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作者:正觀新聞

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或許無法以雙足踏遍世間的每一寸角落。然而,即便我們無法親身抵達那些遙遠的地方,文字卻能承載我們的思緒,穿越時空的阻隔,将我們引領至那些未知的領域。我們未曾體驗過的人生百态,書籍亦可作為橋梁,讓我們在文字的世界裡與它們不期而遇。

當站在作者的視角,文字和書籍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4月23日,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正觀新聞記者采訪梁鴻、韓仕梅、黃曉丹、孫瑜、魚禾五位知名女作家,聊一聊閱讀這一永恒的主題。

紙質vs電子,哪個是作家們的心頭好

正觀新聞記者:每逢世界讀書日這個跟“讀書”關系最為密切的日子,有一個問題總是被人們反複讨論: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便捷高效的電子書與具有獨特魅力的紙質書,哪一個才是人們的心頭好?作為一個寫書的人,您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呢?

梁鴻:我覺得形式并不重要,關鍵在于讀書本身的收獲。閱讀其實是跟自己對話、跟世界對話的過程,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并沒有高低之分。我個人偏向紙質書一些,當下年輕人天然地與電子書更為親密,不應該貶低哪一種方式,而是各愛其愛、各美其美。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出版有非虛構文學著作《梁莊十年》《出梁莊記》《中國在梁莊》等。

韓仕梅:我喜歡閱讀紙質書。閱讀對我來說有時是激發創作靈感的一種方式,當我想寫東西時,我會拿起一本書來讀,手指觸碰着文字,靈感就随時可能迸發。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韓仕梅,河南農民詩人,代表作品詩集《海浪将我擁起》。

黃曉丹:當我需要快速閱讀時,我用“微信讀書”,假設我要寫或者講一個專題,那麼在微信讀書上先把相關書籍搜一遍,快速通讀四五本是必要的,而且它很好用,友善做筆記,書也不會弄丢。但如果我要深度用到一本書,比如作為我的論文的主要參考資料,我還是會用紙質的。因為紙質書帶來的整體感更好,我常常可以憑直覺在某一頁翻出來我要的某一句話。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黃曉丹,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出版作品《詩人十四個》。

孫瑜:我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時間大概各占一半吧。閱讀“大部頭”書籍我更傾向于選擇紙質書,當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外出、旅遊時,時間比較分散,電子書肯定會更加便捷。在這樣的碎片化時間閱讀時,我認為最好可以連成一條“願望線”,即你目前想要讀或者需要讀的書。比如現在我正在寫一個曆史小說,那麼我就偏愛曆史類的書,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分散的時間,我的思維也是連貫的。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孫瑜(中),作家,代表作品《等候一陣流浪的風》等。

魚禾:我一般上午寫作,下午處理一些雜事,閱讀放在晚上。我習慣于一個序列一個序列地閱讀,就是當我關注一個問題或者話題的時候,我會把跟這個問題有關的東西,盡量地搜羅一起,并且連續看完。有時候從一本好看的書開始,又會延伸出新的閱讀序列,就像樹枝分岔。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魚禾,作家,代表作品散文集《摧眉》等。

寫作過程大揭秘,作家們也會有職業倦怠期嗎

正觀新聞記者:在作家的寫作生涯中,一本書從的創作是從靈感閃現開始,還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構思啟動?當寫作成為一種職業,作家們也會和普通打勞工一樣有職業倦怠期嗎?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嗎?

梁鴻:讀書其實也會有厭倦期的,作為作家,那麼多的書永遠讀不完,不差你寫的那一本。那麼,寫書又有什麼意義呢?一方面當然是掙稿費,稿費可以說是巨大的驅動力,大作家比如巴爾紮克,也曾被稿費“逼着”寫稿。另一方面,寫作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完成個人的精神需求。你寫的書品質怎樣,首先就在于不能糊弄自己。

韓仕梅:在我寫《覺醒》那首詩的時候,是我人生最灰暗、最低谷的時刻。我們村南邊有個大坑,我站在坑邊,很多次想跳下去,甚至春節的時候,我也一直在家閉門不出,更别說寫作了。後來,在網友的支援和鼓勵下,我最終走了出來,也寫出了《覺醒》這首詩。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韓仕梅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黃曉丹:對我來說,寫書總的來說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它可能對我有意義,也有成就感,但确實不是那麼有趣。大多數時候,寫書需要大量的閱讀、三番五次地修改、很多時候都覺得寫不出來了。但最後把一個問題想透、表述清楚還是很快樂的,那個快樂就是“我覺得我寫得真好”。

