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4月16日,國家文物局釋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武王墩墓的考古新發現,這也是大陸考古發掘迄今楚國最高等級墓葬。

此處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年代為戰國晚期,雖然曆史上已飽受盜墓之擾,前幾年還追繳了一批被盜文物,這次依然出土了上千件漆木器和青銅器等文物,包括高達1.92米的鳳鳥虎座鼓架、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的大鼎、書有近千字的椁室蓋闆……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武王墩一号墓椁室被分為九室,為目前所見楚系墓葬分室最多

雖然尚未取得實證,但據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很有可能是楚考烈王熊完,戰國時代楚國“最後的倔強”——他曾于公元前241年,聯合趙、楚、魏、韓、燕五國,發動了戰國時代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聯軍在函谷關遭遇秦軍主力,以失敗告終。為避秦軍鋒芒和尋求戰略縱深,楚考烈王将都城遷到了壽春,也就是如今的安徽淮南。

三年之後,楚考烈王去世。随後的十幾年裡,秦國大軍所向披靡,陸續滅掉了南韓、趙國和魏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壽春,楚國滅亡。不久,燕國與齊國也相繼陷落,戰國時代永遠落幕。

楚國八百年,自西周至東周,從蠻夷到文明,從霸主到衰亡,見證了華夏曆史上一段最為蕩氣回腸的文明演變。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代面積最大的諸侯國,其崛起不久就地跨丹水(丹江)、淮河和長江流域,“江南之地皆為楚土、江南之民皆為楚人”——據統計,被楚國先後統治過的土地,大約占周王朝全部國土的二分之一。

幾乎所有傳統史書和文獻都堅稱,楚國源自中原華夏正統血脈。屈原名篇《離騷》一開頭就說:“我是古帝高陽的後代啊!(帝高陽之苗裔兮!)”

屈原所說的“帝高陽”,就是上古神話中的颛顼。傳說他是黃帝的孫子,“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以打敗過共工而為人所知。據文獻記載,結合一些學者們的推測,大約3600多年前,商代初期,楚人的祖先穿過大别山,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流域,繁衍生息。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紀南城出土的虎座鳥架鼓

但在商王朝的眼中,楚人是不折不扣的“荊蠻”。商人像打獵一樣征伐楚人,将俘虜用來祭祀或當作奴隸。《詩經·商頌·殷武》就專門記載了商王武丁出兵伐楚的情景:“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整個商代,楚人都不得不屈服于這個強大的王朝。終于,待到周人崛起後,楚人當時的首領鬻熊,在周人尋找盟友的過程中投奔了周文王。《史記·周本紀》中曾提到他的名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鬻熊)、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武王墩一号墓椁室蓋闆上發現的部分墨書文字

不過,或許是因為當時這個部落太偏遠落後,在周初分封的名單上,并沒有楚人首領。直到周成王時期,鬻熊的曾孫熊繹,才被封了一個較低等的子爵爵位。

當時的楚國與中原諸侯相比,也的确仍是一處蠻荒貧窮的“蠻夷”之地,最初甚至窮到要去鄰國偷牛來祭祀祖先,害怕被牛的主人發現,隻敢在晚上祭祀。熊繹在參加“岐陽之盟”的時候,帶去的貢品僅有茅草、桃木弓和荊條箭。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與岐陽之盟有關的青銅鼎

西周滅亡之後,沒有了“共主”的中原大地出現權力真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征戰不休,楚國也趁此機會在長江流域迅速擴張,“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

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後,楚國的強悍勢頭依然不減,幾度攻打老牌諸侯國鄭國,齊桓公于是組織諸侯聯軍,于公元前656年,南下伐楚。楚成王見勢不利,隻得暫時停下了北上的腳步。

到了“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時,楚國不僅國力強盛,在文化方面也開始向中原靠攏。在狂妄地問過九鼎重量并被周王的使者駁斥之後,楚莊王大力整頓綱紀禮制,學習周禮,鑽研典籍,終令諸侯心悅誠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戰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沒有一緻定論,有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開始算,有以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算(公元前453年);還有學者認為:從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起,曆史就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

與春秋時代風度翩翩、注重名譽的“權力遊戲”相比,戰國時代的戰争才是真正殘酷的、以吞并國家、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标的戰争。

舊的禮制迅速瓦解,新的變法催生新的強國。楚國最早實行縣制,對外貿易發達,本屬“先進國家”。但在全力“中原化”的過程中,楚國依照周禮實施的封君制,也導緻貴族階層勢力不斷擴張,最終成為改革的巨大阻力。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宜昌萬福垴遺址出土的楚季寶鐘及鐘上銘文

