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雪域情懷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一次難忘的戰士退伍

馮正榮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還有一句俗話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兩句俗話放在我們部隊一年一度的退伍工作上再合适不過了。隻要是當過兵的人,提起“退伍”兩個字,都會勾起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連隊全體退伍戰友合影。作者馮正榮(第二排左五)、本文出現的一排長孫存萬(第二排左三)、教歌員吳永新(第一排右一)、文書賽克(第三排右三)、籃球運動員衛安業(第一排左一)、戰士李科(第三排左三)

我曾在汽車第十八團十三連(後來部隊整編改成了十連)當過四年多指導員,組織過四次戰士退伍工作。我最難忘的是1982年的那次退伍,上級給我連分了18個退伍名額,我們忍痛割愛地把連隊的幾個文化體育骨幹安排退伍了。現在我看着當時和退伍戰士的合影,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浮現在我的眼前,四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組織退伍工作的情景曆曆在目。

那是1982年10月,我們連隊分散在四川内地的雅安、新津、峨眉等地值班,我們接到團裡的退伍工作通知後,要求各執勤點的人員全部撤回四川省夾江縣的連隊駐地。當時大部分人員和車輛在雅安值班,我和一排長孫存萬各開一台解放牌大卡車,把值勤點上的60多人拉回了連隊。

當時我們連隊的連長寇從俊(1969年12月入伍的湖北省鐘祥縣現鐘祥市人)回湖北武漢休假,連隊主官隻有我一人。退伍工作開始後,我在軍人大會做了動員,主要講了國家改革開放後的形勢,又講了這次退伍工作的基本要求,希望每個超期服役的同志都要有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我們連隊上報的退伍名單批下來了。10月23日上午,連隊在飯堂召開軍人大會宣布退伍名單,會場安靜的掉根針都能聽得見,大家仔細地聽着有哪些戰友将要退出現役。當我宣布完名單,講到即将離開部隊的戰友,常年戰鬥在川藏線上,為西藏邊防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希望他們回到地方後,乘改革開放的東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送老戰友!會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一年,根據退伍工作通知中的退伍對象和連隊戰士的實際情況,連隊的教歌員吳永新、連隊的優秀文書賽克、連隊的籃球主力隊員衛安業都在退伍名單之列。這些骨幹,有的是上級通知的退伍對象必須離隊,有的是個人和家庭有特殊情況,本人申請退伍。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我們連隊舍不得他們離開部隊的骨幹。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馮正榮(右二)給連隊退伍戰士發紀念品

我當了六年兵就是連隊指導員了,是當時川藏線上很年輕的連隊主官。我當指導員一心想把連隊帶成先進機關,我注重連隊的全面建設,既重視連隊的安全運輸,又重視連隊的文化體育活動。這次安排幾個文體骨幹離隊,像是割掉了我的心頭肉,确實舍不得啊!

吳永新是1974年12月入伍的廣東省信宜縣現信宜市人,是連隊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是連隊的教歌員,連隊教歌、拉歌和演唱組都少不了他,他是連隊文化活動的重要骨幹。

賽克是1976年12月入伍的四川省成都市人,他兩次擔任連隊文書,寫文章、做報表、辦闆報樣樣能幹。當時有個電影叫《好兵帥克》,大家說我們連隊有個“好兵賽克”。

衛安業是1978年12月入伍的山西省永濟縣現永濟市人,他是連隊籃球隊的主力隊員,他打後衛是球隊進攻的組織者,他打前鋒搶籃闆靈活,投籃命中率高,是球隊得分的高手。我們連隊和友鄰連隊進行籃球比賽,隻要衛安業上場,赢球的機率非常高,他是連隊難得的體育骨幹。