書籍對于我,就像糖對于西點師一樣。西點師可能會告訴你,一百克蛋糕需要二十克糖,一百克冰激淩又需要多少糖,一百克布丁又需要多少糖。我的所有工作也是這樣的,無論是講課、寫作、科研,甚至是填表格,其中最基礎的部分就是翻書。哪天我要是沒有書,就和西點師沒有糖一樣,今天不能開張了。

孫瑜:關于寫作,我首先要說,寫作絕不愉快!所謂的愉快隻是在你寫完之後享受成果的時候。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極其漫長、痛苦,極其考驗作家的耐心和意志力,就像跑馬拉松一樣,看不見盡頭,不知道前方在哪,也不知道能否跑到終點。一方面,你需要跟文本“搏鬥”,你需要寫得好看、設計文本結構和情節,還需要愛你筆下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另一反面,你更需要的是和自己搏鬥。你需要打赢枯燥,拒絕那些無聊的約會,坐在電腦前,戰勝自己, 才能得到最後那個有趣和歡樂的結果。

魚禾:我認為寫作需要非常開闊的且深度的人生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作為個體來說,每個人不管你的生活多麼開闊,你的直接經驗總是有限的。直接經驗的優點在于,對于寫作來說,作品中有你個人的直接感受和獨特體驗;間接經驗一般來源于閱讀,它能夠給你提供廣闊的視野,是作家寫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擁有這兩部分,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世紀難題:讀書有啥用?

正觀新聞記者:有人認為,“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也有人認為讀太多書反而有壞處,“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古至今,“讀書有啥用”被無數人讨論、争辯,堪稱“世紀難題”。在世界讀書日,我們再一次、不厭其煩地思考:讀書到底有啥用呢?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梁鴻著,上海三聯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梁鴻:我認為知識本身并不是絕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個人為什麼閱讀《梁莊十年》,是寫得特别好嗎?世界上有那麼多偉大的作品,為什麼要閱讀這本小說呢?可能是這本書裡面有某個人、某個場景,讓你覺得我們可以這樣講鄉村,這樣講鄉村人的生活。給讀者啟發,形成共鳴,這是我覺得特别重要的。

韓仕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像我們農村女性,很多人保守封閉,思想觀念永遠都停留在相夫教子,其他的都不考慮。如果我們農村的女性能夠去閱讀,她就能看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打開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無限潛能,這與是否有文化沒有關系,關鍵在于有沒有想要讀書、學習的心。

黃曉丹:因為我是大學老師的原因,我對大學生和大學畢業後的成年人是雙标的。對于自認為已經定型了的人,我完全不喜歡慫恿人家讀書,“你愛掼蛋,他愛讀書,大家都有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态度。既然人家不教育我學掼蛋,那麼我也不應該教育人家去讀書。這是基本的禮貌。雖然有世界讀書日,可是也許不久就有“世界掼蛋日”了呢?

但對于大學生,我經常嫌他們書讀得太少。原因是我認為他們還未定型,在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就是去增加對世界了解的廣度,增加對世界了解的深度。我覺得大學生應當盡量看書,看得越多越好,當然得看高品質的書。很多事可以延緩,比如掼蛋,但看書不行。如果人生有視窗期的話,我覺得在人生的任何一個視窗期關閉之前,都應該把這個視窗所容納之物多看一點,不管是通過直接的介入、體驗,還是間接的書籍閱讀。

孫瑜:對于普通人而言,我覺得讀書就是燈塔。一個人沒有目标,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艘小船,四面都是廣闊的海水,漫無目的地航行。如果這時候前方有一點亮光,你就可以朝那邊前行。我覺得讀書就起到一個燈塔的作用,可以使人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目标,也可以幫你恢複理性。同時我認為讀書在現在這個社會,應該是成本最低的一種幫助,并且是最無私的。因為作家們在寫出自己的書的時候,他會把他所有的所思所想都表現在他的文字裡,絕不會掩藏。

魚禾:我想談一談閱讀對小孩子的影響。我覺得現在我們有必要反複且重點強調的一點,就是對于父母來說,要讓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的作用不僅是使人視野開闊、擷取知識這麼簡單,他其實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很多人遇到問題,遇到坎坷,遇到颠簸,就會脆弱不堪,很多是因為他沒有辦法去了解人生的獲得與失去。人的抗打擊能力很多是從了解世界、了解人生得到的,這種了解力,這種精神上的強韌,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閱讀。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就完了

正觀新聞記者:“好讀書不如讀好書”,沒有技巧的讀書如同囫囵吞棗,品不出滋味。針對“讀過就忘”“不解其意”等疑難雜症,作家們有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書目或者讀書技巧呢?

