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作者:子玉史院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文 / 子玉

人生其實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成功和失敗都是不可持續的,都會随着生命周期的結束而歸零,是以,每個人都應該将曆史、生活交到自己手上的那張牌打好就行,低頭耕耘,不執着于結果。

實事求是的說,諸葛亮的人生是本可以不和劉備産生連結的,作為荊襄名士,作為荊州牧劉表的親戚,諸葛亮的開局完全可以從一個更大的舞台開始書寫他的人生叙事。

但諸葛亮卻在劉備最困頓的時刻選擇加入劉備團隊。雖然他在《隆中對》中描述了一個貌似樂觀的前景,但可能連他自己都知道,這個方案能不能落地,劉備此人到底值不值得托付,都是未知數。

也就是說,諸葛亮出山就将自己置身于完全的不确定中。

追求确定和安全感是人類的本性,追求更大的舞台更是人類的本能,但如果諸葛亮選擇追随像曹操、孫權這樣已經基本定型的諸侯,諸葛亮的人生劇本也就成了确定的,是可以直接預知此後劇情的那種。

這種人生模式根本對諸葛亮這種志在複制管仲、樂毅那種恢弘人生的人産生不了吸引,當那個全身細胞都寫滿了不确定的劉備找到他時,諸葛亮異常堅定地就将自己的命運和劉備綁定在了一起。

劉備的前途是未知的,還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這種人最具可塑性,最容易書寫波瀾壯闊的劇本。

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分析,他既然能夠預料到天下三分的結局,那麼他肯定也能夠預料到劉備事業發展的上限。《隆中對》中所說的從秦川和宛洛兩線北伐中原,那隻是一種遠景規劃,對當時的劉備來說,能夠打下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都屬于奢望。

但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他可以在協助劉備打江山的過程中盡情施展自己的才學,成為攪動曆史風雲的弄潮兒,隻有在劉備團隊中,他才能找到主角的感覺。何況,自己還是荊襄士林的代表,劉備出于拉攏荊襄士族的需要,也會重用他。

總結起來就是:未來是嚴重的不确定,但劉備重用自己這事卻是确定的。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完全滿足自己書寫精彩人生的需求。

這就像打工和創業一樣:上班的劇本是寫好的,是确定的;創業是充滿風險和不确定的,成功和失敗的機率是一樣的。

但有人就是堅定地走上了創業這條不歸路,從此走的是步步驚歎。即使日子過得是跌宕起伏,可這些人他就享受這種充滿不确定性的日子。

本質來說,不管是選擇打工上班還是創業,其實都是選擇了一種活法而已。用這個道理來對标當年的諸葛亮,我們也可以說他選擇了創業這種活法而已。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選擇了劉備就是選擇了不确定 圖源/劇照

不管劉備能不能實作《隆中對》的設計藍圖,能不能将勢力範圍深入中原,這些對諸葛亮都不重要,他要的隻是一個體驗精彩人生的開始。

在确定了自己的坐标之後,諸葛亮經曆了劉備被曹軍大敗于當陽的狼狽時刻,經曆了在江東說服孫權結盟的折沖樽俎,經曆了赤壁之戰的曆史大戲,經曆了劉備得荊州進而奪取益州、漢中的全過程,直到劉備稱漢中王進而稱帝。

過程中,全是大場面,風險挑戰和刺激并存。可以說,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處在這樣的曆史區間,不是所有的精英都能夠成為左右曆史走向的一份子,諸葛亮這短短的一程已經活出了許多人隻能想象的精彩。

但這,隻是開始,截止諸葛亮進入成都,他的人生才上演了很短的一部分,以後的路會更加漫長、更加刺激。

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得是一塌糊塗,次年四月就駕崩于永安,将蜀漢的爛攤子一股腦扔給了諸葛亮。

雖然諸葛亮在劉備之後獲得了開府獨立治理益州的權力,但隻有諸葛亮知道,自己肩上的單子到底有多重:

蜀漢的内部沖突在夷陵之敗的刺激下已經從暗處發展到明處,各地的叛亂就是這種沖突的具體表現;外部是與東吳因為戰争而割裂的聯盟關系,蜀漢随時得面對來自長江中下遊東吳的軍事壓力,同時,曹魏也加大了對蜀漢的輿論攻勢,以達到讓蜀漢去掉帝号向其稱藩的目的;夷陵戰敗與劉備駕崩兩件事的發生讓天下人嚴重質疑蜀漢的政治合法性,一旦蜀漢沒有合法性的支撐,這條風浪中的船馬上就會沉入大海。

内外夾擊,用諸葛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備在世時,這種壓力大多由他這個皇帝來承擔,劉備駕崩之後,這種壓力是越過皇權直接壓在了諸葛亮身上。

和最初跟随劉備時不一樣的是,諸葛亮已經一眼看到了蜀漢的未來,那就是:偏霸的格局是蜀漢發展的天花闆,通過解決内外沖突盡量延長蜀漢的生命周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此時諸葛亮的人生劇本是确定的,無非是在儲存蜀漢政權的路上将所有的能量耗光,然後遺憾地退出曆史。

