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絲路漫漫,駝鈴聲聲,馬蹄得得。位于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甘肅,文物遺迹燦若皎月、多如星辰。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護文物就是儲存曆史,就是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讓廣大群衆記得起曆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脈,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進步和國家昌盛。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甘肅用戶端利用甘肅省融媒體省級技術平台“新甘肅雲”的技術優勢,關聯全省各級融媒體中心推出【絲路之光·說寶】特别策劃欄目,通過各地文物,講述甘肅故事,傳遞隴原聲音,展現甘肅豐富的曆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

本期【絲路之光·說寶】走進張家川縣,一睹古代豪車的風采。

視訊加載中...

戰車又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毂,是古代戰争中用于攻守的車輛。夏朝開始,就已造出戰車,并發生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當時主要的作戰方式。

商周時期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戰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和戰鬥指揮。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

是以,當時的戰争,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鬥,是以,戰車非常盛行。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圖源網絡

中國在戰國時代以前,最強大的作戰兵種是戰車兵,這種戰車稱為“乘”,意思是四匹馬拉的戰車,車上成員三人:駕車一人,弓箭手一人(遠端攻擊),持戈一人(用于近戰),戰車在那個時代就是當時的坦克,成隊列進攻,威力非常強大。

戰國時期,七國争雄,當時的秦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當時的秦國地處關中平原,号稱有百萬雄師,從當時秦國的兵力來看,騎兵是萬數量級的,戰車是千數量級。

戰馬在那個物資匮乏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個國家有幾百乘戰車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由此還有一個成語來形容國家強大、武器裝備先進、軍事實力強大——“千乘之國”。

是以,可以說,在當時擁有的戰車數量等同于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打個比方,當時的戰車就好比現代國家擁有核武器,戰車越多,越代表一個國家強盛,越能威懾周邊國家。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M14一1 Ⅰ型車(金根車)

張家川縣馬家塬的戰國西戎貴族墓地出土的M14一1号Ⅰ型車(金根車)是近年來出土的戰車中最豪華車型之一,屬王侯座駕,出土于14号墓。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整輛車無鬃漆,是輿廂前擋闆料珠裝飾最清晰的一輛。輿廂為木欄式,左右欄另加裝飾側闆,高出木欄。側闆裝飾面呈弧形,中部有28塊錫質方形镂空花飾齊整排列,每個方形花飾的角,由一個半球形銅泡固定。車輪外圈用三角形的錫質镂空花飾對角排列裝飾在車輻上。車輻中段用錫管半包裹飾,内圈用金銀箔質動物紋裝飾一周,再用淺綠色和乳白色串珠裝飾。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 供圖

車身都是用純金純銀以及各類質地的珠子包裹而成,在它的車廂側闆以及車輻部分,有漢藍漢紫和白色料珠組成的回形紋裝飾,回形紋又叫做回字紋,有着吉祥如意和富貴不回頭的美好寓意。在它的車廂側闆最上端有錫卧羊的裝飾,也是出土的69輛馬車裡唯一帶有錫卧羊裝飾的,因為西戎民族覺得,“羊,祥也”,是以就把卧羊裝飾在馬車上,以此來彰顯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且也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 供圖

這輛車被稱為古代第一豪車,甘肅省考古所耗資220餘萬打造了一輛純金純銀複原的一比一的金根車,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當時是戎王以及部落首領的座駕。是以說,它完全可以和我們現在的各類豪車相媲美。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M14一1 Ⅰ型車(金根車)

戰車的流行,很大程度影響着當時軍隊作戰。作為影響中國之後千年曆史的春秋時期,在當時可謂是将禮儀滲透到方方面面,就連打仗也遵循着禮儀,講究堂堂正正。初期戰争講究氣勢,而且戰争的過程也比較簡單——人們要排兵布陣,就是像象棋一樣排好陣型才開始對戰,加上當時主要還是靠步兵作戰,是以乘(戰車)這種機關在戰場上威力很大,一人駕馬,一人指揮,一人拿戈進攻,可以打亂對面陣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争手段可謂是所向無敵。

但是戰車在漢代以後“出鏡率”就非常少了,因為随着時代的發展、疆域的擴充、戰争規模不斷擴大、與遊牧民族作戰等原因,戰車的局限性也逐漸顯現了出來。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首先,它造價高昂,馬匹用量多。這對于當時的國家來說,是一筆非常龐大的軍費開支,國力較為弱小的國家完全支撐不起這項費用。

其次,當時的戰車可沒有現在車輛的減震裝置,是以,對道路的要求非常高,隻要稍有坑窪,就會感到十分颠簸,影響車上軍士的發揮,是以戰車隻适合平坦開闊地形。但是,戰場地域擴大後,山地,南方水網地形較多,再加上士兵人數的增加,車輛是布置不開的。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再次,戰車調轉不靈,受限較多。戰車一般至少三個人,其中一個人還得駕馬。兩個人有戰鬥力,而且多匹馬必須保持一緻,這樣靈活性大打折扣,如果戰場上有馬受驚或者死傷,将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戰車在平原的戰鬥力尚可,如果到了山地,就遠不及騎兵靈活了。因而,這種戰車在春秋戰國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争中開始變得不适應,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是用戰車而是直接騎馬作戰,這在當時中原各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靈活的騎射戰勝了他們的戰車。

最重要的是,當時間進入戰國後期,戰争不再講究禮儀,陰謀詭計正式進入戰争中,戰車的弊端就非常明顯了,戰車上的将士常常成為“活靶子”導緻傷亡非常慘重。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秦人養馬、戎人造車。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是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出土的3600件套文物中馬車最具典型代表性。

車是先秦時期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标準和綜合制造能力的重要展現。馬家塬車輿博物館以出土文物為支撐,以複原西戎車乘為延伸,深度解析大陸早期造車技術及用車禮儀,再現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相容并包的文化特質,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秦戎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畫卷,将文物複原和文物體驗融入現代生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碗麻辣燙的熱度,讓天水的千年文明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吃完麻辣燙,就來張家川吧,看關隴古道、賞戰國豪車、吃天水大櫻桃,感受不一樣的天水文化。

【絲路之光·說寶】戰國“豪車”亮相張家川

特别鳴謝: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 張家川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