梁鴻:我覺得讀書需要技巧,我的技巧就是做讀書筆記。讀一本書時,我會先看一遍,如果我覺得這本書不錯,我就再重新閱讀一遍。這個時候我就會寫閱讀筆記:它為什麼好,語言哪個地方好,結尾處理得怎樣,哪個地方非常有技巧……如果是社會學或者是人類學以及政治學作品的話,我還會大緻梳理一下結構脈絡。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英]孔飛力著,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5月出版

我非常喜歡美國作家孔飛力的《叫魂》,我覺得它特别有意思,是以會反複地閱讀,去探索這本書的寫作方法和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是一種長期的訓練,今天我們在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我們自己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梳理方法。

韓仕梅:當我看書看到好的句子的時候,我也會記下來。不隻是讀書,包括别人的演講,我覺得好的也會記下來,這其實是最簡單的一個讀書的方法。

黃曉丹:今年讀了好多書,大部分是工作需要。我推薦給讀者的是《魔戒》。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在年輕時代閱讀的書。托爾金62歲時,《魔戒》才得以出版,奧登稱其為“繼《奧德賽》之後的曠世之作”。這雖然是一個虛構故事,卻有着巨大的真實性。無論是其中以魔戒為象征,讨論權力對腐化人的力量的問題,還是以精靈永生的設定,讨論死亡作為人生意義之源的問題,以及善、愛、知識、榮譽、信任等,一個青年人将會在他未來的路途上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都在這本書中得到預演。在《魔戒》極為宏大的背景之下,這些問題變得沖突劇烈,不同選擇所屬的精神譜系也因之判然分明。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英] J. R. R. 托爾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譯者: 鄧嘉宛 / 石中歌 / 杜蘊慈,2023年12月出版

孫瑜:讀書的時候可以寫一寫簡單的讀後感,哪怕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比如當你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你就某個人物或者情節寫下幾句話,這幾句話就像在大腦裡釘個釘子一樣,當你下一次再次想到《百年孤獨》時,你的大腦就會幫你把這幾句話調動出來。都說魚的記憶隻有七秒,但我覺得人類的記憶也很短暫,尤其在資訊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人關于某件事的記憶很容易被新的資訊覆寫。寫讀後感或者是記筆記,其實也是守住你讀過這本書的記憶的一種方式。

我最近在寫一本長篇曆史小說,是以想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曆史作品——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的《我們的普世文明》。同時,在世界讀書日之際,也給小朋友們推薦一部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神奇飛書》。

世界讀書日特别報道(三):寫作就像跑馬拉松,愉快在到達終點之後

[英] V.S.奈保爾著,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

魚禾:對于閱讀來說,我有兩點想分享一下。一個是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當然從小培養閱讀習慣那是最好,如果已經成人了,我覺得也都不晚,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另一個,我覺得在閱讀上還是要有所規劃。我覺得我的閱讀習慣挺好的,我也向讀者推薦,就是要一個序列一個序列、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閱讀,即有目的地看書,這樣你的閱讀才更有效率和效果。

後記

我們常常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其實書籍也一樣。一本書我們可能花費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讀完了,但在作家們看來,一本書從構思到完成,需要的時間往往以年為機關。

黃曉丹将自己的寫作比作“織布”:“在寫作的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在織布,非常非常慢地,以肉眼看不出的速度将一條條絲線填上去。當我寫完一本書稿,回頭一看距離簽約已經兩三年過去了,感到創作真的是太慢了。但當我一想,如果我沒寫這本書,這兩三年也就這麼過去了,我就覺得寫書還是有點趣的。”

我想,在創作時,作家們突然迸發的靈感、深夜的屏息凝神,甚至交稿前的奮筆疾書,會不會凝聚成書中一段話、一個句子、一個标點符号,讓讀者在閱讀的某個間隙,與作家心靈相通呢?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往往追求速度和效率,卻忽略了深度和内涵。無論是閑暇之餘的翻閱,還是夜深人靜時的沉浸式閱讀,通過閱讀感受作家們傳遞的精神力量,那些快節奏生活引起的焦慮和躁動會不會就能有所平息呢?(正觀新聞記者 許怡童 整理)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檔、音樂、視訊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背景聯系取得授權,并應在授權範圍内使用,同時注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