如果一個人已經預知了自己人生的悲劇結局,那麼大機率是不會有什麼熱情走完剩餘的路的,相反,他隻會以躺平、擺爛的心态迎合命運對自己的安排,但諸葛亮之是以是諸葛亮就是因為,他在明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卻選擇以極大的熱情勇敢出發了。

諸葛亮先是通過内部的人事調整、利益配置設定和對個别人的處理穩定了廟堂,然後接着出兵穩定了蜀漢的大後方南中,使其融入蜀漢的整體秩序中,同時使南中成為蜀漢兵源和物資的重要來源地。

做完這些,諸葛亮就于建興五年(227)正式北伐,開始了他這一生最苦、最波瀾壯闊的歲月。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北伐是諸葛亮執政的主題 圖源/劇照

按照史書的記載,諸葛亮北伐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密集性出擊,簡直就不給敵我雙方喘息的時間:第一次是在建興六年(228);第二次是于該年冬天;第三次是建興七年(229)春;第四次是建興八年(230);第五次是建興九年(231);第六次是建興十二年(234)。

幾乎是年年出兵,頻頻亮劍。

諸葛亮之是以如此,正是感受到了時間的壓力,一個是自己年歲漸長,一個是曹魏對北方的統治越來越穩固。隻有在自己還有精力,同時曹魏還沒正式消化掉北方之前,盡量拓寬蜀漢的生存空間。

為什麼諸葛亮總是以拿下涼州為戰略目标,就是為了拓寬蜀漢的生存空間,然後伺機蠶食關中,他知道,以蜀漢的國力,自己隻能做到如此。

可就是這階段性目标,諸葛亮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完成,最終夢碎五丈原。

可能這個結果也早就在諸葛亮的預料中,因為,北伐最大的意義是使蜀漢能夠保持政治正确,同時轉移内部沖突,盡量延長生命周期。

既然知道結果,諸葛亮為什麼還如此之拼,就是因為,這是劉備生前的交代,是先帝遺志,諸葛亮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如果将格局進一步拉大,諸葛亮也是在履行曆史交給他的使命。

什麼是值得敬佩的人生,就是在明知道努力根本不會成功的情況下還聚焦所有能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可能連劉備都知道北伐的最終結果會是什麼,他最大的期望也隻不過是,諸葛亮能夠扛起“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大旗,保持蜀漢的政治正确,但他肯定沒有想到,諸葛亮會執行得那麼認真,簡直就是夙夜憂歎拼命死幹的節奏。

實事求是地說,任何成功都是機率事件,結果其實并不重要,因為失敗和成功都不可持續。秦始皇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但卻是二世而亡,成功周期極短。劉邦建立的大漢雖然存在了四百多年,但放在整個生命的進化史中來看,也隻不過是一瞬間。就是隔壁的曹魏,其也不過是幾代人的接力,天命就轉移到了司馬家族手裡。

再說那些失敗者,其痛苦也隻不過是一瞬間,很快就成為曆史的一部分。最典型的就是項羽,他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來體驗垓下之敗給個人帶來的痛苦。

成功和失敗,都是人類賦予了其特殊的意義。其實成功的人生應該是,紮紮實實過好每一天,認真對待每一分鐘,從不執着于結果。

如此,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觀賞到沿途的景色,完成對生命最美好的體驗。智者都知道,成功和失敗其實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如果從曆史上要找到向死而生最典型的模闆,那一定是諸葛亮的人生。

就算諸葛亮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但起碼在他奮鬥的那個時間段,他是成功的:在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的政治環境是最清明的;蜀漢北伐表現出了極其剛猛的進取性;蜀漢政權在信念面前毫無偏安之感,全是積極上揚的情緒。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諸葛亮賦予了蜀漢一種上揚的精神底色 圖源/劇照

這就已經是成功,因為任何一個王朝都會有其高亢和低落的周期,隻不過時間長短不同而已,諸葛亮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個人努力,也讓蜀漢有過一段上揚期,不然,蜀漢作為一個政權,是絕對不完整的。

而且,諸葛亮在世期間,還培養了三個接班人,分别為蔣琬、費祎和姜維,保證了自己身後蜀漢廟堂精英的不斷層。

實事求是地說,蜀漢的江山雖然是劉備打下的,但其真正的底色卻是諸葛亮賦予的,正是諸葛亮通過近乎自殺式的努力,才使蜀漢在曆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為什麼此後的曆史不斷有人扛起“漢”的旗号,比如劉淵建立的漢,五代十國的南漢、北漢、後漢,陳友諒建立的漢...一個是對劉邦帝業的繼承,更是對諸葛亮精神的繼承。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乏精英,真正缺乏的是有精神的人,而諸葛亮就是典型代表。為什麼諸葛亮能夠成為曆史上的一面精神旗幟,原因就在這裡。

人們懷念丞相,就是對其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的繼承。從這個層面來看,諸葛亮也是所謂的英雄。

為什麼司馬遷會開創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先河,其實正是對人生意義的追尋:

成功和失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生活的尊重,對使命的矢志不渝。

諸葛亮本質上是以自身經曆在向外界傳達一種正确的人生觀念。

丞相千古!

像諸葛亮一樣,向死而生

(全文完)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