10月23上午,宣布退伍名單後在連隊門口的操場上舉行了摘取領章帽徽儀式。即将退伍的18名戰友整整齊齊地站在了第一排,留隊的18名戰士代表和退伍戰士面對面站在一起,連隊通訊員端着一個搪瓷盤子,盤子上鋪了一塊紅布,準備放領章帽徽。我宣布:摘取領章帽徽儀式開始,請退伍戰士脫帽!18名退伍戰士齊刷刷地把軍帽捧在了手裡。當留隊的戰友為退伍戰友摘下領章帽徽的時候,大家含着眼淚,有千萬個舍不得。

當時的領章帽是,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挂兩邊,看上去很簡單。但戴上它就是一名軍人,肩負着保家衛國的責任;摘掉它就意味着由軍人向老百姓的轉變。這些流血流汗不流淚的鐵血青年,在川藏線上鬥風雪戰嚴寒都沒有流過淚,當摘下了領章帽徽的時候,還是沒有繃住自己的淚腺,忍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我看着這場面也流下了眼淚……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馮正榮(右一)在連隊退伍戰士座談會上講話

那天是全團統一時間宣布退伍指令,團上司到我們連隊檢查退伍工作,看到我們連隊的退伍工作井井有條,有聲有色,馬上通知團裡的新聞報道員帶着照相機到連隊照相,并且通知我們連隊選一名退伍戰士,代表全團退伍老兵在向軍旗告别儀式上發言。

上世紀八十年初,團裡隻有新聞報道員有個裝膠卷的照相機,照相算是比較奢侈的事情了,當時團裡的新聞報道員還是給我們連隊的退伍工作留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這些照片至今還儲存在我的相冊裡。

10月23日下午,連隊退伍戰友座談會在連隊會議室召開。連隊的會議室挂上了彩條,長條會議桌上擺滿了瓜子花生水果糖,我代表連隊黨支部給每個退伍戰士贈送了紀念品。退伍戰士争先恐後地發言,表達了對連隊的依依不舍、表達了對戰友的難舍之情、表達了希望連隊建設再上新台階、表達了回到地方後絕不給連隊丢臉等等。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聲:生命裡有了當兵的曆史,腳底下增添了從容和大氣,領章和帽徽已經摘去,哨音和口号即将遠離,以後不管走到那裡,都會努力奮鬥創佳績。

10日24日全天,退伍戰士做離隊前的準備工作,留隊的戰友幫退伍戰友收拾行李。

有一種不舍叫脫下軍裝,有一種情懷叫無悔軍旅。10月25日上午,團裡在禮堂門口的操場上舉行向軍旗告别儀式,全體退伍戰士向軍旗敬禮告别。我們連隊的退伍戰士李科(1979年11月從四川省宣漢縣入伍)代表全團退伍戰士在軍旗告别儀式上講話,表達了退伍戰士縱有萬般不舍,終要面對離别的心情,表達了退伍戰士離隊不離黨,退伍不褪色的決心。向軍旗告别儀式既是對軍營的“告别禮”,又是開啟新征程的“沖鋒号”。

10月25日下午,連隊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為退伍戰士餞行。集合開飯時還是堅持飯前一首歌。戰士們都知道,退伍老兵明天早晨起早出發,這是留隊戰友和退伍戰友在連隊合唱的最後一次飯前歌,指揮唱歌的是退伍戰士吳永新,他問我唱什麼歌,我說,還是唱《戰友之歌》吧!吳永新走上飯堂前的台階,他揮舞着雙手,打着有力的拍節,全連的歌聲比任何時候都洪亮,全團都聽到了我們連隊的歌聲。

當時沒有戰士不能喝白酒的規定,我安排司務長買了中國名酒泸州老窖,每個班坐一桌,我到每個班逐個向退伍戰士敬了酒,大家在酒桌上有說不完的知心話。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馮正榮(中)給退伍戰士敬酒

