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作者:創業邦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地平線

“我想要抓住的不是一兩個機會,而是一個趨勢。我們想要為整個物聯網和機器人行業提供可能”。

這是在2015年創業時,餘凱為他的初創公司“地平線”設定的高度。

他直言,自己想做的是“機器人時代的高通,或者英特爾”。

這讓他的創業思路與衆不同——多數從百度出走的高管都瞄準了自動駕駛方向。

但對于投資者來說,餘凱正是他們尋覓的理想投資對象。

在創業前,餘凱是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物,也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院長,其創業項目對标高通或者英特爾,也預示着潛在的巨大回報。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地平線CEO餘凱

睿獸分析的資料顯示,紅杉中國、高瓴資本、五源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在餘凱差不多創業之後1個月,就擲下了超過1200萬美元。

從那時開始,地平線就從來缺過錢。

截至2022年9月底的最後一輪融資,地平線在11輪融資中一共從投資者處籌集了23.62億美元,估值也達到87.1億美元。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而且餘凱的判斷也基本正确——至少押中了智能汽車這個高價值賽道。

在3月底向港交所送出的一份長達540頁的招股書中,地平線基于AI晶片的進階輔助駕駛(ADAS)和高階自動駕駛(AD)解決方案,在市場佔有率方面與英偉達、Mobileye三分天下。

地平線開發的“征程”系列AI晶片,出貨量已經超過500萬片,客戶包括奧迪、比亞迪、長安、長城、大衆、理想、奇瑞等。

在一些自動駕駛公司難以持續獲得大額融資背景下,餘凱在差不多十年前選擇的要做“中國英特爾”的設想正在越來越成為現實。

這正是投資者想要的結果。

一、時代大潮裡冷靜的捕殺者

“地平線是一個使命、願景驅動的公司,不是一個機會驅動的公司”。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餘凱說,晶片是一個長周期事物,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一樁爛生意。

但他不這麼認為。

在他看來,地平線不去追逐熱門的東西,“而是要在時代大潮裡做一個冷靜的捕殺者,去捕殺一個在當時不太被人看到的機會”。

是以他去搞晶片。

作為一個晶片設計企業,地平線的使命就是在機器人時代,為“萬物皆可機器人”提供底層能力,也就是高難度的、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算法的處理器晶片。

對于機器人為何需要一個專屬晶片,餘凱以英偉達的GPU舉例稱,當CPU無法從軟體層面滿足圖形生成和渲染需求時,就必須設計新的硬體,是以GPU就出現了。

具體到機器人,當然也需要專用晶片。

因為機器人需要感覺、決策、分析控制能力,當通用處理器晶片無法實作這種智能資訊處理和運算時,就需要把專門的人工智能算法邏輯放置在晶片中,成為機器人專用晶片。

他把這種晶片稱為NPU (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絡處理器),并認為這就是機器人的“大腦”。

這讓地平線的發展路徑,有點接近于英偉達。

如果具體到中國,則是跟商湯科技有點像。

商湯科技“讓AI引領人類進步”的使命和餘凱的地平線也比較接近。

另外,兩者成立時間也相差無幾。

商湯成立于2014年10月,半年多之後,餘凱正式創立了地平線。

但跟商湯科技有所不同的是,餘凱的地平線在規劃的多個場景中(智能駕駛、智能城市和智能商業),成功落地了智能駕駛。

這讓地平線坐上了中國智能汽車産業鍊崛起的超級風口。

在短短幾年間,地平線就已經成為足以匹敵英偉達、Mobileye的公司,而且不僅僅是售賣自動駕駛晶片,而是開始晉身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這不是偶然的。

因為在餘凱的構想中,未來同樣是“機器人”開車,“開車就像騎馬一樣容易”。

而且他還指出,第四次産業革命和前三次的最大不同在于,前三次都是以人為中心,讓人跑的更快,飛的更高,而這次是以機器為中心,“機器獨立決策的優越性甚至超過人類”。

從這個角度看,在機器人時代,地平線就是下一個英偉達。

二、定義機器人的大腦,但不做機器人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想做人工智能”。

餘凱說,他在南京大學讀了大學和碩士後,原打算赴美留學,但在獲得慕尼黑大學的獎學金後,他改變了想法。

這是一個培養了四五十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

衆所周知,在德國讀博士,連順利畢業都是一道關。

但餘凱的壓力不是畢業,而是去哪做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研究。

慕尼黑大學畢業後,西門子中央研究院發來了一個做神經計算的Offer,這正是他感興趣的方向。

後來,他又了解到NEC研究院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頭牌,于是又來到了矽谷。

他還擔任過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兼職教授,并講授《CS121:人工智能緒論》。

