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作者:中國西藏網

編者按:如果你了解莫河駝場的往昔,走近一首首平凡人寫就的不朽史詩,你會堅信,縱使70多年過去,曾經的喧嚣漸漸歸于沉寂,每當駝鈴再次響起,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駝隊便不會被遺忘。因為,那是駝鈴,更是前進的方向!謹以此系列,緻敬青藏駝隊革命先輩,以及将“兩路”精神和“駝工精神”刻在血脈中的每一位英雄。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準備開車的華桑

我叫華桑,藏族,生于1975年,現在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鹽業分公司工作,是個小車司機。說起我們廠,我得說,各方面都挺不錯的。你知道嗎,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就像我們70年代、80年代那會兒,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這種氛圍,這麼多年了,一直都沒變,真的挺好的。不像城裡啊,有時候你住了十幾年的鄰居,可能都不知道他姓啥。那種情況,在我們機關可不會發生。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華桑的機關,莫河鹽業有限公司所在地

在我們這兒,大家都熟得很,互相之間都認識。有時候,我隻看一個背影,就能認出那是誰,就這麼簡單。我們機關的人際關系,就是那種純粹、質樸的感覺。大家都真心實意地相處,互相幫助,這種氛圍真的讓人感覺很舒服。我記得有一次,我的車壞了,需要修車。那時候正好有人閑着,他馬上就過來幫我修車,一點都不含糊。那種感覺,真的跟外面那種“求你幫個忙”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種團結和互助,真的讓我覺得很溫暖,我們駝場漢族多藏族少,但各民族之間就像一家人一樣,沒有什麼你我他之分。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華桑正在接受采訪

我今年已經50歲了,眼瞅着就要退休了。可有時候我還覺得自己像是三十多歲,對生活、對工作還是充滿幹勁兒。在我們機關,隻要是有工作任務配置設定下來,大家的心勁都特别高。比如有一次我們接到一個任務,原本預計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完成,結果沒想到大家齊心協力,隻用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這就是咱們團隊的凝聚力啊,讓人心裡特别踏實。

我在駝場已經幹了31年了,還記得在總場的時候,我還是個普通職工,種了好幾年的地。後來開始退耕還林,種草養畜,養牛養羊,那時候的日子也挺不錯的。記得場裡發展得好的時候,老場長總是滿懷信心地對我們說:“你們好好養,再發展幾年,我讓你們羊上千牛上萬。”那時候我們心裡都熱乎乎的,覺得未來充滿了希望。果然,沒過多久,我們的夢想就實作了。後來我被調到分公司當司機,一幹就是五年。雖然我隻是一名普通的小車司機,工作看似平凡無奇,但它卻是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每天享受着在廠區裡穿梭的日子,享受着與同僚們相處的時光。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莫河鹽廠的職工宿舍

小時候的我,真是調皮,不寫作業就和小夥伴們偷溜到駝場的大禮堂去看電影,然後就聽進藏駝工李得瑜悠悠講起他年輕時的故事。可每當提及青藏公路上那些特定的地點和石頭記号,他的眼神就變得深沉起來。那些标記,是死亡的象征,也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懷念。說實話,我對那些老一輩人的奉獻精神是打心眼兒裡佩服的。人嘛,誰都有害怕的時候,老一輩人也不例外。他們之是以能勇敢面對那些艱難險阻,靠的是那份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感。

說實話,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當初選擇去了遠方,生活會不會有所不同?其實,有好幾次機會我都可以離開這裡,去一個全新的地方。但每當這種想法冒出來,我又會想起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我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要是真的出去了,路怎麼走,都得問人家,哪裡像在莫河,心裡敞亮得很。我把青春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畢竟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嘛。莫河的水土把我養大,我就得在這兒好好幹,回饋這片土地。大的方面我不敢說,但小的方面,我得盡心盡力,好好工作,給機關添點磚瓦,那都是我應該做的。畢竟這片土地給了我太多,我也在這裡留下了太多。

我的駝場歲月:三十一載的守候與溫情

從鹽廠宿舍望出去的風景

現在,我就希望駝場能夠越來越好。将來要是能把咱們的紅色教育基地建得大大的,供後人們學習瞻仰,那可就太好了,駝場好了,我們更覺得臉上有光。就拿咱們的莫河駝場青藏駝隊曆史陳列館和莫河鹽廠來說吧,我覺得隻要努力打造,一定會越來越好的。想想看,遊客們來旅遊不僅能欣賞到美麗風光,還能了解咱們企業的曆史和文化,了解“兩路”精神和“駝工精神”,這得多有意義啊。是以,咱們一定要好好幹,讓企業越來越紅火,讓更多人走進、了解和喜歡莫河駝場。(中國西藏網 青藏線報道組/巫姗燕 吳建穎 王茜 姚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