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作者:中國非遺之光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但對于愛書之人來說,日日都是讀書日。若隻在讀書日标榜閱讀,這一天也隻不過是形式上的符号。

書,應該是你人生中最忠誠且良善的朋友;

閱讀,應該是持續完善精神世界、追求知識的生命沖動。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作者/林語堂

1

讀書的好處。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

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闆的;他隻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隻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随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象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檢討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于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曆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裡所叙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是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2

讀什麼樣的書,變成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隻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于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隻有抱着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殆盡了。

他有一天晚上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讀畢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并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一個人如果抱着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

是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讨厭。

3

讀書的方法。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是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

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

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而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隻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4

何時讀書,在哪裡讀書。

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

這真是荒謬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麼,他應該幹脆地上床去睡覺。

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麼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他們隻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随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内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5

讀書的真藝術。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俨(OmarKhayyam,波斯詩人)的作品,牽着他的夫妻的手到河邊去讀。

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讀書漫談

錢穆:讀書應先定旨趣

讀書旨趣,大要言之,可分兩途。一是為自己謀職業,尋出路,求身家溫飽,乃至近而鬻名聲,攫權位,皆從個人私利的立場出發。一是純粹從一種求知的興趣和熱忱而讀書。這裡邊又分兩面,有的因自己的性情和愛好,從一種内部的要求而走向讀書的路,有的因環境的問題和需要,從一種外面的刺激而走上讀書的路,其實這兩面往往交融互映,并不必嚴格分别。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以上說的讀書旨趣之兩途,有時亦未嘗不可相通。本為個人的私利立場而讀書的人,亦未嘗全違背了他自己内部的性情和愛好,而且對國家社會,對其目前環境,亦未嘗不可有相當之貢獻。純粹為求知的興趣和熱忱而出發的人,亦未嘗不想謀一職業尋一出路,未嘗不要兼顧他身家之溫飽,乃至亦望享有相當之名位。然而差以毫厘,謬以千裡。到底這兩路,還有絕大的不同。譬之建築屋舍,一為旅館,一為家宅。家宅未嘗不可權當旅館用,而旅館未嘗不可權作家宅用,然而到底性質不同,利弊迥異。至于目前一般渎書風氣,究竟多半是為的蓋旅館,抑是蓋家宅,則最好由各人自己檢討,自己批評,自己認識。

季羨林: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人類千百年以來儲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

在發明文字以前,儲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

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是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

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梁曉聲:隻有讀書能夠長久地抵抗寂寞

誰都不要錯誤地認為孤獨和寂寞這兩件事永遠不會找到自己頭上。現代社會的真相告誡我們,那兩件事遲早會襲擊我們。

而知識者,我以為,正因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層的,是以需要有更強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這一種能力,除了靠閱讀來培養,目前我還貢獻不出别種辦法。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知識給予知識分子之最寶貴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為靠了思想的能力,無論被置于何種孤單的境地,人都不會喪失最後一個交談夥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與自己交談,哪怕僅僅做這一件在别人看來什麼也沒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長很漫長的寂寞。如果居然還僥幸有筆有足夠的紙,孤獨和可怕的寂寞也許還會開出意外的花朵。

王蒙:讀點費勁的書

有價值的書籍,特色在于它高于一個時期的平均認知度,能窮千裡目,是更上一層樓的結果。它其實志在精神的喜馬拉雅高峰,它提高着而不是降低着也不是迎合着大衆,其認知水準絕不能比平均認知水準更愚蠢、更低下。文化的大衆化利于文化民主,但同時也難免産生文化垃圾。當然還有故作高深的垃圾。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差别有多大

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你查查資料、請教請教他人、與師長朋友讨論切磋的書。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除了爆料的書、奇迹的書、發洩的書,更需要讀科學的書、邏輯的書、分析的書與有創新有藝術勇氣的書。除了順流而下的書,還要讀攀緣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書。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話的書,朗誦體、講座體的書,還要讀一點書院氣息的書、古漢語的書、外文的書、大部頭的書。除了駕輕就熟的書以外,還要讀一些過去讀得少,因而不是讀上十分鐘就哈哈大笑或擊節歎賞,而是一時半會兒找不準感覺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