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作者:國學禮儀傳承楊侃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所謂“哭喪棒”,就是喪事期間孝子手裡拿着的那根棍棒。哭喪棒是民間俗語,在規範喪禮文本中,哭喪棒即“杖”或喪杖。民俗中也有叫哀杖、泣杖、孝棍等的。現實生活中,在漢文化區域内,家有喪事,普遍使用哭喪棒,是相對較為流行喪事禮俗。

關于哭喪棒,網上有許多說法。有的說,哭喪棒就是開路棒、驅鬼棒、護靈棒,一路保護逝者,防止孤魂野鬼的侵擾。有的說,哭喪棒就是打狗棒,為防陰間野狗,護衛逝者神靈。還有的附會曆史人物或編造故事解釋哭喪棒,等等。都是無稽之談,不足為信。

在規範喪禮文本中,杖是有明确出處的,其制作使用和喪事意義是确定無疑的。在規範禮儀典籍文本和各朝代朝廷诏令施行的喪禮制度文本中,喪杖的形制和功用都是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的。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中國人文曆史三千多年,在官方和主流意識形态,喪事用杖都是一脈相承的,從來沒有變化。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但從“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特别是喪禮文化,是以官方的主流傳承斷了,民間喪事操作随之出現較為複雜的局面。喪杖的制作使用和喪事意義解讀也出現較為混亂的情況。我們對照禮儀典籍和禮制制度,讨論一下這個問題,供大家參酌與評述。

1、首先必須清楚的是,哭喪棒即古法喪禮中的杖,是喪服全套的組成部分,一開始的喪事意義就是拐杖,後發展成為有喪人員的身份辨別

(1)《儀禮》的規定

禮儀典籍文本《儀禮---喪服》有:“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冠繩纓,菅屦。”這就是子為父居喪三年“斬衰”喪服的全套制式和款式。

解釋一下。子為父居喪,喪服名稱就叫斬衰。衰即縗,本義是麻質喪服。斬是指喪服的做工,即制作麻質喪服用刀斬剁,不縫邊,比較粗陋。裳即衣裳,上衣為衣,下衣為裳。苴是粗麻。绖是麻質的帶子,紮在頭上叫绖,紮在腰裡叫絞。冠即帽子,繩纓即麻繩做的纓穗。菅屦就是菅草做的鞋子。這裡的杖,就是後世民間所謂“哭喪棒”。

嚴格按喪禮規定,孝子的喪服全套穿起來是這個樣子:頭戴喪帽,帽兩邊垂着兩根麻繩制作的纓穗。額頭和腰上系着麻質喪帶。喪服“斬衰”上衣下裳。腳穿草鞋。手裡拿着喪杖(哭喪棒)。

(2)朱子家禮》的規定

《朱子家禮---喪服》有:“一曰斬衰三年。 其正服則子為父也。其杖用竹,髙齊心,本在下。”

意思是說,子為父喪服是斬衰三年。杖用竹。杖高平胸。竹根在下面。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3)《大唐開元禮》的規定

《欽定四庫全書----唐開元禮卷一百三十一----五服制度》有:“斬衰三年。正服。子為父。杖。右苴竹杖。其大如腰绖長。齊其心。本在下。”

大緻意思是,子為父居喪三年,斬衰喪服用杖。孝子右手執竹杖。竹杖如腰帶長,竹高平胸。竹杖的大頭根部在下。

(4)《大宋政和禮》的規定

《欽定四庫全書----政和五禮新儀卷二十四》有:“五服制度。杖。為父杖竹而苴【色之黯者為苴】。為母杖桐而削【去其色之苴】。其大皆如腰绖。其長皆齊心。”

意思是說,在五服制度中,子為父居喪用黑色竹杖,為母居喪用去皮的桐木杖。杖大如腰帶,高平胸。

(5)《欽定大清通禮》的規定

《欽定大清通禮---喪服》有:“服,生麻布,旁及下,際不緝。麻冠。绖。菅屦。竹杖。”

意思是說,斬衰喪服為生麻布做成,不縫邊。麻質帽子,麻質頭帶。草鞋。竹質喪杖。

說得通俗一點,作為喪杖的哭喪棒就是孝子居喪特定裝扮的組成部分,按現實生活的喪服穿戴,哭喪棒與孝袍、孝帶、孝帽、孝鞋等的喪事意義是完全一緻的。拿唱戲來比例,文官要拿笏闆,武将要帶兵器,丫鬟要執手絹,等等,都是特定裝束的特定構成。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2、其次需要明白的是,喪杖的喪事意義,以及材料材質、大小規格、使用方式等等,禮儀典籍和官方都是有明确規定的,現在民間用亂了

(1)關于喪事意義

《禮記--問喪》說:“杖者以何為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

意思是說,由于孝子在喪期身體虛弱羸弱,“哭喪棒”是孝子平時拄着用的,輔助支撐身體,相當于拐棍或拐杖。

古法喪禮有“諸子三日不食”的規定。而且整個喪期“不食葷”。睡覺時要“籍草枕塊”,即睡在草上,枕着土塊。還必須“跣”(即打赤腳),“踴”(即跳起來哭),等等,好好人就給玩壞了。是以有了“杖”的規定。就是說,一開始,杖就是拐杖,孝子為了支撐身體,拄着用的。

(2)關于用材材質

《禮記---問喪》說:“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為父苴杖,苴杖,竹也;為母削杖,削杖,桐也。”