在這個過程中,他在深度學習領域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國際知名機器學習專家。

也是在矽谷期間,餘凱真正有了創業的想法。“身邊的人都在談創業,天天談創業”。

但他選擇在2012年加入百度。

餘凱入職百度的意義在于,極大推動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工作層面,他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人臉識别、視覺搜尋等前沿技術。

他還組建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

尤其是餘凱挖來了有“谷歌大腦之父”的Andrew Ng(吳恩達),一時間讓百度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玩家,有一大批技術專家加盟百度或者其他中國公司。

這讓餘凱成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推手。

早在2013年,餘凱就開始在中國搞自動駕駛。

當餘凱想做物聯網時代的智能硬體,而百度卻想繼續用人工智能進化搜尋業務,對大資料、精準投放更感興趣時,他知道自己在百度的使命已經結束。

對他來說,在矽谷時期萌發的創業念頭,該落地了。

他的使命依然很“大”——比如一上來就是為萬物互聯提供一個“大腦”,也即是AI晶片和智能系統。

餘凱說,英特爾定義了PC,但不做PC;高通定義了通信,但它自己不做通信”。

對于地平線來說,那就是定義機器人的大腦,但不做機器人。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這話即便放在今天,一個初創公司對标英特爾和高通也會被認為過于狂妄。

但投資者在十年前就選擇相信他。

除了那些頭部機構之外,地平線的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以及著名風險投資人Yuri Milner。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Yuri Milner

Yuri Milner投出了Facebook,AirBnB,以及阿裡、京東、滴滴、陌陌、小米和美團等知名公司。

随着地平線即将挂牌上市,餘凱基本上驗證了他當初創業時的預判——“在晶片、半導體領域,我認為任何一個戰略都要以10年為基本機關,甚至20年、30年”。

地平線是在2015年7中型注冊成立,從那時到現在差不多9年,完全落入餘凱對産業周期的判斷區間。

三、機會并不隻屬于巨頭

“你要把腦袋裡那些悲觀的東西全關掉,堅定地相信一個非常大的未來,要不然真跨不過去”。

在餘凱創業時,AI公司一般分為兩種,要麼做算法,要麼做晶片硬體。

但他一開始就想清楚了——算法隻是邏輯層面的東西,但自動駕駛相當于在輪子上做計算,對效率、功耗都有要求,對硬體要求尤其高。

“是以地平線不隻是一個算法公司,我能要做專用的人工智能處理器”。

一直到今天,餘凱有關行業的預判還在不斷獲得驗證。

比如對于自動駕駛的發展路徑,很多創業公司傾向于直接做L4(完全由機器替代人類司機),但地平線是從ADAS起步,搞漸進式創新,這和特斯拉一樣。

被車圈視為中國版高通,估值87億美元,紅杉、高瓴均入局

圖源:地平線

市場趨勢也驗證了這一點。

企業投融資與戰略發展咨詢機構CIC灼識咨詢提供的資料也顯示,2023 年全球售出的 6000萬台乘用車中,約3950 萬台是具備駕駛輔助功能的智能汽車,滲透率達 65.6% 。

另外,全球進階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 2030 年将突破1萬億元。

目前,地平線已是最大的提供前裝量産ADAS和AD解決方案的中國公司。

客戶方面,有31個OEM品牌采用了地平線的技術方案,并搭載了超過230款車型。

餘凱甚至還對以BAT為代表的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有過判斷。

“BAT未來會成為非常無聊的公司,現在年輕人找工作應該找未來的機會,而不是過去的機會”。他在一次演講中說,人工智能領域會成為下一個突破BAT圍牆的獨角獸公司誕生地,機會并不隻屬于巨頭。

他創立的地平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