吳起和屈原的改革失敗,根本原因都是如此。

楚懷王即位的第一年,張儀到了秦國,獻上了自己的連橫之策。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六國合縱攻秦,由楚國領軍。考慮到秦楚此前已交好多年,世代姻親,懷王隻象征性地派了少數軍隊。心不齊的六國軍隊,到了函谷關,還沒怎麼打就散了。

又過了幾年,張儀主動找上門來,以“商於之地六百裡”作為誘餌,勸楚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大喜,一口答應下來。大夫陳轸勸他:等土地先到手之後再絕交不遲,楚懷王卻不聽,對秦國深信不疑,派了一個将軍跟着張儀去收地。

張儀回到秦國後,就假稱自己醉酒墜車受傷,閉門三月不出。稍微有點兒心眼的人都能看出:此事有詐。但楚懷王的反應是:秦國是不是覺得我們跟齊國的絕交還不夠堅定?

于是他派了一名勇士,北上侮辱齊王……史料中沒有寫具體細節,但憤怒的齊王迅速與楚絕交,與秦聯手。這個時候,張儀才跟那個等着接收土地的将軍說:之前答應的不是六百裡地,是六裡地啊。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武士甲胄

秦楚絕交,戰事又起,而楚國一敗再敗,等到秦國換了新王,兩國關系才重新“好轉”起來,但代價是:楚國的太子,要去别國當人質才行了。

這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楚頃襄王,先去秦國當人質換救兵,後來卻因為殺了對方的大臣逃回國,又引來秦軍的攻打,于是再被送去齊國當人質,換救兵……

到了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時,秦國出兵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王寫信給楚懷王,約他親自前來結盟。大臣昭雎力勸懷王不要去,懷王還是決定最後相信秦國一次。

相信的結果就是:這位國君自己也成了人質。秦國想以此要挾,讓楚國再交出巫和黔中兩地,被楚懷王堅決拒絕。此時命懸一線的楚國,國君和太子全在外國當人質。所幸,齊愍王最後放回了太子,是為楚頃襄王。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紀南城出土的彩繪鳳紋石編磬

楚懷王曾一度逃出秦國,但最後仍是被抓了回去,很快郁郁而終。秦國派人送回了他的屍體。當懷王的棺木抵達楚境後,沿途的楚國百姓都痛哭失聲,“如悲親戚”。屈原為懷王寫下了《招魂》,“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這位自幼受過嚴格貴族教育、執着于誠信禮義的楚王,雖然一生都堪稱失敗,在陰謀家眼中更是不折不扣的“大冤種”。但在最後關頭,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榮譽捍衛了楚國的利益與尊嚴,沒有向秦國低頭,更沒有割讓一寸土地。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待到本文開頭這座墓葬的主人、楚考烈王(熊完)即位之後,楚國八百年的光耀曆史,已漸漸化為一抹餘晖。

話說楚頃襄王即位後,也曾再度與秦交好,恢複兩國和親。但一切都像是無奈的拖延。從公元前280年開始,秦國連續三年大舉伐楚。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楚國人經營了幾百年的故都灰飛煙滅。

屈原得知消息後,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入了汨羅江。第二年(公元前277年),楚懷王曾用生命捍衛的巫、黔中二郡,也落入秦國手中。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湖北荊門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彩繪漆奁

楚頃襄王将都城遷至陳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做了一些最後的努力:集結東方的士兵,得到十多萬人,在西邊奪回了秦國攻占的十五座城池,再次與秦議和,并将太子送去秦國當人質,這一去就是十年。

得知楚頃襄王病重的消息後,太子熊完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逃回了楚國,是為楚考烈王。即位後第一年,楚考烈王就不得不割地給秦國以求和。

盡管在春申君的協助治理下,楚國一度呈現出複興之勢,甚至聯合其他五國發動了最後一次合縱攻秦,但最終楚國的國力還是不可挽回地不斷衰弱下去。而在另一邊,秦王嬴政也登上了曆史舞台。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鳳鳥虎座鼓架

在《史記·楚世家》中,司馬遷将楚國八百年曆史,濃縮為42任領袖和君王的事業梗概,裡面也有周天子、别國國君和許多王公貴族的名字。百姓以“國人”“楚人”的統稱,偶爾出現。

一座戰國大墓與楚國“最後的倔強”

湖北荊門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彩繪漆奁圖像(局部)

屈原投江七十年後,楚人陳勝、吳廣起義。楚國大将項羽殺入鹹陽,一把火燒了秦朝宮殿。取代他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同樣是楚國人。範增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史記·項羽本紀》)。”

千秋功過,後人評說,但許多學者們确實曾設想過:如果當年楚國改革成功并最終統一六國,焚書坑儒很可能不會發生,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精美的青銅器、絲織品,與浪漫的詩篇。

來源:微信公衆号“紅星新文化”

作者:雪陽

編輯:潘茜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