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車逆襲占比突破53%,新能源汽車成亮點,歐美擔憂電車入侵

作者:軍武解析

2023年上半年,國内汽車市場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總計銷售了近600萬輛汽車。在這其中,國産汽車憑借出色的表現,占據了市場佔有率的53.1%,這一比例不僅突破了曆史性的50%大關,更标志着國産汽車在國内市場的崛起。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資料的60%銷量來自新能源汽車,凸顯了國産新能源汽車在國内市場的強勁勢頭。

國産車逆襲占比突破53%,新能源汽車成亮點,歐美擔憂電車入侵

與此同時,盡管國外品牌也在積極研發新能源汽車,卻未能取得明顯的突破,甚至一些外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每售出一輛車,都難以實作盈利,更别談賺取可觀的利潤了。這種局面不禁讓人感歎,風水輪流轉,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成功實作了彎道超車,并且與競争對手的差距正在逐漸拉大。

那些曾經憑借燃油車市場躺着賺錢的巨頭們,現在也開始感受到了壓力,他們的應對之策并非直面挑戰,而是選擇了放棄新能源的研發,甚至推遲了當初信誓旦旦承諾的燃油車禁令。這種做法不禁讓人想起他們當年是如何積極倡導實作碳中和的,難道他們真的忘記了嗎?

當然他們清楚這樣做很打臉,但為了維護燃油車産業的利益,他們似乎願意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短視的行為雖然暫時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但卻無法掩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國産汽車的崛起,未來随着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對環保出行的日益關注,國産新能源汽車有望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引領全球汽車産業的變革。

在汽車配件領域,衆多高端技術如空氣懸挂和雷射雷達等,過去曾是豪華汽車的标配,對于國産車來說,這些配置一度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若國産車想要搭載這些先進配置,隻能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得令人咋舌,後續的維護保養費用更是高得驚人。在這種處處受制于人、稍有不慎就會被卡脖子的環境下,制造出性能卓越且價格合理的高成本效益汽車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今的中國制造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僅掌握了空氣懸挂等關鍵技術的最新成果,而且在可靠性和成本效益上超越了國外同行。相比之前的高昂進口價格,現在國産的空氣懸挂配件價格幾乎打了六折,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更值得一提的是雷射雷達技術的突破,當初這項技術被國外壟斷,一套裝置價格高達近8萬美元,并且還需要排隊等待訂單。而現在随着中國制造的崛起,雷射雷達的價格已經暴跌至1000美元,簡直如同白菜價一般。

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正是這種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的雙重優勢,使得如今的中國制造在汽車配件領域具備了強大的競争力。當與同級别的外國品牌進行比較時,國産車在配置和品質上絲毫不遜色,而價格卻更加親民,國産車占領市場佔有率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變得輕而易舉。

早在過去,便有專家提出警示,歐美國家所宣揚的減排理念,實質上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如今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驗證。所謂的節能減排,其實更多是發達國家為了制約開發中國家經濟增長而炮制出的一個噱頭。回顧往昔,那些曾極力鼓吹碳中和的國家,如今卻無一能夠兌現承諾,反而是一直默默堅持并付諸實踐的中國,成為了真正的行動者。

國産車逆襲占比突破53%,新能源汽車成亮點,歐美擔憂電車入侵

舉例來說,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上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擴大,銷量穩居世界第一。這不僅得益于政策的扶持,更得益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與此同時,中國在風力、太陽能發電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代表,正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中國已經建成了一系列大規模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基地,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也為中國的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援。

相比之下,那些曾極力鼓吹碳中和的歐美國家,如今在減排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一些國家雖然提出了減排目标,但在實際行動上卻缺乏足夠的決心和力度。這不僅令人懷疑他們的減排承諾是否真心實意,也讓人看到了中國在減排事業上的堅定和決心。

西方國家的這一系列舉措,其核心意圖昭然若揭,無非是為了捍衛其在汽車領域的既有地位與尊嚴,進而遏制中國汽車産業的迅猛發展勢頭。這些動作的背後,實際上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些曾經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風光無限的汽車巨頭,如今終于遭遇到了真正的競争對手。

以德國為例,作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例如對每公裡碳排量在195g以上的機動車實施每超出1g排放量征收4歐元附加稅,同時設立了一系列補貼政策來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還在充電樁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以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日本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發源地,也在全力推動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鼓勵和支援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産,還提供了一系列購車和使用補貼,企業也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不斷創新,力求在全球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

南韓政府也針對汽車節能減排設立了一系列目标,并通過價格競争、出口量以及普及建設新能源汽車配套裝置等措施來實作碳中和的汽車産業生态圈,還計劃下調新能源汽車售價,以減輕購車壓力,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