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作者:元曆史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作者 / 程書書

編輯 / 朱 婷

營運 / 小餅幹

1小時39分33秒,已然倒地的羅三炮(狄威飾),面對卓一飛(洪金寶飾)就要砍下的大刀,下一秒竟是一腳踢落了大刀,反敗為勝?

直至時隔四十多年,通過大銀幕觀看4K修複版的《A計劃》,觀衆才看清當年影片中狄威這反敗洪金寶取勝的招式。原來這裡羅三炮先是使出了烏龍絞柱的前半段,雙手着地、準備倒立,而後腰部發力,用雙腳絞住卓一飛拿刀的手。卓一飛失去力氣,大刀應聲落地。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這部成龍、元彪、洪金寶三人合作的早期經典動作喜劇片《A計劃》4K修複版來自中國電影資料館、抖音、火山引擎三方共同發起“經典香港電影修複計劃”。在正在舉辦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中,《A計劃》連同另一部4K修複版的老港片《賣身契》入選了“緻敬·修複”單元。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受限于技術和模糊的畫質,當年很多老電影用心設計的細節,未能實作對觀衆的會心一擊。而今,一批電影修複師和算法工程師決心一起,從逐漸變老的膠片中,找回那些閃光的“細枝末節”。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修複電影,也是修複散落在時光裡的寶貴記憶

在修複羅三炮和卓一飛的這段經典打戲時,算法工程師王敬曾不止一次按下暫停鍵。

從高一時初次通過錄像帶觀看《A計劃》時起,一個疑問困擾他十多年:面對舉着大刀、力量比自己大得多的洪金寶,已經倒地的狄威,怎麼突然就能一腳把刀踢掉,在一秒内反敗為勝?

王敬中學時學過國術,中式散打、傳統洪拳都略有涉獵。在他的經驗中,狄威這招看起來像 “烏龍絞柱”,但“烏龍絞柱”本身無法繳下對方的刀。他想在這次修複過程中,親自解開這道謎題。

和王敬對少年時觀看香港電影的那種念念不忘相似,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從事修複工作的胡曉彬則始終對2018年修複一部老電影時的場景記憶猶新。當他打開膠片盒的一瞬間,刺鼻的酸味撲面而來。展開膠卷之後,膠片已經變硬、發皺、卷曲,無法放進掃描器。

這是由于以往的影片貯存媒介以膠片為主,早期的膠片多為硝酸片基,這種片基比紙張更具可燃性,盡管六十年代以後,基本已被醋酸片基、滌綸片基所替代,但無論何種片基,在室溫下都難以長久地保持,時間長了,老電影的畫面就會出現褪色、扭曲、酸變等非常多的瑕疵,加上存儲過程中,難免遇到不恰當的溫濕度并被反複搬運,經年累月,影片會遭受撕裂、黴變等損傷,以及反複放映導緻的劃痕、閃爍、丢幀、畫面模糊等問題。

是以,一部電影的傳統4K修複過程,往往分為實體修複、數字修複以及藝術修複三步。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圖源:中國電影資料館展示的電影修複步

在“經典香港電影修複計劃”中,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複團隊,先對膠片本身進行實體修複,再用高精度的膠片掃描器,将膠片轉為4K分辨率的資料圖像檔案,并逐幀将畫面上時間留下的痕迹去除掉,完成數字修複。最後,再進行藝術修複。

為保證影片的“原汁原味”,遵循“修舊如舊,尊重原創”這一修複原則,火山引擎技術團隊多次到訪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複實驗室,與每個環節的修複師進行打磨。雙方決定發揮各自的優勢。

針對有些重複性的髒點,火山引擎的算法工程師會使用AI辨別技術完成一些畫面上的重複性消除工作。同時,借助AIGC視覺大模型,一些傳統修複中的難題也得以解決。并且,為了更好的觀賞體驗,工程師們還設計方案、串聯模型,通過插幀等不同方案的組合,與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複師一起,優化影片的清晰度、流暢度、色彩,去除瑕疵,得到了更為真實、清晰的高品質版本。

修複《A計劃》的武打片段時,火山引擎運用智能插幀技術,提高動作的清晰度與流暢度。據王敬介紹,這就類似于,用AI預測出一個90度轉頭動作的中間值,插入一個虛幻的45度角畫面,讓轉頭動作更順滑流暢。

