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正式打響。

戰役打響前,中美兩軍統帥部的作戰計劃,都沒有明确這次戰役将于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發起。對交戰雙方來說,戰役之是以在這一天、以這樣的方式打響,并不是計劃使然,而是一系列計劃外、意料外的因素造成的結果。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在軍事術語中,這就叫“遭遇戰”。

這場遭遇戰戰役對于交戰雙方來說有着不同的含義:

對于美軍來說,這完全是一次猝然降臨的意外打擊——美軍不僅事前沒有料到,事發時手足無措,就是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有真正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而對于志願軍來說,卻是有備而來,是有心理準備的作戰,隻不過戰前預期在實際作戰程序中不斷被偶然因素、意外情況所擾亂,有計劃的作戰成為“草鞋沒樣,邊打邊像”的一系列臨機應變行動的組合。

在戰役指導層面,志願軍對戰局和戰役程序的把握是恰當的,因而能因勢利導、因情措法,但在執行層面,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也出現了一些缺陷和不足。

1、麥克阿瑟下達總追擊令

第一次戰役打響前,戰場上呈現出雙方軍隊均以盡可能快的速度相向對進的場面。志願軍各部以預期遭遇的戰鬥姿态組織開進,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則以鴨綠江為目标線實施具有“掃蕩”性質的追擊。

志願軍一方上下都很清楚,前面必有一場難以預料的硬仗、惡仗在等着自己。而迎面而來的對手,無論是美軍、英軍,還是韓軍,上至進階将帥,下至基層官兵,都沒料想到他們前面還會碰到有力的抵抗,更沒有打一場大仗的精神準備。

10月24日,麥克阿瑟下達總追擊令。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由于攻陷平壤後,“聯合國軍”基本上就與北韓人民軍主力脫離了接觸,美軍在肅川、順川兩地的空降也因人民軍先行一步而未能達到斷其退路的目的,麥克阿瑟認為,單靠戰鬥力不強的韓軍向北方邊境進擊,難以完全消滅正在重新集結的人民軍主力。

于是,他在追擊令中抹去了一周前公布的所謂的“新的麥克阿瑟線”,取消在靠近中國邊境地區不使用美軍的限制。

所謂“新的麥克阿瑟線”,是麥克阿瑟于10月19日下達第4号作戰指令時劃定的新的軍事行動控制線,即宣川-古仁洞-坪員一豐山-城津之線。

按當時規定,該線以北,非南韓軍隊不得進入。在此之前,麥克阿瑟于10月2日下達向三八線以北進攻指令時,曾在北緯39°40'~39°50'之間,距鴨綠江90~170公裡處也劃過一條控制線,即定州-軍隅裡-甯遠-鹹興之線,被稱作“麥克阿瑟線”。

與該線相比,“新的麥克阿瑟線”西端向北推進了30公裡,中央向北推進了100公裡,東端向北推進了160公裡,大緻在鴨綠江以南60公裡處并與之平行。

令沃克率第8集團軍、阿爾蒙德率第10軍于西、東兩線“全速奮力向北推進”盡快封閉通往邊境的主要通道,隔斷北北韓與中國、蘇聯的陸上交通聯系,造成占領整個北韓的事實;然後再往回打,将人民軍剩餘力量徹底剿滅于圖們江以西、鴨綠江以南地區。

麥克阿瑟對美軍北進行動的解禁,顯然觸及了華盛頓内定的避免将戰争擴大到朝中、朝蘇邊境的政策底線。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盡管如此,他并沒有是以招來最高當局的任何指責和限制。

參聯會隻是發來一個含糊其辭的電報,向麥克阿瑟提出不痛不癢的質詢:

“盡管參聯會感到無疑你确有理由發出這些指令,但還是希望告訴我們一聲,因為你的行動是這裡大家關注的事情。“

麥克阿瑟以其“特有的氣勢”答複道:此前參聯會已經給他交過底。

說過去所作的規定可以根據事态進展加以修改,并且,參聯會實際上也從來沒有明确禁止過在邊境附近地區使用韓軍以外的軍隊,隻是暖昧地說了聲“作為一項政策不應這樣做”;何況,國防部長馬歇爾早有承諾,在美軍向三八線以北推進時,戰術上和戰略上都不應感到有什麼羁絆。

現在,他之是以改變先前提出的限制性措施,完全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因為南韓軍隊既無足夠的實力也無成熟的上司力,去奪取和守住北北韓那些至關重要的邊境地區。

