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作者:晶報

如果,兩個月前問:天上會不會掉餡餅?有沒有免費的午餐?李瑞鵬肯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會!沒有!但,隻在一個多月後,他的答案變了。而這隻是因為,他參加了龍華區一項公益活動:文化點燈。

4月20日,“文化點燈”第五節課“學會表達”如期在觀瀾古墟龍華藝廊開課。早上7點半,已有近10名學員來到學堂,他們約定好當天要提早些到,再次彩排課前展示作業。“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長了?還是得删減幾個字”“要等一兩秒再起動作,動作幅度再大一些”,現場,學員們你一言我一語,逐字逐句對文案進行打磨,摳動作摳細節。

“動動手、動動腳,跟着我們一起來做運動……”随着音樂聲響起,台上,李瑞鵬帶領小組學員們齊刷刷跳起健身操,台下,學員觀衆們也紛紛站起身來扭動身體。緊接着,學員們一一進行自我介紹,合唱歌曲。

“誰能想到,這些你今天看起來自信從容的學員,兩個月前面對人多的場合,還一句話也說不出呢。”範紅利感慨地說。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學會表達”課堂上,學員們以情景劇、唱歌等方式展示自我。

有“松弛感”的公益課堂

範紅利,“文化點燈”項目教務組組長兼班主任。

談起團隊設立“文化點燈”的初衷,範紅利表示,是為追逐夢想卻找不到學習提升組織和平台的群體提供一個場域,一個“腳手架”,利用專業化、系統化知識體系培養學員終身學習的思維,并順着知識階梯,一點點碰觸和實作自己的夢想,看到更高處的風景。

範紅利介紹,龍華是有深厚文化積澱的中軸新區,作為産業大區,這裡有許多之前未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奮鬥者,但他們懷揣夢想,希望在龍華一一實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缺的是一個學習的平台。于是,就有了“文化點燈”項目,由原得到高研院校友中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面向沒有正式上過大學、有學習提升需求的社會青年,以社會公益教育的形式進行義務授課。項目設定八大課程,分别是破冰課——點亮連結之燈、認識自己、人生規劃、學會溝通、學會表達、學會學習、擁抱變化以及畢業設計+小組分享。範紅利說,“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在得到高研院學習内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經驗,設定出了目前這樣一個系統化的課程,希望向學員分享優秀的方法,幫助他們改變認知,激發内在潛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學習并堅持下去,成為終身學習者。”

面試、遴選、設計課程、開課……“文化點燈”項目有一系列“嚴苛”流程。3月16日,31位學員集聚在一起,正式開啟“文化點燈之旅”。“從有這個想法,到項目真正落地僅用了50天的時間,十分高效。”範紅利說道。

在範紅利看來,學習是一件困難的事。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愛之,如何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是項目團隊一直在考慮的事。于是,又有了“回歸校園”式的文化點燈。

走進課堂,印有“文化點燈”标志的書袋、筆、筆記本、礦泉水、紙巾盒等一應俱全,“堅持 成長 開放 勇氣”八字的校訓橫幅懸挂在教室兩旁,将課堂的氛圍感拉滿。

“硬體”基礎提上去了,項目團隊開始琢磨增值“軟體”内涵。第一次上課的學員随機選擇紅色、黃色、藍色,并根據顔色組成3個小組,小組之間一起PK,競争式學習;每次上課之前,小組學員将上台展示,唱歌、跳舞、情景劇、PPT,形式不限;簡單的撲克牌化身有趣的教學道具,學員隻要回答問題,就可以抽一張牌,最後,以撲克牌面的數字計分,評估每個小組的課程學習成果;根據不同的教學内容設定情境,讓學員們在具體場景中讨論、鍛煉、上台展示;設定小紅花榜,學員既可以通過優異表現獲得老師的小紅花,學員和學員之間也能互贈小紅花表示認可;第八節課,老師們不再講授内容,而是完全讓位于學員,邀請每位學員上台展示“畢業設計”,圍繞一個主題自由呈現……每個人都能“被看見”和感受“松弛感”教育,這是文化點燈這一“校園”的獨特“性格”。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課堂上,學員們争先恐後參與課堂互動

