來産業。

利用海藻研發纖維,這在青島大學也已經實作規模化生産。青島大學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夏延緻介紹,海藻纖維不僅成功開拓了紡織纖維第三來源,生産加工過程還綠色環保,也典型的綠色纖維。而且該産品纖維強度是傳統棉花的1.5倍,手感卻接近羊絨,且具有阻燃性,前景非常廣闊。

制造創新、材料創新、産品創新系統性發展,紡織科技創新已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在此基礎上,加快融合創新就更能鋪就錦繡坦途,新領域、新賽道、新場景将持續湧現,産業未來與未來産業發展蹄疾步穩。

02

以新質效提升老産業

專家解讀,新質生産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新質生産力的“質”,關鍵在以産業的新“質态”帶來發展的新“質效”。産業更新、業态創新既是牽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場景,也是實作生産力系統躍遷的重要落點。

但是,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而是要立足自身實際和比較優勢,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促進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鄉白鹭投資集團董事長邵長金認為,新質生産力以創新為核心,基礎是硬體。無論是裝備更新還是工藝創新,都需要不斷追求創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生産體系。通過推進大規模裝置更新,裝備制造業将得以快速發展,并将最新、最先進的裝備應用于紡織行業等領域。

“我們通過裝置更新,生産效率提高了30%。在工廠中的房間不增加甚至關停四個老工廠中的房間的情況下,産量沒下降反而增長了。靠的就是裝備創新和智能化改造,發展新質生産力。”邵長金舉例。

數字生産力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紡織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2022年紡織行業智能制造就緒率達14.6%,高于全國13.1%的平均水準;智能制造裝備市場滿足率超過50%。網絡化協同、平台化設計、智能化制造、柔性供應鍊、智慧型營銷、沉浸式體驗,豐富的數字化實踐加速産業系統性變革重構。

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怎麼幹?

在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智能工廠中的房間,牆上大屏跳動的資料實時反映工廠中的房間産量、能耗等,以前,勞工通過手工操作機器,1人管4台;現在,通過中控裝置“指揮”機器,1人管30台。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平介紹,這套智能化無人值守黑燈工廠中的房間建立了“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全流程數智一體化系統,實作了夜間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黑燈工廠中的房間,減少用工 60%,裝置運轉率由 75% 提高到95%以上。

近幾年,迪尚集團不斷推動服裝生産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加大在AI和3D等新技術方面的應用,以數字化手段打造全産業鍊立體化發展模式,以新質生産力不斷推動傳統紡織服裝産業從“制造”向“智造”跨越,向價值鍊更高端攀升。迪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立華介紹:“以前模組化定型,長期做一個衣服,模組化需要兩三天的時間,而且容量很大,現在用AI就很快,而且是對整個收集時尚的資訊、各方面的配飾能起到非常高效的作用。我們一年光做樣品,就相當于一個中型工廠,能生産60萬件。”

03

以新綠色構築話語權

孫瑞哲曾指出,發展以低碳、資源效率和社會包容性為特征的綠色生産力,在技術的湧現中形成綠色産品、綠色業态、綠色價值是産業體系完整性、安全性、先進性的有力支撐,是構築産業持續競争力與未來話語權的關鍵所在。

目前,大陸每年産生600萬噸左右廢舊紡織品,并以超過10%速度快速增長,化解資源限制,循環經濟成為重要模式。可喜的是,已經有衆多企業在以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攻克技術難點,開發出了一系列循環再利用紡織品。

作為中國民用錦綸技術的龍頭企業,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倡導綠色産品研發,近幾年開發出以原液着色錦綸、生物基錦綸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系列産品“錦生紗”廣受下遊認可。去年,公司更是攻克核心技術壁壘,利用廢舊紡織品為原料,率行業之先重磅研發出消費後再生錦綸纖維E-SUNLON®(中文名稱“愛賽綸”),在國内外市場收獲了可觀訂單。公司更是在“變廢為寶”的過程中兼顧了經濟發展和低碳排放。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使用部分或全部廢舊紡織品制成的溶解漿和木材,制備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宜賽爾,在針織、梭織、牛仔、商務、休閑、運動等領域内獲得了廣泛應用,并憑借其優異的綠色可持續特點助力應用項目屢獲大獎,得到市場高度認可。

通過化學法循環再生技術,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把廢舊滌綸紡織品進行解聚離心分離,實作在分子和原子層級回收聚酯,使其以原始資源的同等純度實作再利用。如今佳人新材料每年可以轉化廢舊滌綸紡織品近4萬噸,這代表每年節省石油近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65萬噸、節約标準煤5.7萬噸、節約水12.6萬噸,産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态效益。

無水染色,這在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技術,現在已經成功實作生産。連雲港鷹遊新立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全自動免水洗聯合生産線整個過程就不用一滴水,更不産生廢水。該技術與傳統印染相比,可以減少用水量90%以上。

除研發綠色産品外,很多企業已經把綠色可持續上升到企業發展戰略中。内蒙古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早在2017年就将可持續發展整合為集團總部的發展戰略,并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先後打造了鄂爾多斯集團源牧場,啟動碳中和項目,利用新的技術和工藝開發出可持續産品——“善SHÀN系列”。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總裁、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臻表示,接下來集團将要建設行業第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廠中的房間,2024年底完成羊絨生産的綠電替代,以“可持續羊絨”和“負責任羊絨”,為構築世界級羊絨産業樹立标杆。

對于培育新質生産力,紡織行業信心滿滿。相信在各方的引領和努力下,将有越來越多的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實踐認知,紡織行業也将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有更深的融合,研發出更多颠覆性、革命性的技術和産品。讓我們期待紡織行業的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供稿:茅嘉玲

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怎麼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