面對如此強勢的麥克阿瑟,華盛頓的決策者,從總統到國防部長、參聯會主席,全都失聲不語,實際上采取默許态度。

2、美軍北進行軍的缺陷

此時,西線戰場,第8集團軍已成兩路展開:美軍第1軍在左,擔任主攻;韓軍第2軍團在右,擔任輔攻。兩軍分别從清川江下遊及價川至德川一線出發,快速北進。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美軍第1軍的北進路線,過清川江後分為兩支:

一支由英軍第27旅擔任,作為美軍第24師的前衛,沿西海岸公路經定州,直奔邊境城市新義州;第24師主力随後跟進。

另一支由第1軍指揮下的韓軍第1師擔任,從安州過江,經博川、泰川,向朔州、水豐方向推進。韓軍第7師作為第1軍預備隊,進到價川、甯邊、龍山洞一帶提供後續支援。

韓軍第2軍團位于美軍第1軍右翼,以楚山、碧潼為目标向北推進。

第6師在前面開路,第8師緊随其後,按計劃先占熙川,然後向江界、滿浦發起追擊。

美軍第1騎兵師和第187空降團位于平壤、肅川地區,作為戰役預備隊。

東線戰場,韓軍第1軍團指揮首都師由鹹興、興南北進,沿海岸直撲圖們江邊境,留下韓軍第3師駐守元山,接應美軍第10軍登陸,爾後朝長津方向發展。

美軍第1陸戰師和第7師從海上登陸後,分路向長津、江界、惠山進擊。

這樣,在志願軍當面,有“聯合國軍”的9個師另1個旅、1個團。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西線隻有1個美軍師(第24師)在一線,另有1個美軍師(第1騎兵師)和1個團(第187空降團)在二線作預備隊;東線有2個美軍師(第1陸戰師和第7師)在元山港外海面上等待上岸。

韓軍一線有6個師,西線4個(第1、第6、第7、第8師),東線2個(首都師和第3師),大都擔負打頭陣的任務。

特别是西線右路和中路的韓軍第1、第6、第8師,為争奪到達鴨綠江邊的頭功,不惜突出冒進,已分别推進到溫井、熙川一線。

“聯合國軍”擺出的這個陣勢有個特點:

通過半島“蜂腰部”後,越往北走,東西兩線的間隙就越大。“蜂腰部”最窄處寬度不足200公裡,而向北到鴨綠江邊,寬度陡然增加2倍多,達640公裡。

這樣,随着戰線北移,“聯合國軍”進攻陣勢便呈放射形伸展狀,正面越來越寬,狀如一幅展開的扇面。

各個軍、師均分為多個獨立的支隊,每個支隊由1個團或1個營組成,彼此相隔30~50公裡不等,分途前進,各自為戰,既無行動上的照應,也無通信上的溝通。與之相應,東西兩線接合部上的缺口也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布勢最為薄弱的一環。

3、志願軍4次調整戰役部署

志願軍首批入朝的4個軍正在向預定作戰地區開進途中。

由于山大路窄,向後方撤退的朝方軍民與向前開進的志願軍部隊同擠在一條狹窄的山道上,人馬車輛堵塞,行走十分困難。

為隐薇戰役企圖和避開美國飛機轟炸,志願軍行軍隻能在夜暗中進行,速度很難提起來。大山之間,道路崎岖曲折,實際行程要比圖上距離遠出許多。

加上運輸車輛極少,給養、彈藥多靠部隊攜行,單兵負重量大,極耗體力。是以,志願軍各部的開進大都不順利。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至10月25日淩晨,隻有最早過江的第40軍先頭2個師(第118、第120師)分别進至北鎮以東、雲山以北指定位置,另一個師(第119師)進至泰川以北,開始戰役展開;其他各軍仍在開進途中,先頭各師距指定位置還有20~50公裡。

其中,第39軍主力進到龜城西北,第38軍主力還在江界、滿浦一線。第42軍先頭部隊一部由于征集到若幹車輛,速度快一些,第124師已進至長津以南,第125師進至小白山以西地區。

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和毛澤東一系列訓示,志願軍總部多次調整作戰部署,到戰役發起時止,大的調整達4次之多。

第一次調整是10月21日作出的,由初期防禦部署轉為運動殲敵部署,确定以一部兵力擔任鉗制和阻援,主力集中在龜城、泰川、熙川、德川、甯遠地區,準備尋機各個殲滅前出的韓軍3個師。

具體部署是:

以第42軍1個師加1個炮兵團堅守長津,軍主力控制小白山地區,視情況向孟山以南地區挺進:第40軍全部進到德川、甯遠地區,第38軍全部進到熙川地區,第39軍全部進到泰川、龜城地區,爾後視敵前進情況尋機各個殲滅。