10月26日淩晨五點,團裡的起床号響了,大家迅速起床,五點四十分全團在禮堂前的廣場集合歡送退伍戰友。

廣場上燈火通明,12台解放牌大卡車整齊地排列着,車頭上紮着大紅花,車廂篷布上貼着“熱烈歡送老戰友”“軍營作标榜、歸鄉創輝煌”“祝老戰友一路順風、盼老戰友再立新功”等智語。禮堂房頂上的大喇叭反複播放着“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開始蹬車了,退伍戰士按指定的車号陸續上車,我們連隊已經上了車的退伍戰士衛安業又跳下車,跑到我面前,敬了一個标準的軍禮,來了一個熱情的擁抱。衛安業留下了眼淚,我也潸然淚下……

歡送退伍戰士的車輛緩緩駛出了團部大門,車上的退伍戰士還在不停地招手……世上離别千萬種,最最難舍的還是戰友情……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擔任指導員時期的退伍戰士都成退休老人了,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建了連隊戰友群,多數戰友都進了群,清晨有問候、節日有祝福、平時有交流,猶如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我們連隊的兵個個都是好樣的。本文提到的三個文體骨幹到地方後發揚部隊的優良傳統,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新貢獻。

連隊的教歌員吳永新退伍後到珠海華豐集團開車,第二年就當上了車隊副隊長。當時車隊的大小車輛一百多台,他把部隊的管理經驗用在車隊管理上,為華豐集團創造了很大效益。2015年退休後,又被一家啤酒廠聘請搞管理,繼續發揮餘熱。

連隊的文書賽克退伍後被配置設定到成都市商業部門工作,先後擔任成都市百貨公司保衛科科員、科長,成都百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保衛部主任,成都百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物業發展公司經理,2019年退休。

連隊的籃球運動員衛安業退伍後當上了個體戶,他買了一台四輪柴油車,在一個沙石場拉沙石,收入不菲,過上了殷實的日子。可惜的是2012年心髒病突發去世了。多好的一個戰友啊!我們永遠懷念他!

我從軍後,從戰士到團級機關政委,走了多個機關,變換了多個工作崗位,最難忘的一段曆史還是連隊當指導員,現在連隊戰友見到我還是稱呼指導員。

2018年中秋節,我當指導員時期的的近百名戰友從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彙聚到雨城雅安進行了一次聯誼活動。當時湖南湖北的戰友來了、河南河北的戰友來了、山東山西的戰友來了、廣東甘肅的戰友來了、四川重慶的戰友也來了……本文提到的連隊教歌員吳永新、連隊文書賽克都來了,遺憾的是連隊的籃球健将衛安業沒能等到和戰友團聚因病去世了。

那天的聯誼活動同樣是唱《戰友之歌》,同樣是連隊的教歌員吳永新指揮,同樣是铿锵有力地歌聲。洪亮的歌聲引來了人民群衆的圍觀。三天的聯誼活動,安排的是“三會(激勵鬥志的故事會、回顧曆史的班務會、增進友誼的談心會)一參觀(參觀川藏兵站部軍史館)”,我們的聯誼活動很有特色,還上了中央七台的《軍事快播》節目。

我們的老連隊是個英雄的連隊。2017年,洞朗事件發生後,我們的老連隊調到西藏軍區打散分到各部隊了。至此,我們的老連隊不存在了。但老連隊的戰鬥精神是永遠存在的,老連隊的戰友情誼也是永遠存在的。

難忘千裡川藏線!

難忘四川夾江的部隊營區!

難忘我們老連隊的戰友情誼!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馮正榮(右二)和退伍戰士握手告别

(注:本文插圖除全體退伍戰士合影外均為當時團裡的新聞報道員拍攝)

作者簡介: 

馮正榮:甘肅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後就成了川藏線上的一名汽車兵。曾任連隊文書,營部書記,連隊副指導員,指導員,副教導員,宣傳股長,兵站站長,宣傳科長,大站政委,幹休所政委。曾四次榮立三等功。在部隊退休後,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機關幫助工作到2021年。

1982年,我任連隊指導員,組織戰士退伍,是我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

作者:馮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