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作者:雪憶柔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宋璟列傳

宋璟(663—737年),邢州南和縣(今河北省南和縣)人。唐朝名相,傑出的政治家。

一身正氣的宰相

宋璟的遠祖曾在北魏擔任高官,父親是一名低級地方官。宋璟自幼勤奮好學,工于文辭,為人正直,崇尚氣節。

宋璟十七歲考中進士,進入仕途,為官清廉公正,受到皇太後武則天的重視,逐漸得到重用。

當時的宰相魏元忠為人正直,得罪了女皇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張氏兄弟誣陷魏元忠謀反,威脅宋璟的一位同僚作證,企圖置他于死地。宋璟對這位同僚說:“為人處世,名節最重要,你千萬不要依附惡人,陷害忠臣。如果你是以受到迫害,我一定設法營救;如果沒有做到,我将和你一同赴死。你一定要努力堅持,流芳百世便在此一舉!”同僚被宋璟的話打動,見到武則天後說明真相,使魏元忠免于一死。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張氏兄弟意識到宋璟不好惹,便想方設法籠絡他。有一次,舉行宮廷宴會,位列九卿的張氏兄弟官居三品,坐在上首,而宋璟隻是六品官,坐在下首。張易之對宋璟說:“你是朝中第一人,怎麼可以坐在下首呢?”宋璟說:“我才能低劣,官職卑微,張卿卻認為我是朝中第一人,這是什麼道理?”

由于張氏兄弟深受武則天的寵愛,朝臣不敢直呼其名,便稱呼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而稱别人為“卿”則不夠尊重。有個官員就跳出來指責宋璟:“你怎麼叫五郎‘張卿’呢?”宋璟說:“按照官職,他位列九卿,稱為張卿正合适。如果按排行,應該叫他張五。你又不是張家的奴仆,為什麼要叫他五郎呢?真是個軟骨頭!”從此張易之對宋璟恨之入骨,多次在武則天面前诋毀他,不過武則天都沒怪罪宋璟。

唐睿宗即位後,任命宋璟為宰相。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也像母親武則天一樣有極強的權力欲,而身為太子的李隆基成了她的絆腳石。太平公主便召集宰相謀劃廢黜太子,幾位宰相聽後都面色大變,隻有宋璟勇敢地站出來說:“太子有大功于天下,是真正的社稷之主,公主為什麼忽然有這種念頭?”太平公主的計劃被破壞,懷恨在心,将宋璟貶到偏遠地區去做地方官。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唐玄宗即位,将宋璟調回朝廷任職。宰相姚崇辭職後,推薦宋璟接替自己。不久,宋璟随同玄宗巡幸東都洛陽,路過崤谷(在今河南省陝縣境内)時,由于山高路窄,造成了車辇擁堵。玄宗龍顔大怒,準備罷免兩名當地官員。宋璟勸阻說:“陛下剛即位不久,就因為道路不暢這點小事罷免兩位官員,臣深恐開了這個頭,以後還會有很多人會遭到處罰。”玄宗認為很有道理,決定收回成命。

再度成為宰相的宋璟依舊保持着不畏權貴、直言進谏的品格。有一年,唐玄宗的嶽父去世,他的兒子請求玄宗允許厚葬,按照五丈二尺(約為17米)的規格築墳。宋璟堅決反對,對玄宗說:“高墳厚葬不是賢人君子的追求。大家都追求奢侈,唯有破除陳規陋習的人才是真正的孝順。陛下嶽父的墳高三四丈就可以了。”玄宗聽後稱贊說:“朕每做一件事都希望以身作則,在親人的事情上也不破例。其他大臣都不敢說,隻有你再三堅持,成就朕的美行,讓朕留名青史,流芳百世。”當即重賞宋璟。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宋璟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堅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授予官職。對于沒有才幹的人,哪怕關系再硬也一概不用。有一個官員是唐玄宗即位之前的幕僚,玄宗為了照顧他,特意提升了他的官職。宋璟知道後對玄宗說:“陛下照顧從前的僚屬,合情合理。但這個人此前已經得到過優待,如果再給予特殊獎勵,就顯得與衆不同了。請先将他交給吏部考察,如果合格再按照資曆授官。”玄宗聽後表示同意。

宋璟因為正直敢言得罪了很多人,做了四年宰相後被罷免,但唐玄宗依舊很信任他,給予非常高的待遇。姚崇勇于破舊立新,宋璟長于持正守成,二人相繼為相,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為“開元盛世”做出了突出貢獻。