是以,他必須找尋、還原狄威對戰洪金寶,這一秒鐘内發生了什麼。

拿到完成傳統修複的畫面後,王敬發現狄威并沒有直接踢在刀上。拿着這個片段,詢問了國術圈好幾位擅長演藝的朋友,終于明白其中奧秘:這不是完整的烏龍絞柱,而是烏龍絞柱的前半段,加上一個繳械踢的繳刀動作。

插幀修複完成,王敬也終于解開了一秒鐘裡的謎底。他知道,觀衆難以注意到這一瞬間的細節,但難免會有某個少年,像十多年前的自己一樣,從修複後的4K電影中得到答案。

4月18日,4K修複版《A計劃》在北影節首映的當天,一位女觀衆在散場時表示,第一次看這部和自己差不多同齡的電影,是放學後看父親租借的錄像帶,記憶中翻錄的畫質并不清晰。“劇情和台詞我都很熟悉了,4K修複後更有視覺沖擊力。”

還有更多觀衆發現了童年時沒注意到的場景、道具細節,比如成龍扮演“馬如龍”家中的救生圈上有“香港水警”字眼,有些街道場景是在澳門取景。

“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看港片,心裡非常溫暖。”那名女觀衆說。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修複的老影片,藏着火山引擎的大模型答案

對老膠片電影進行4K修複,用數字化的形式儲存老一輩電影人的心血之作,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和時間搶片子。

胡曉彬記得“經典港片修複計劃”裡修複的第一部影片是《武狀元蘇乞兒》。這部影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膠片儲存情況比較好,是以實體修複相對簡單,隻需用超音波潔片機進行水洗,去掉浮塵與黴斑。

但對于那些已經浸入膠片藥膜層的黴斑,無法通過實體修複清洗掉,轉成數字格式後,綠色的黴斑爬在一幀幀畫面上。且脈絡走向各不相同,就隻能人工來做。

在這部電影的藝術修複環節,中國電影資料館制作部主任黎濤提出,需要以胡金铨、張徹等武俠片大師的經典作品作為參考,解析港片的色彩美學。為了更嚴謹,修複師們還請到了導演陳嘉上到現場把關。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複師孫帆對陳嘉上看片時的神情印象深刻。由于膠片時代條件有限,導演在前期布景、服化道、拍攝上下的功夫很大,陳嘉上對每個鏡頭都非常喜愛和珍視。

正是由于膠片的局限性,陳嘉上一直有個遺憾,“《武狀元蘇乞兒》拍得非常趕,當年為了賀歲檔,拍攝和後期超粗糙。”他一直覺得電影中的紅色太多,尤其結尾那場戲的紅色,非常紮眼,顯得很土。但那個年代,沖印之後基本沒有調整空間,加上時間緊急,他隻能匆匆傳遞。

陳嘉上告訴孫帆,希望修複時能“把後半部分的紅色壓一壓”。看到成片後,他感覺滿意,更覺得不容易,“膠卷從這麼破的情況下,變成現在這個版本。”

王敬和火山引擎的同僚們,也會參與藝術修複,利用AI提升效率和效果。

在《武狀元蘇乞兒》中,周星馳飾演的蘇燦和張敏飾演的如霜,隻對視了一秒,蘇燦便聲稱自己愛上了如霜,要為了如霜進京去考狀元。這一秒鐘,撐起了整部電影中蘇燦的動機,至關重要。

為了讓這一眸的對視,勾住蘇燦,也勾住觀衆的心魄,王敬和團隊同僚們最終将畫面中張敏的人像部分與背景的環境分離,使用兩套不同的方案進行處理,增強人像的同時,保留了環境細節。他又配合AIGC視覺大模型,把原本的算法推理步驟拆成上百步,通過運用增強的資料規模、模型參數和算力,自然還原了畫面的紋理細節。經過多種方案的嘗試與對比,火山引擎的工程師們共同讨論、确定下最終視覺效果。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圖:修複師與導演正在對《武狀元蘇乞兒》進行藝術修複

随着修複工作的深入,火山引擎對視覺大模型又進行了一系列優化:通過引入自适應特征權重子產品、無監督學習與有監督學習相結合、文字語義先驗等訓練手段,對視覺大模型進一步調優,在極低畫質人像重建、褪色膠片顔色調整和文字缺失筆畫生成等幾個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為保持膠片的質感,特意研發了自适應質感增強方案,添加模拟膠片噪聲的顆粒。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修複前vs修複後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褪色膠片顔色調整前後對比