三小時課程的“台前幕後”,實際是一群老師們在默默付出。範紅利介紹,項目教務組并不希望讓學員感覺到學習隻是走過場,是以就圍繞如何更好推進文化點燈項目進行多次研讨,并對開設的課程以及課件實時調整和逐字逐句打磨,絞盡腦汁嘗試以輕松趣味的方式去教學,量身定制,為學員打造最适合的成長計劃。“例如,第五節課——‘學會表達’中,原定是另一位老師上台講授。但實際磨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曹老師的感染力更強,表述更簡單易懂,于是就更換老師了。”

“文化點燈有一句口号:‘越學習越有料,越付出越得到’,我們希望把這樣的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範紅利表示,這也正是項目何以用“點燈”點題的原因。

從“追光人”到“傳燈人”,傳遞公益教育力量

來到深圳十幾年,李泉憑借自己的努力經營着一家理發店。在顧客推薦下,李泉主動報名參與文化點燈項目。李泉表示,“平時和顧客、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理發,我不想局限于發型的溝通,而是能與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層面上的溝通。”

周末,不是理發店的生意高峰期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李泉笑着回答,“我認為,不管是什麼樣的學習,都不會讓人退步的。我不相信會因為學習而把生意做沒了,學習比生意更重要”。八堂課程如今已過半,李泉每周六都準時到場,一節課也不曾落下,這樣的堅持也讓李泉收獲滿滿,“這些課程都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内容。因為我國語不太好,第一節課的時候我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到現在,我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在第五節課“學會表達”課堂上,記者看到,李泉主動上台展示自己的課堂練習成果。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第五節課“學會表達”開課

對于“95後”情侶陳發和翟盼而言,周六一起去文化點燈學習成為了兩人之間的一種“專屬浪漫”。

此前,陳發和翟盼在工作群中看到了文化點燈的課程表,陳發一瞬間就被吸引了,“我對課程表裡的内容非常感興趣。自己有時候在工作上會遇到一些情況,心裡有想法,但卻表達不出來。是以,我想提升自己。”于是,每周末,陳發和翟盼都會開啟一場特别的“學習式約會”,陳發介紹,“決定來學習後,我們會提前安排好周末的時間,舍棄一些事情。有舍才有得,不是說周末就一定要出去玩、看電影。來學習也是一種很特别的約會。”

聽着陳發的講述,翟盼開心地笑道,“在這方面,我們倆的認知挺一緻的。現在,我們每節課都來,共同目标是拿到全勤獎!”

在遊戲中學習、連結,學員們不僅找到學習的興趣、學到有用的知識,還收獲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學員鄭純霞說,“第一節課結束以後,我們組就一起吃了一次飯。課程之餘,我們也會常常聚在一起吃宵夜,甚至是打掼蛋。為了這次課前展示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們不僅線上上溝通展示形式、内容,還線上下進行彩排。展示當天,小組成員克服各種困難,七點半就按時到達現場,再次排練。”

在課堂對面,鄭純霞經營着一家花藝店,每當課程結束,這裡也就成為了她的“會客廳”,學員們在咖啡的香氣中溝通養花技巧。

當得到越來越多知識後,不少學員嘗試成為“點燈人”,發散和傳播公益力量,讓更多人受益。

由于家庭原因,李瑞鵬國小即辍學,現在是一名健身教練,此次課前展示中,他就創新地展示了一段健身動作。“沒有學曆不代表沒有文化。我入行6年,通過徒手健身改善了自己的亞健康,也積累了豐富的健身經驗,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改變,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健身中,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更高,精神面貌更好。”

來到“文化點燈”課堂學習後,李瑞鵬嘗試踐行一直以來的公益理念,成為一名“傳燈人”,每周固定時間走進社群,幫助居民群衆學習正确的健身方法,帶動更多的群衆加入全民健身隊伍當中來。李瑞鵬介紹,目前,自己的公益行動已經影響到百餘人,同時,身邊有越來越多健身行業的同僚加入。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學員們将國術融入課前展示,“以武會友”

