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裡的自然之道④ | 攜淡然雅趣,繪山水本真

作者:i自然全媒體

編者按

中華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典籍浩瀚,從《詩經》《楚辭》到漢魏樂府、唐詩律絕、宋詞元曲,凝結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展現着他們的思想魅力。他們借物言志、歌詠自然,不乏對人與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的思考,也透露出大陸古代規劃理念和發展思想。我們特推出《詩詞裡的自然之道》,與您共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歡迎來論:[email protected]

終南山

唐·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肆 | 攜淡然雅趣,繪山水本真

王 希

終南山,是王維心中的那座山,也是他生命的歸屬地。

名山遇賦客,仿若士遇知己。千年以來,終南山作為詩歌創作的吟詠主題,一直深受文人青睐。從先秦《詩經》裡的“南山之壽”,到南朝沈約筆下的“靈山地德”,再到盛唐開元、天寶年間,李白、岑參潇灑揮就的“秀色難為名”“登臨近日邊”……終南山,不止王維一人為之傾慕吟詠。但王維筆下的這座山,除了雄奇壯觀,更多了幾分人與山水互相依存的情愫。

全詩前三聯,他将思緒幻化成無盡的雲霭,蒸騰、纏繞在蒼巒峽谷之中,一路吞吐濃墨翠微,盤旋翻卷,綿延千裡,縱覽秦嶺南北陰晴變幻、磅礴奇偉之勢,卻在尾聯戛然歸于自然的甯寂:“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這尋常的深山問路初看有些平淡,再看卻充滿了天然真趣。仿佛一幅恢弘的潑墨山水畫,因為有了樵夫、遊者的點綴而瞬間生動起來。

王維一生曾四次歸隐山林。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思想,道出了王維的山水情懷,也展現了他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将身心融入山野,不驚擾、不渲染,靜靜凝望山川草木的自然興發,描繪山水自然的本真樣貌。他筆下的終南山,白雲、青霭、山巒、峰壑皆從山中尋來,不摻雜一絲仙道、政教、巫風等非自然因素,也無需玄言、史論、典故去引申作比,卻用大自然的純粹,刻畫出令人震撼的山水神韻。

不僅是《終南山》,在王維的詩裡,幾乎随處可見四時更疊、萬物生長變化的姿态:蒼山轉翠,秋水潺湲,花發紅萼,鳥鳴深澗……他以凝神伫望的方式,捕捉草木生靈奇妙而幽微的律動,以實景呈現一切、涵融一切、說明一切。明澈的山水中,映照出人與自然相随相依的惬意。

在王維60多年的人生歲月裡,其足迹行至長安、隴西、荊楚、嶺南,深情描摹過辋川、嵩山、大漠、蜀道……天地萬物,循環往複,千百年後,同詩裡的錦繡山川一起沿襲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以貫之的追求。

為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守好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當今世人付出了諸多努力:比如加快實施“山水工程”,着力提升重要生态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比如建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安全屏障;比如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增厚“綠色家底”,改善人居環境,讓綠色成為最美生态底色。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谷地尋到一處清雅的居所——辋川别業。在這座靜谧的園林裡,“山青卷白雲”“嫩竹含新粉”“幽陰多綠苔”“山中發紅萼”,觸目皆是大自然明麗絢爛的色彩。1200多年後的今天,展開美麗中國的春日畫卷,江城櫻花如霞似雪,餘杭茶山蔥郁疊翠,東川梯田熾紅如火,茶卡鹽湖湛藍清澈,祖國的壯美河山映入眼簾,依然處處皆是自然本真的色彩,生生不息,大美無言。

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i自然APP

作者:王希

文字編輯:李卓聰

新媒體編輯:劉川

詩詞裡的自然之道④ | 攜淡然雅趣,繪山水本真
詩詞裡的自然之道④ | 攜淡然雅趣,繪山水本真
詩詞裡的自然之道④ | 攜淡然雅趣,繪山水本真

i自然全媒體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标注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804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