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快2030年投入商用!6G并非遙不可及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6G技術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科技熱潮。通信與AI融合、無線通感融合、空天地一體化……多項6G前沿科技正在加速演進,通信技術發展大步向前。

最快2030年投入商用!6G并非遙不可及

圖源:卡樂圖檔 攝影/甯穎

作為最新的資訊通訊技術,6G滿足從人的連接配接,到物的連接配接,再到智能體的随時随地按需接入網絡的需求,展現出超低延時、超高通量、更加安全可靠的特性。是以,未來的6G網絡不僅會比5G更快、更可靠,還需要推動移動通信與人工智能、感覺、計算等跨領域融合發展。

6G時代,即将來臨

事實上,在6G以前,5G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内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以高速率、低延遲時間和大連接配接數的特性,推動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

工業和資訊化部資料顯示,截至3月底,全國累計建成5G基站達到364.7萬個,5G使用者普及率也超過60%;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端口達到2456萬個,全球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幹網鍊路正式商用。

據介紹,5G具有高速傳輸資料、海量機器連接配接、低延時高可靠的“三角能力”。6G不僅能把5G的“三角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還增加了新的“三角能力”,即通感一體、通智一體、空天一體。

在2024全球6G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邬賀铨表示,6G需要滿足人機物多元需求,适用通感算多場景,實作天空地多域并存,同時兼顧帶寬、時延、能效和成本等多元度要求。

“6G的應用将擴充到衛星通信和低空無人機領域,支援人工智能的下沉,推動智能終端、算力、智能網聯車等領域的創新。人工智能的産業應用加速後,6G将催生多個萬億元規模産業,智能網聯車、衛星網際網路和低空無人機等都将是一個新的應用場景。”邬賀铨說。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标準化組織已初步明确6G發展時間表,将于2025年左右啟動标準化研究,2029年左右當機第一版國際标準,2030年左右商用。未來3-5年是突破關鍵技術、搶占标準高地、培育産業的關鍵視窗期。

最快2030年投入商用!6G并非遙不可及

圖源:央視新聞

為萬物智聯提供技術路徑

據了解,大陸在2019年就成立了6G推進組,系統推進需求、技術、标準及國際合作等各項工作,并啟動6G技術試驗。

大陸6G推進組還首次對外釋出了《6G網絡架構展望》和《6G無線系統設計原則和典型特征》等技術方案,這将為6G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聯提供技術路徑。

《6G網絡架構展望》提出了關于6G網絡架構的設計原則與網絡能力。而《6G無線系統設計原則和典型特征》結合6G部署群組網需求,形成了6G無線系統功能和運作特征以及設計原則。

截至目前,大陸在6G超大規模天線陣列、太赫茲通信、通感一體、内生AI通信、确定性網絡、星地一體化網絡等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6G作為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将有力支撐未來移動通信、未來資訊社會智能化全新變革。

在雲計算和終端這兩大6G關鍵技術方面,全球競争日趨激烈。雲計算和大模型對晶片、算力、高品質資料和先進算法有着較高要求,而大陸在這些方面存在一定短闆。

“6G的産業鍊更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從通信天線、基站、網絡、終端,到各種各樣的應用App,6G不僅産業鍊長,還能對新一代資訊産業發展起到拉動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對6G産業鍊規模特性的把握、對資訊技術産業的管理,以6G産業的發展,推進國家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支撐各行各業進一步發展。

最快2030年投入商用!6G并非遙不可及

圖源:卡樂圖檔 攝影/甯穎

6G發展呼籲全球統一标準

目前,6G研究正處于需求定義和關鍵技術突破的關鍵視窗期,業界期望6G能在2030年前後具備商用能力,但具體的商用時間還取決于業務需求、産業成熟度和國家的頂層設計等多重因素。

2023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釋出《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架構和總體目标建議書》,提出了6G的典型場景及能力名額體系,業界圍繞6G前沿技術研發與合作也從2024年開始邁入了一個新局面。

今年3月,國際标準組織(3GPP)進一步敲定了6G标準化時間表,6G發展初顯輪廓。

“統一的國際标準是全球化時代需要互聯互通市場所決定的,也是技術内生的需求、産業生态的發展以及各方利益訴求所共同決定的。”4月16日,在全球6G技術大會上中國通信标準化協會(CCSA)理事長聞庫在會上表示,6G發展需要一個全球合作、共同接受的标準來驅動。

聞庫談到,6G将推動萬物互聯邁向萬物智聯,融合網際網路、衛星通信、人工智能技術等,建構數字孿生、智慧泛在、虛實交融的新世界。同時,6G将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創造大量的新業态,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新業務、新場景需求,成為經濟社會數字轉型的引擎與底座。

但客觀而言,6G技術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在更高頻段通訊軟硬體裝置的疊代、網絡系統重置、算力需求大幅增加等。“這需要産學研各界共同合力應對。”邬賀铨院士表示,對于接下來6G的發展,他希望更多加強國際合作,推動6G的國際标準的統一。

(中國小康網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科技日報等)

作者:風華

稽核:龔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