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家開發新型有機發光材料,有望成為高清顯示綠色像素替代方案

作者:DeepTech深科技

近年來,随着技術的發展和成熟,OLED(有機電緻發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器件在智能手機、電視螢幕等消費電子産品、照明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液晶顯示技術。

如果想開發面向未來超高清顯示标準的 OLED 商用器件,就需要發光材料兼具高發光效率、高發光色純度,以及足夠的器件穩定性。而不可忽視的是,效率衰減問題一直以來制約着 OLED 的商業化程序。

基于此,蘇州大學與日本九州大學團隊合作,從材料的角度對 OLED 進行優化、設計和研發。

具體來說,他們基于有機硼氮多重共振骨架結構,創新性地提出一種新的分子設計政策:引入雙羰基雜化硼氮多重共振骨架(hybridization of organoboron–nitrogen and carbonyl,h-BNCO)。

研究人員通過結合理論模拟和實驗,證明了雙羰基的引入可以使得硼氮骨架在保持原有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反向系間竄越速率。在該設計政策作用下,使 OLED 器件在發光色純度、器件效率、效率滾降方面實作了全面改善。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這一新型發光材料構築的具有簡單主客體二進制發光層結構的 OLED 器件,在器件穩定性方面實作顯著的提升,這是此前從未實作過的。

據了解,目前該材料在器件效率、發光色純度以及穩定性三方面都比較接近商用化水準,并能實作比現有商用綠光顯示基色更純的綠色發光。

是以,這種 MR-TADF(多重共振熱激活延遲熒光材料,Multiple Resonace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材料,有望作為目前超高清顯示綠色像素發光材料的商業化替代方案。

日前,相關論文以《基于有機硼氮羰基雜化發光材料的高效、窄譜帶和穩定的電緻發光》(Efficient, narrow-band, and stable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organoboron-nitrogen-carbonyl emitters)為題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1]。

蘇州大學博士後程迎春、九州大學助理教授湯洵為共同第一作者,蘇州大學張曉宏教授、陳先凱教授、王凱副教授和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Chihaya Adachi)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科學家開發新型有機發光材料,有望成為高清顯示綠色像素替代方案

圖丨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該研究為課題組系列研究的延續,此前,研究人員制備超純綠色有機發光二極管,實作最大外量子效率 35.2%[2]。

而本次研究的方案是一個相對小衆的設計思路,此前領域對在這方面研究并不多。“我們從 2018 年左右就想探索羰基硼氮雜化的新材料體系,但之前在硼氮體系的基礎上引入羰基,在化學合成上存在比較大的挑戰。”王凱表示。

實際上,這種設計方案是在研究人員的不斷摸索中得到的。當時,這種材料的産率很低大概僅有 2% 左右,是以在提純方面面臨很大的難題。

科學家開發新型有機發光材料,有望成為高清顯示綠色像素替代方案

圖丨王凱(來源:王凱)

經過大量實驗探索,研究人員成功合成并提純出 h-BNCO-1,其在光實體測試中也實作了 1.79×105s−1 的反向系間竄越速率,以及接近 100% 的熒光量子産率。

利用基于 h-BNCO-1 的二進制發光層 OLED 實作了超純發光效果,其中最大的外量子效率超過 40%,在 1000cd·m-2 時的衰減效率為 14%。

此外,在優化的二進制發光層 OLED 器件中,h-BNCO-1 還表現出良好的器件穩定性,在 1000cd·m-2 的初始亮度下,亮度衰減到初始亮度的 95% 時的器件壽命達到約 137 小時。

科學家開發新型有機發光材料,有望成為高清顯示綠色像素替代方案

圖丨基于 h-BNCO-1 二進制發光層的 OLED 器件綜合性能對比(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為有機電子學的先驅之一,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教授曾發明一種稱為熱激活延遲熒光的 OLED 技術。

王凱說道:“此前,安達千波矢教授認為羰基的穩定性可能會出現問題。有意思的是,在這次研究中,我們的材料經過成功驗證後,也改變了他對羰基結構穩定性的偏見。”

接下來,研究人員将聚焦解決進一步優化材料合成,以及提升産率的難題。“據我們預計,産率方面再提升 10 倍左右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材料合成方面,則需要繼續探索氧化劑、溫度等各方面的最優反應條件。”王凱說。

科學家開發新型有機發光材料,有望成為高清顯示綠色像素替代方案

圖丨雙電子激發的高精度理論計算(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據悉,目前該團隊已與相關公司展開産業化方面的合作,進行該技術的中試測試,以推動商業化落地程序。

回顧該研究的解決思路,該課題組循序漸進地解決了 OLED 的發展問題。以解決效率問題、色純度問題為基礎,然後增加它的反向系間竄越速率,進而解決在使用亮度下的效率滾降問題和器件穩定性問題。

王凱指出,電緻發光下一步是否能夠實作電泵浦的有機雷射器件,是有機光電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現在整個領域“懸而未決”的問題。

據悉,在本次研究綠光方面設計思路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實作藍光 OLED 器件穩定性的提升,是該課題組下一步将重點關注的主要研究方向。

參考資料:

1.Ying-Chun Cheng, Xun Tang, Kai Wang, Xin Xiong, Xiao-Chun Fan, Shulin Luo, Rajat Walia, Yue Xie, Tao Zhang, Dandan Zhang, Jia Yu, Xian-Kai Chen, Chihaya Adachi, Xiao-Hong Zhang. Efficient, narrow-band, and stable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organoboron-nitrogen-carbonyl emi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 73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4981-1

2.Fan, XC., Wang, K., Shi, YZ.et al. Ultrapure gre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highly distorted fused π-conjugated molecular design. Nature Photonics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22-01106-8

營運/排版:何晨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