737年,宋璟病逝,終年七十五歲。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張九齡列傳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縣(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唐朝名相,傑出的政治家、詩人。

賢相與詩人

張九齡出身于一個官宦家庭,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後人,祖父、父親都在家鄉附近擔任過地方官。

張九齡自幼勤奮好學,七歲就能夠下筆成文。十三歲時上書求見當地刺史,這位刺史見到他後感歎道:“這個孩子将來必成大器!”宰相張說(yuè)當時被貶谪到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地區),路過韶州見到張九齡後,對他十分欣賞。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張九齡二十五歲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後因與宰相姚崇政見不合,稱病回鄉侍奉老母。當時唐朝已經雄踞東方一百年,廣州早已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而大庾嶺(今江西、廣東兩省交界處)作為連接配接嶺南與内陸的交通樞紐,雖有舊道,卻早已荒廢,制約了南北交通和商業發展。于是張九齡上疏朝廷,在舊道的基礎上截彎取直,開辟了一條更便捷的新道。這條新道不僅為唐朝南北交通帶來極大便利,而且澤及後世,宋代移民大量南遷時,就經由此道前往嶺南。事後,張九齡因功被調回朝廷。

幾年後,張說再次擔任宰相,因賞識張九齡已久,又是同姓,便叙為同宗,時常說:“此人堪稱後輩文士中的翹楚。”張九齡逐漸得到重用。

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由張說負責拟定随行官員名單,入選者可得到破格提拔。張說利用職務之便,選了很多自己的親信。張九齡負責起草诏書,看到名單後勸阻說:“官爵是天下之公器,應該先封賞德高望重的人,然後才到有功勞、有交情的人。這份诏書一公布,肯定會引起公憤。現在還可以更改,請慎重考慮,否則追悔莫及。”張說置之不理,诏書公布後果然一片嘩然。後來張說因樹敵太多被排擠出朝廷,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貶為地方官。

幾年之後,張說去世,唐玄宗想起他曾經多次向自己推薦張九齡,便又将張九齡調回朝廷,三年後任命他做了宰相。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有一年,胡将安祿山打了敗仗,被押解到朝廷問罪。張九齡上疏說:“必須按軍法論處,不能赦免安祿山的死罪。”但是唐玄宗十分欣賞安祿山,特意赦免了他。張九齡一向以善于品鑒人物著稱,提醒玄宗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反叛之相,請趁機依律處死他,以絕後患。”玄宗卻認為張九齡是在陷害忠良,将安祿山放回去讓他戴罪立功,後來又重用他,果然釀成“安史之亂”。

張九齡作為首席宰相,在諸多問題上與唐玄宗意見相左,被另一位城府深沉的宰相李林甫看在眼裡。當時,玄宗寵愛武惠妃,想廢黜太子李瑛,冊立武惠妃的兒子為太子。張九齡說:“太子是國家的根本,并無過錯,地位不可以輕易動搖。隋文帝聽信後妃讒言,廢黜長子,改立次子,結果弄得國破家亡,陛下不能不謹慎啊!”廢太子的事就這樣擱置下來,但唐玄宗是以很不高興。李林甫當面保持沉默,私底下卻表态支援玄宗,玄宗與武惠妃對他的表現十分滿意。

後來,邊将牛仙客因為節省費用、倉庫充實、武器精良,玄宗對他很賞識,想将他調回京城擔任尚書。張九齡反對說:“根據慣例,尚書應該由卸任的宰相或德高望重的大臣擔任。牛仙客出身于邊疆小吏,一下子讓他擔任要職,天下人會怎麼說呢?”玄宗為此十分惱怒。第二天,李林甫故伎重演,玄宗見也李林甫支援自己,打定主意重用牛仙客,同時罷免了張九齡。從此,李林甫成為首席宰相,逐漸把持了朝政。張九齡成為“開元盛世”最後一位名相。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張九齡不僅是一位賢相,同時還是著名詩人,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他的詩風勁煉質樸,寄托深遠。入選《唐詩三百首》卷首的《感遇》一詩,就是張九齡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他的另一首《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740年,張九齡病逝,終年六十三歲。十五年後,安祿山舉兵謀反,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想起張九齡曾經勸自己殺死安祿山,追悔不已。後世史家也多将玄宗罷黜張九齡、專任李林甫作為唐朝由治入亂的分水嶺。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國文曆史都進步》——第八冊《舊唐書》,官方唯一授權釋出,歡迎持續關注。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
唐史:公然反對太平公主的名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