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年動蕩中的全球供應鍊

作者:數字化企業
以下文章來源于機工情報 ,作者裘紅萍

近年來,受地緣政治、中美之間戰略競争驅動,主要經濟體的供應鍊政策轉向國家安全優先,成本、效率等方面的經濟因素被弱化,全球供應鍊呈現收縮、調整和重構的新格局。

- 文章資訊 -

本文作者:機工智庫研究員/裘紅萍。由「機工情報」原創首發, 數字化企業經授權釋出。

但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供應鍊仍在全球範圍内持續擴張,特别是在東南亞和其他新興市場,牛津研究院、标準普爾等研究機構近期釋出的報告都得出這樣的結論。本文結合上述研究機構釋出的報告,對2024年的全球供應鍊風險及其目前走勢進行了闡述。

2024年動蕩中的全球供應鍊
2024年動蕩中的全球供應鍊

2024年全球供應鍊風險因素

2024年是全球選舉年,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不确定性上升。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将有76個國家(地區)舉行大選,覆寫全球約41%的人口、42%的GDP。尤其是美國近年來通過各種舉措重塑全球供應鍊;歐盟制定了諸多供應鍊和環境政策,包括碳邊界調整機制、“零毀森林産品法案”、“企業可持續發展指令”和“擴大的排放交易計劃”,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将對這些政策走向産生影響;南非、加納等非洲國家的選舉結果将會對全球的關鍵礦産供應鍊産生一定影響等等。

中美戰略競争持續,地緣政治重新排序。依據各自的國家利益,其他國家将在中美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對沖,進而影響國家之間及其在多諸邊關系中的重新排序。未來,各國将在目标一緻的領域進行合作,但存在競争的領域将會增加。作為中美歐外交、安全和經濟合作的重點,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将在未來的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日益增強。此外,俄烏沖突、巴以沖突走向也将對未來能源供應鍊、運輸成本等造成影響。

供應鍊與國家安全政策繼續交織在一起,新型供應鍊監管體系正在出現。供應鍊與國家安全政策交織在一起将不可避免地導緻保護主義、資源保護和投資激勵措施不斷擡頭,進而引發更激烈的競争。除關稅、非關稅壁壘、制裁措施外,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在通過強化安全審查政策以強制企業監管其供應鍊體系,新型貿易保護正在出現。

2024年3月,美國釋出的旨在保護美國人敏感資料的新行政令将對未來的資訊通信技術和服務供應鍊産生深遠影響;以存在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為由訓示商務部調查來自包括中國在内的受關注國家的聯網車輛(connected vehicles);根據《2021财年國防授權法》第1260H條的要求釋出了更新版本的“直接或間接在美營運的中國軍事名單”等等。歐盟在這方面也緊跟美國步伐,甚至創造出新的監管工具:2024年2月,歐盟委員會基于《外國補貼條例》對中車集團發起補貼調查,這迫使中車集團最終退出保加利亞交通和通訊部組織的公開采購招标;對此,歐盟中國商會稱,歐盟已将《外國補貼條例》作為威懾外國企業、排除企業參與市場競争的新工具。

關鍵技術、原材料、産業鍊成為各國競争和關注的焦點,引發新的沖突和競争。供應鍊政策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實作國家安全優先事項。其中,直接舉措集中在關鍵技術領域,特别是半導體領域,例如歐盟在其釋出的經濟安全戰略中就提出(所謂)“降低經濟依賴或經濟脅迫武器化”的風險。間接舉措則是保護關鍵原材料的擷取、增強國内關鍵産業制造能力,例如用于能源轉型的礦物和高科技零部件,這導緻了出口限制、投資壁壘等舉措的頻頻出現,以及與資源擷取相關的協定的重新談判,各國都尋求從資源中獲得最大程度的特權。

勞動力短缺将繼續擾亂全球供應鍊。一方面,為從供應鍊變遷中獲益,主要經濟體正在實施新的産業政策,例如交通電氣化,這導緻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半導體等不斷增長的行業勞動力缺乏,是以需要對勞動力教育訓練進行持續投資。此外,标普分析在報告中指出,2023年因薪酬、條款和條件談判失敗而引發的罷工将在2024年繼續構成風險。

受需求模式、地緣沖突和貿易緊張局勢等外部因素影響,全球物流系統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日益嚴格的航運排放法規。根據歐盟相關法規,自2024年1月1日起航運業将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這意味着經營抵達/離開歐盟航線以及歐盟區域内航線的航運公司需要就特定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購買并繳納碳配額。此外,極端氣候問題、地緣沖突、制裁帶來的貿易合規等因素都将成為全球貨物運輸系統面臨的風險。