學員們對項目表現出的渴望和熱情,讓老師們既有成就感,也有獲得感。項目發起人黃老師在項目啟動會上表示,“文化點燈”是一個改變認知的公益項目,我們提供普惠式的文化服務,為普通人追求夢想賦能。隻有當我們真正為别人着想的時候,“利他”才會取得更大成功。我們利用自身優勢,為别人的成長賦能,用最小的成本,小範圍去試。把這件事做出意義,做出價值。慢慢你就會發現,人這一生,提供價值才是你最大的價值。

“我們為學員們分享知識的同時,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了很多。”範紅利表示,學員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會依托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或為我們講述科學的健身知識,幫助我們掌握新的體育鍛煉方法;或是發揮自己的專業理發技能,為我們構思适合自己的發型;或是憑借精湛的中醫醫術,緩解身體上的病痛,引導我們養成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或“以武會友”,讓更多人學習國術,了解國術的内涵和價值……

未來,範紅利希望“文化點燈”項目能夠走進街道、社群,開更多“分校”,為更多的人帶去文化的滋養。

課堂所在地觀瀾古墟: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

随着“文化點燈”課程開啟,課堂所在地觀瀾古墟也成為了特别的“聚集地”,原得到高研院校友中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老師、龍華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奮鬥者學員,在觀瀾古墟留下他們的足迹和影子,文化進一步沉澱發芽。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文化點燈”項目團隊與學員們在觀瀾古墟合影

文化,講述一座城的過去。觀瀾古墟作為深圳唯一留存的清末民初市集,是“深圳近代民俗第一街”。這裡不僅是古老建築風貌的守護者,也是客家傳統習俗的傳承地,呈現出這一地帶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社會演變。從現代金融萌芽的票号押業到風味獨特的客家小吃,從古寺香火到碉樓建築,無不展現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2019年以來,龍華區委區政府開展觀瀾古墟保護性開發工程。闊别兩年之後,“觀瀾古墟”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次它搖身一變,成為了熱門打卡地。古碉樓有了藝術範兒,搖身變成了“美術館”、漆畫研修院;清末民初建築樓“以舊修舊”,沿襲古墟商業模式,迎接新的業态。在這裡走走停停,擡頭是文化,低頭是曆史。

晶報特别報道│“文化點燈”:在觀瀾古墟生根發芽——體驗龍華公益教育力量

▲首屆觀瀾古墟文化節開幕,街頭巷尾人頭攢動。

文化,豐富一座城的現在。開墟以來,觀瀾古墟舉辦了觀瀾古墟文化節、古墟好故事、古墟好文化、墟得春晚等多項文化活動。邀請古墟人、主理人、周邊居民及大衆,挖掘和講解民俗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古城的曆史文化;節日時分,這裡更是活力四射,傳統的麒麟舞、客家山歌與“古墟好聲音”“古墟學堂”“灣區之華創享會”等現代文化活動的交融展現出傳統與現代和諧共存的美妙畫面。此外,觀瀾古墟嘗試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如傳統的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等,通過挖掘和展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讓遊客更深入地了解古墟的文化内涵。

文化,賦能一座城的未來。文脈是一條河,由“過去”經“現在”流向“未來”,成為持續驅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力量。2023年,觀瀾古墟以一場場絢麗的燈光秀,秀出古墟滄桑變化和數字之美。每晚8點,觀瀾古墟内多處景點都會上演獨具特色的燈光秀,包括雨巷、畫巷、月巷、花巷、詩巷等。通過将文創産品、藝術、藝展、數字互動相融合,為遊客提供豐富多彩的夜間遊覽體驗。到了晚上8點30分,位于景區南門的古寺廣場還會上演一場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主題的大型主題燈光秀“遇見觀瀾”。當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字表達,而是與生活、藝術、旅遊跨界融合,傳承就有了載體。這些是文化的延續,更塑造了觀瀾古墟深厚的氣質。

文化浸心,連接配接觀瀾古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讀懂觀瀾古墟,不僅要看建築、品美食,更要讀她昨日之事,看她今日所行,望向她奔赴的遠方,去見證一場文化強市的化蝶之旅。

來源│晶報APP

記者:白念平

攝影:“文化點燈”項目團隊/供圖

編輯:李慧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