解決老片修複中的各項實際問題,也為火山引擎多媒體實驗室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價值。在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CVPR 2024中,火山引擎多媒體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舉奪得了NTIRE(圖像恢複與增強的新趨勢New Trends in Image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賽道的冠軍,其奪冠方案是基于提示學習(Prompt Learning)的圖像增強恢複,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修複類似于老片中大量存在的不可預知的複雜損害(未知複雜退化)。

火山引擎視訊雲技術架構總監王悅介紹:“一方面,大模型生成能力強,借助Stable Diffusion大模型的生成能力,修複效果優于之前的算法,畫面細節更自然;另一方面,大模型具有非常強的資訊結構化能力,在學習了海量資料對後,可以在其中提煉出大量的知識并“存儲”在模型參數之中,其生成空間更豐富,能夠應對更多的修複場景。”

過去的電影修複工藝繁雜瑣碎,一位經驗豐富的修複師,需要1個月才能修複完成一部影片。近年來,深度學習等AI技術快速發展,大幅提升了老片修複的品質和效率。

随着AIGC視覺大模型技術在更多影視場景中廣泛應用,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馬柯德認為這一技術趨勢或成為未來4K膠片修複的主流,“不僅老電影中音畫不同步等問題,将借由AIGC得到更有效的解決,未來甚至有望讓AI學會自動評判修複效果。”

在《A計劃》的映前活動環節,曾任成龍中國副總裁的資深電影制片人孫嵘現場與影迷分享,成龍此前認為《飛鷹計劃》裡隧道的光不夠亮,“經典香港電影修複計劃”團隊根據意見調整,彌補了他當年創作的遺憾。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恐龍影業創始人,前成龍中國副總裁、耀萊影視副總裁孫嵘在映前分享

2024年,他們還在逐幀還原成龍29歲時的打戲

時間不敗藝術之美

編劇張小北說:“電影原本就是一門試圖對抗時間、戰勝遺忘的藝術。”

現在,許多電影已經有了數字資料,但它們的電影膠片,仍然被用心地儲存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解釋其緣由,“數字電影的出現,也就40年左右,而膠片已經儲存了上百年……一些電影雖然修複完成,但對于其膠片,我們依然會像保護文物一樣儲存起來,因為我們不确定若幹年後,是否還會有技術層面的創新和變革。”孫向輝期待着未來,在新的技術下,修複師們還能修複出更好的版本,“讓更多珍貴影像走出‘鐵盒子’、走進觀衆。”

在修複過程中,96年生人的王敬又反複看了幾遍曾鐘愛的港片。他第一次看周星馳的電影時,才七八歲。父母知道他喜歡看電影,就買來DVD,他曾有全套周星馳電影的正版光碟。

高一時,王敬曾通宵看完《九品芝麻官》《國産淩淩漆》和《A計劃》。第二天,他在文學社團内分享,講港片就像一種成人的格林童話,不過一個是用幼稚的故事包裹現實,一個是以無厘頭甚至歇斯底裡的喜劇,包裹悲劇的沉重。而無論港片還是童話,“每個年齡段去看,你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孫帆尤其喜歡老電影中女性們的穿着,“很漂亮,很時髦”,她認為,那是一種向上的精神氣象,“一個時代的電影,也是在記錄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盡管修複要看許多遍,她也會将那些場景反複欣賞。

修複師們在完成一部老電影的修複時,往往也會對其傾注情感。他們期待影片能被更多人認可、欣賞、了解,在銀幕上大放異彩,同時也擔心自己的能力有限,連累作品們遭受非議。

去年,4K修複版《武狀元蘇乞兒》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的那天,孫帆沒有進影院。她害怕看自己修複的電影,又會看出未盡的遺憾和問題。在她眼中,最終的成果,永遠都有變得更好的空間。

那晚,孫帆坐在影院入口之外,聽完了電影的對白。直至最後一句台詞落下,她才站起身來。這是她的工作習慣,每一部親手修複的電影,她都以這種方式陪伴它們上映,確定沒有意外發生。

《阮玲玉》的編劇焦雄屏對這項老港片修複工作感觸很深。她覺得,重看老電影就是跟自己的童年對話,和過去對話。知來處,才知道自己未來的去處。

注:王敬為化名;圖源:微網誌、豆瓣,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