第二次調整是22日作出的,确定以第39、第40兩個軍分别抓住韓軍第6、第8兩個師。

具體分工:

第39軍主力進至龜城及泰川西北,尋殲韓軍第6師;第40軍主力進至溫井、雲山地區,尋殲韓軍第8師。

此外,以第38軍主力進至熙川地區,準備配合第39、第40軍作戰。第42軍除以1個師控制小白山要點外,軍主力進至長津、舊津裡一線打阻擊。

這次調整有個較大的動作,就是将原來擔任側後防衛的第39軍,向東移至龜城地區作殲敵部署。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這樣一來,新義州至定州的後方交通線便處于無兵保護狀态。為填補這一缺口,應彭德懷、鄧華的要求,中央軍委于23日急調駐天津的第66軍和已開至遼陽的第50軍就近入朝參戰。

第66軍(軍長蕭新槐、政委王紫峰)奉命緊急出動,3日内迅速車運至安東,編入志願軍序列,先以1個師進入北韓,負責保護新義州至定州段的交通,軍主力作為志願軍預備隊。

第50軍(軍長曾澤生、政委徐文烈)先頭師由輯安渡江入朝,準備阻擊向楚山進犯之敵。

這次兵力調動,從志願軍上司人提議、中央軍委準許,到部隊出動、開進、到位僅用3天,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創造了一個紀錄。

此後幾天,志願軍各部按調整後的部署向預定位置開進,但由于隻能在夜間靠兩條腿趕路,怎麼也趕不上以摩托化行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部隊。

23日,當韓軍第6、第8師主力分别進至熙川、甯遠以南時,志願軍各部仍未到達預定地,點完成戰役展開。22日制訂的尋殲韓軍兩個師的計劃,到第二天便失去了實作的條件。

針對這一情況,彭德懷于23日13時電示鄧華:

“我軍在熙川以南殲敵已失去先機,待敵深入熙川後殲擊之。”

當日14時,毛澤東也電示彭、鄧:

将熙川、溫井、龜城一線以南地區讓給敵人,誘敵深入,利于殲滅。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24日,彭德懷與鄧華、洪學智等第13兵團上司人會合後,一起開會研究作戰部署調整問題,定下首先在熙川地區聚殲韓軍第6師的決心。

當日20時,彭德懷、鄧華下達作戰部署電,這是他們入朝後首次聯名下達的電令。

該電決定:

第40軍移至溫井、北鎮地區集結待機,準備向熙川出擊;第38軍主力迅速前進,準備由熙川東南出擊,包圍殲滅敵人另以一部伸至熙川通往德川公路上的杏川洞,準備截擊逃敵和打敵增援;第39軍準備向球場、妙香山方向出擊,切斷敵退路,并準備對付可能增援的韓軍第7師;第42軍主力進至小白山地區,準備配合志願軍主力圍殲進入熙川之敵。

這是對作戰部署所作的第三次調整。

就在志願軍各部依令變更部署之際,戰場情況又發生新的變化。西線“聯合國軍”于清川江以北完成戰役展開後,向鴨綠江邊全速前進。

到25日,韓軍第6師進占熙川,并繼續向溫井、楚山推進,該師第6團冒進到距鴨綠江隻有十幾公裡的古場,對輯安、長甸河口兩大渡江通道構成直接威脅。

韓軍第8師進至德川以東,并繼續向熙川、江界方向前進,威脅志願軍後方交通線。

韓軍第1師進至龍山洞地區,繼續向雲山、泰川方向推進。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韓軍第7師主力位于江東、順川間。英軍第27旅渡過清川江後沿西海岸公路直奔新義州,美軍第24師在其後跟進。而當日淩晨,志願軍除第40軍第118師進至北鎮以東,第120師進至雲山以北指定位置外,其餘各部仍在開進途中,先頭師距離預定作戰地區仍有數十公裡。

這樣一來,在熙川地區聚殲韓軍第6師的部署又變得難以實行。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毛澤東關于準備與韓軍第1、第6、第7、第8師和英軍27旅五部敵軍作戰,并至少殲滅其中3個師的訓示,在彭德懷主持下,志願軍總部最後定下殲敵部署,決定:

以第42軍主力位于東線黃草嶺、赴戰嶺地區阻擊向江界方向推進的敵軍,鉗制東線之敵,保護西線主力側後安全;集中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第125師于西線,在雲山、溫井、熙川地區,各個殲滅韓軍第1、第6、第8師。

