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飯和幹飯,有什麼差別?

作者:張佳玮寫字的地方

幹飯這個梗興起時,我還不太知道啥意思。

畢竟在老說法裡,“不是吃幹(讀作肝,第一聲)飯的”=不是白吃飯的。

江南這裡,煮熟的米飯就是飯;加水後,書面語是稀飯,無錫話叫泡飯。菜湯煮飯叫做菜泡飯或鹹泡飯。有些館子還會專門提供“菜泡飯”——慣例是青菜蘑菇加一點蝦幹配飯,老一輩更愛吃。

我是年長了,才知道有些地方,真有所謂幹飯。

齊如山先生總結說:以前華北民間,水煮米,将熟時,撈出米來蒸熟成飯,幹而無水分,故此叫做幹飯。

雖然費事,但因為北方鄉間吃飯,向來無湯菜,但又總想喝口稀的。米飯蒸了,剩下的米湯,就算稀飯了;切一些水彩,加上些鹽,就是湯了。

我後來聽劉蘭芳老師評書《楊家将》,裡頭楊令公被困兩狼山,彈盡糧絕,喝了一碗米湯裡加了野菜草根,又去作戰了——那是真連幹飯都吃不上了。

這麼看來,特意區分出“幹飯”,挺見出以往民間風俗的。

以前有過号召,“ 忙時吃幹,閑時吃稀,不忙不閑時半幹半稀。”大概幹飯能量大,好鋼用在刀刃上,忙起來才吃幹吧?

汪曾祺先生寫農忙時節,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

這應該是“忙時吃幹,閑時吃稀”的奢侈版本。

由此可見,以前民間吃飯,不太容易就是了。

我爸年輕時,被組織去運河勞動,也經曆過類似的“忙時吃幹,閑時吃稀”——不過據說待遇好點。

據說是幹挖掘工作的,飯裡能有塊排骨,或者肉釀面筋;後頭負責搬材料的,飯裡是塊帶魚,加點豆子。

現在他已經到了,米飯管夠也要控制吃的年紀了——知道精碳水得控制着吃,多吃粗糧搭配着來。

想想,大概,這就是幹(讀作肝,第一聲)飯的曆史淵源?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去吃宴席,總是自吹吃飯吃得兇,吃得快;我小舅公笑我:

“你哪裡是吃飯吃得快,你是吃菜吃得快!”

我估計這時代也是。

大多數人癡迷發狠的,不是吃飯,而是吃菜。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添飯上來。

都說有主食才飽,但主食也就是溜溜縫。除非那飯是八寶飯、菜泡飯、蛋炒飯,不然,網際網路上說“幹飯”的年輕人,有幾個真會對着一碗白米飯發狠呢?

幹飯和幹菜是有差別的。

吃菜的主要驅動力是饞,是吃到美食的快感;吃飯的主要驅動力是餓,是解決身體匮乏的需求。

十七年前的夏天,我去旅順,某個林子旁,有個拱門樣的建築在修,幾個勞工在吃午飯。

夏天,勞工們穿汗衫,蹲在樹蔭裡。人手一個腦袋大的碗,吃飯。我看着,覺得那才真叫幹飯——比如我們無錫,每天吃飯,小碗,米飯,筷子扒拉一口飯,就個菜,喝口湯,慢吞吞的吃,這叫吃飯。吃急了,或者碗裡最後幾口飯了,端起碗刷刷劃拉兩下。

而那幾位老哥基本是:

臉埋碗口,嘴貼碗邊,刷刷刷,連着扒拉;嘴離開碗口,腮幫子鼓鼓地咀嚼着,喉頭蠕動,有人還能騰出嘴來說兩句話,其他人邊動着腮幫子邊點頭,吃過這一口了,哐哐哐,埋頭繼續。我留神看他們吃的什麼,好像就是飯,加了點葷素,但主要還是飯。腮幫子滿滿的,嘴邊還有飯粒,筷子一點,飯粒嗦進去了。

幅度大,動靜猛,速度快,看着都讓人覺得飯香。

吃飽了,筷子橫擱碗上放着,大概等着人來收,蹲着抽煙。不抽煙的站起來,慢悠悠晃膀子。比起剛才吭哧吭哧、稀裡嘩啦的勁頭,判若兩人。

那份吃飯的勁頭,就并不顯着吃飯是可有可無的閑情雅緻,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必需。

他們對飯的态度,既認真又虔誠,還帶點粗暴的愛。

《大宅門》裡,有一出很棒的戲。

陳寶國扮的白景琦,白天被日寇氣着了,晚上回家,看一群不識人間疾苦的孫輩們不肯吃東西。大怒。

于是叫來善于吃東西的體力勞動者,趙小銳老師扮的鄭老屁——老《水浒傳》裡的李逵——來吃東西。

鄭老屁就默默地,拿個大臉盆,将滿桌子吃的彙聚在一起,蹲着,吃完了。

吃得不識人間疾苦的孩子們目瞪口呆,吃得白景琦笑逐顔開:“這才叫吃東西!去賬房領賞錢去!”

棒極了。

吃飯和幹飯,有什麼差別?

真餓過,而且餓久過的人,長期吃稀飯的人,自然知道:

一般餓的,會被加了調味料的菜勾引。比如濃油赤醬的紅燒肉,比如辣子鮮紅的油潑面,比如咖喱牛肉紅焖栗子雞。

飽食終日的,大概看了就會覺得膩。好比《武林外傳》裡,佟湘玉跟韓娟打擂台,自吹自擂,“天天紅燒肉頓頓女兒紅,這哪是人過的日子嘛!”

但真餓過的人,離碳水久了的人,會對飯産生強烈的欲望。味道已經不是關鍵了,就是身體需要碳水。一碗好米飯,已經夠讓人興奮了;如果再能加一點油拌上一拌,就能讓人吃得停不下來。

當然,哪天如果吃飽了,回頭一看,會覺得“這玩意又淡又油,怎麼吃得下去?”——那大概是,沒真餓過吧。

就像《我愛我家》裡,穿越回1974年的和平說過,她最想吃炸饅頭片,“再裹上厚厚一層芝麻醬,再裹上厚厚一層綿白糖……”

那才是真的餓過肚子的人。能一猛子紮進飯裡,那兇猛的勁頭,都是累着餓着過來的。大概世上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的确有許多人,還在餓着呢。能吃飽飯,真的并不那麼容易。

本文放在一本新書裡了,您有興趣的話,請點下面,謝謝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