意思是說,喪杖有什麼不同?用竹用桐在義理都是一樣的。為父執杖,是表面黑的苴杖,竹子做的。為母執杖,是削過皮的削杖,桐木做的。

明末啟蒙兒童讀物《幼學瓊林》,對父母用杖進行發揮解釋,說:“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内,故杖取乎桐。”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在喪禮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各地區,各地域,各人群,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用杖,有用竹質的,有用木質的,木質的也不一定是桐木而是當地的常用樹木。民間還有用如高粱、玉米、向日葵等稭稈作為喪杖的。現實生活中,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用柳樹作為哭喪棒較為流行。柳與留諧音,即挽留逝者的意思。

(3)關于大小規格

禮儀源典《儀禮》和《禮記》沒有規定喪杖的大小長短,但《朱子家禮》《大唐開元禮》《大宋政和禮》《欽定大清通禮》等,都明确規定喪杖“髙齊心,本在下。”所謂高其心,即平胸。所謂本在下,就竹杆的根部在下,即粗頭在下。

大體上講,按一般生活邏輯,平胸上下,就是四尺左右,即現在的一米左右。

現實生活中,哭喪棒的大小規格使用較為複雜。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各地差異較大。大多數情況下,一般使用單手握手粗的杆材,也有使用枝條的,甚至有使用大木棒的。至于長短,不一而足,多長都有,沒有嚴格遵守“高其心”古法規定。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3、最後應當知道的是,家有喪事,男性人員用杖,女性人員和小孩不用杖

喪杖的使用範圍,僅限于斬衰三年、齊衰三年和齊衰杖期的男性人員,以逝者為參照,具體範圍是子、嗣子、侄、孫等。婦人小孩不用杖。

(1)《儀禮--喪服》關于斬衰三年喪服女款裝束的全套是:“布總,箭笄,髽,衰,三年”。沒有“杖”。說明在喪禮的原始設定上,家有喪事,妻、妾、未出嫁的女兒、媳等女性人員是不用“杖”的。

(2)《禮記—喪服四制》有:“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或曰輔病。婦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意思是說,喪杖是為有爵者而設的。有的說是擔持主人,有的說是輔受病體。婦女小孩不會因哀痛而病,是以不需用杖。

(3)《大唐開元禮》的規定是“主婦亦杖。諸婦則不杖。童子不杖。”就是說,家有喪事,女主也要用杖。其他婦人小孩不用杖。

(4)《朱子家禮》的規定是“凡婦人皆不杖。”

(5)《欽定大清通禮》的規定是:“婦人麻屦不杖”。

從總體上講,傳統文化條件下,婦孺不用杖,即婦人小孩不用杖。從商周秦漢到宋元明清,中國人文曆史三千多年,禮儀典籍文本和朝廷诏令的禮儀制度文本在喪杖的使用範圍上的規定都是十分明确的。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地區,婦人小孩也用杖。是以喪杖的使用在禮儀上亂了。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4、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哭喪棒最後不能插在墳頭,而是要弄斷在家庭特定地方挖坑埋上

《禮記---喪大記》有:“棄杖者,斷而棄之于隐者。”意思是說,居喪期間屆滿,要把喪杖弄斷,丢棄在看不見的地方。啥叫看不見,在家庭比較偏疏的地方挖坑埋上,肯定看不見。

現實生活中,較為流行的操作是,逝者下葬成墳後,将哭喪棒插在墳堆上。

按古法喪禮的規定,下葬之後,還有反哭、複吊等喪事程式。喪事禮儀活動還沒有結束,是以,孝子的喪杖是不能丢棄的,是要帶回家的。虞祭之後,孝子恢複正常飲食,喪服減服,喪杖用不着了,就可以處理了。

當今社會條件下,一般習俗認為,逝者下葬,喪事禮儀活動結束,可以除服,喪杖等就不用了,在墓地也就直接處理了。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

歸結一下。作為喪杖的哭喪棒,其喪事意義要點有四:

其一,喪杖僅限于家人使用,作為外人的親戚朋友等不用;喪杖僅限于男人使用,婦人小孩不用;喪杖僅限于近親屬使用,包括為父母(嗣父母、嫡母、生母、繼母、慈母)、為妻、為長子、為祖父母、為叔伯等用杖,其他關系人不用。

其二,喪杖是喪服的組成部分,喪服全套包括孝帽、孝帶、上衣下裳(孝袍)、孝鞋和喪杖。就是說,喪服孝服是一種特定的服飾裝扮,是成套的,喪杖就是孝服全套的構成之一。在喪禮意義上,喪杖與孝帽孝帶孝袍等是完全一緻的。

其三,喪杖是孝子孝孫的身份标志,是随手執拿的,就是說,人到哪,喪杖就在自己的手上。所有喪儀活動,孝子孝孫必須攜帶喪杖。

其四,作為喪服的組成部分,隻有到除服減服的環節才能棄杖。嚴格按喪禮規定,在下葬後百日内,是應當保留喪杖的。虞祭之後,棄杖。

從根本上講,禮儀是一種規矩,是一種講究,是一種尊重敬重,是一種文化理念,是一種精神情感的傳承,我們希望恢複禮儀傳統,我們倡導傳統禮儀文明。奈何現在的人不講究了,自己合适就行,是以,實際生活中,禮儀上怎麼操作,各随其變,尊俗從俗罷了。

曆史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崛起,首先是一種文明的崛起。一種文明的崛起,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崛起。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家國文化。禮義廉恥,仁者夫妻,以人為本,濟世安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論過去現在和将來,都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畢生追求和人生理想,也是中華文明崛起的基礎文化支撐。

“哭喪棒”到底啥意思?最後丢在哪兒?你們家鄉是怎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