具體部署是:

以第40軍于溫井以北、北鎮以東地域,待機出擊,力求将韓軍第6師誘至溫井及其以西地區加以殲滅;以第38軍并配屬第125師,迅速集結于熙川以北明文洞、倉洞地域,以第39軍主力迅速集結于雲山西北龍興洞地區,作為東、西兩路側擊部隊,向球場地區進行合擊,準備在第40軍圍殲韓軍第6師同時,分别将韓軍第8、第1師殲滅在熙川及其以北地區和雲山附近。

這是志願軍總部于第一次戰役打響前對作戰部署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調整。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彭德懷、鄧華等根據戰場情況變化及時調整變更部署,修正作戰計劃,表現出很高的靈活性。

在複雜多變的戰場上,隻有随機應變,才能掌握主動。

4、清川江以北戰場選擇的高明

志願軍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首次交戰,發生在清川江以北的溫井附近地區。自溫井向東、向南的清川江谷地,成為第一次戰役的主要戰場。

清川江是北韓半島“蜂腰部”的一條主要河流。它發源于狼林山脈甲蚬嶺南坡,由東北流向西南,在安州以西注入黃海,全長198公裡。

從發源地至熙川,為這條江的上遊。這一段,江水穿流于妙香山脈和狄逾嶺山脈之間,河床較窄,水亦不深,到處可以徒涉,但岸高坡陡,機械化、摩托化部隊靠近和通行困難。

從熙川到價川一段為中遊,江寬200~500米,水深1.5~3.5米,可成為攻方的障礙和守者的屏障。

從價川到黃海入海口為下遊,江寬400~800米,水深2~4.5米,越靠近入海口,江水越寬越深,并有大甯江、九龍江等支流彙入。

整個清川江地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上、中遊為林木茂盛的山區,下遊是夾雜着低矮丘陵的平原。沿江有熙川、球場、價川(軍隅裡)、安州、新安州等城鎮。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從安州、新安州過清川江,沿海岸公路經定州向西,直通中朝邊境城市新義州;向北,經龜城、朔州,可到鴨綠江畔的長甸河口。

平壤在清川江以南約80公裡處。從平壤沿滿浦線北上,過價川、軍隅裡進入清川江河谷,再向東北,經熙川可到北北韓戰時首都江界;由江界過滿浦,便是中國邊境城市輯安。

作為清川江發源地的狼林山脈大緻呈南北走向,山區峰巒疊嶂,通行困難,是北北韓的地形分界線和河流分水嶺。它與清川江以南的妙香山脈一起,以一種天然力量将北韓戰場分隔成東、西兩大部分。

平壤、元山線以北就不再有連接配接東西的橫向公路,隻有北上到江界後,才有一條山區道路經長津湖向南與鹹興相通。

第一次戰役幾場主要戰鬥,均發生在清川江以北的熙川、雲山、溫井、泰川、博川等城鎮和道路交叉口及其附近。

從這幾個點再向北,越過狄逾嶺山脈和江南山脈,到鴨綠江邊,沿途有北鎮、古場等要地。“聯合國軍”北進的最後幾個目标均在鴨綠江邊上,由西向北依次為新義州、朔州、水豐、碧潼、楚山、滿浦和惠山。

當時,越過清川江向北進攻的“聯合國軍”兵力共5萬餘人,志願軍在該地可集中12萬~15萬人作戰,與敵方相比,擁有2~3倍的兵力優勢。

志願軍将首戰戰場標明在清川江以北地區,既是敵情發展所緻,很大程度上也是考慮到了此處的地形之利和志願軍入朝後開進與展開的實際情況。

在失去在半島“蜂腰部”組織防禦的時機和條件後,志願軍将主力展開于清川江以北,既可集中力量,趁“聯合國軍”兵力分散之際突然發起攻擊,又可在得手後沿清川江河谷順勢發展,對經海岸公路向定州、新義州實施主要攻擊的美軍主力形成側後包圍之勢。

一旦攻擊不成,還可背靠狄逾嶺、江南兩條山脈地帶專人防禦。攻守進退,都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

日本戰史研究者分析這一戰例時,對當時志願軍的戰場選擇給予很高的評價。

揭秘第一次戰役:為鑽美軍"空子",志願軍如何4次調整戰役部署?

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和第120師,分别在溫井、雲山地區與韓軍第1、第6師發生交戰。

這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師級規模的戰鬥,作為第一次戰役的起點和抗美援朝戰争“第一仗”而載入史冊。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