2024年動蕩中的全球供應鍊

供應鍊仍在全球範圍内持續擴張

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在持續通過國内外政策重塑供應鍊,但牛津研究院、标準普爾等研究機構近期釋出的報告都指出,供應鍊仍在全球範圍内持續擴張,仍具有一定韌性。

盡管逆全球化和近岸外包熱議不斷,但未出現廣泛的近岸外包。牛津研究院釋出報告指出,得出這一結論主要基于兩方面證據:

(1)全球中間産品貿易仍保持增長。2018~2022年,全球中間産品貿易平均年化增長率為6%。同時,全球中間産品貿易額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一半,這一比例在過去十年中基本保持穩定。

(2)近岸外包仍未能在全球範圍内廣泛實作。大多數地區生産商的中間投入品仍然來自于本地區之外。2022年,除亞太地區外(自2018年的59.7%小幅上升至2022年的60.6%),其餘地區的中間産品{即使排除初級産品(通常是未加工的資源性産品)}的采購量占比相比2018年有所下降。報告指出,目前,除極少數例外(如墨西哥承接美國近岸外包增加),“全球跨國公司已經将其國際供應鍊轉移至與本土臨近的地方”的普遍假設仍不成立。報告認為,全球未出現大規模近岸外包可能源于重新配置供應鍊的“粘性”和“滞後”,這些因素增加了跨國公司更換供應鍊的成本,進而使其繼續維持其現有采購政策。

亞洲供應鍊多元化正在擴大,中日韓主導地位有所下降。牛津研究院釋出報告顯示,在出口方面,2018年,中國在亞洲地區中間産品出口中的份額最大,為35.5%,日本和南韓依次為12.2%和11.7%,三國合計59.4%,但2022年這一比重降至54.8%,下降了4.6個百分點。此外,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測算的亞洲地區中間産品貿易市場集中度顯示,亞洲中間産品貿易的多樣化很明顯。

2018~2022年,亞太地區向全球中間産品出口的HHI由0.176降至0.170,僅向亞洲地區出口的HHI由0.115降至0.111,指數下降表明在過去五年中,亞洲中間産品出口在各國之間的分布更加均勻。其中,越南、印尼、中國台灣地區、澳洲、印度、馬來西亞、巴巴新幾內亞等7個經濟體2018~2022年的中間産品出口額年均增長率均超過了該地區的平均年增長率(5.9%)。報告稱,這7個經濟體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應對中美貿易脫鈎,但其核心都是以降低在中國供應鍊中的份額為代價來進入美國供應鍊。

報告認為,中間産品出口的多樣化也證明了最近亞洲外商直接投資的趨勢,即國際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将除中國外的其他亞洲經濟體作為綠地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的兩大類之一)的目的地。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資料,2010~2014年,中國占亞太地區綠地投資流入的27.7%,但到2022年,這一份額已降至4.9%,而同期熱點國家的份額從33.7%飙升至56.7%。其中,印度是主要受益者,其占亞太地區綠地投資流入的份額從2010-2014年的10.1%增加到2022年的21.1%。

貿易脫鈎在很大程度上仍表現在中美之間,中國自身國際供應鍊的構成正在發生變化。牛津研究院報告顯示,美國和日本已開始與中國脫鈎。2022年,中國在美國和日本中間産品進口中的份額從2018年的18.5%和26.5%分别降至14.1%和24%;2023年上半年,中國在美國中間産品進口額中的比例進一步降至11.4%。但中國作為生産投入出口國,在除美日之外的其他國家中所占份額有所上升。2022年,中國在德國、巴西、澳洲的中間産品進口額的份額從2018年的11.1%、22.2%和29.5%分别增至15.9%、26.4%和33.1%。此外,越南和馬來西亞作為中國中間産品出口目的地的份額漲幅最大。

從中國自身供應鍊來看,牛津研究院釋出報告認為,南韓和日本在為中國生産提供國際投入方面的作用已經縮小;2018~2022年,韓日在中國中間産品進口額中的份額分别下降了2.8和2.1個百分點;美國所占份額也從2018年的8.4%降至2022年的7.5%,下降了0.9個百分點。此外,德國(-1.0%)、瑞士(-0.3%)、新加坡(-0.1%)、泰國(-0.2%)等國在中國中間産品進口額中的份額也有所下降。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澳洲等國家在中國中間産品進口額中的份額出現了增長。牛津研究院報告認為,在目前國際背景下,管理全球供應鍊的“中國+1”戰略正在向“中國+1、2、3”戰略演變。

2024年動蕩中的全球供應鍊

小結

由于經濟、戰略、金融和技術環境的改變,全球經貿正在變得日趨碎片化、島鍊化和保守化,各國供應鍊決策者也越來越趨向于向“保安全”演變,利用原有的全球供應鍊完成産品制造将不再是最優選擇,未來,全球供應鍊動蕩将成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