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建章:創新和傳承是人類特權 科技時代個人更需要創新

作者:胖鲸頭條

4月19日,上海圖書館東館,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攜新書《創新主義》和教師身份再度回歸,現場開講創新主義年度公開大課,線下分享和線上直播同步舉行。梁建章在現場分享,生命的意義就是創新和傳承,他把追求創新和傳承的相關價值觀定義為“創新主義”,這也是創新主義首次作為一個哲學概念被提出來。

複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經濟學人•商論》總編輯吳晨現場“創新思辨”,以及來自複旦大學的師生們,共同探讨創新與生命傳承、社會進步、企業發展、個人發展等關系,圍繞創新與發展命題現場思辨,并解答線上觀衆提問,啟發場内外的年輕人,對于創新、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觀展開思考。

梁建章:創新和傳承是人類特權 科技時代個人更需要創新

創新成4月熱議話題詞 梁建章新書首提創新主義

繼4月初,退休後的馬雲,五年來首次長篇幅分享對公司改革創新及未來前景的思考,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正以“創新”為出發點,發聲探讨企業成長、變革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有所不同的是,梁建章此次是站在基于世界和中國快速變化的大背景下,對于創新命題提出獨特的新思考。

從世界的大背景看,梁建章認為,“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科技創新以及由此帶來的倫理争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哲學層面價值觀和意義的思考,例如當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類工作後,人類未來應從事何種工作,追求何種意義?”

其次,從國内大背景來看,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能否持續,以及生育率下滑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這需要整個社會對創新和傳承進行深入思考并達成共識。“很多經濟學家忽略了人口崩塌的最大危害是削弱未來中國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是未來中國經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梁建章指出。

梁建章:創新和傳承是人類特權 科技時代個人更需要創新

在新書分享環節,梁建章揭示了一種尚未被全面讨論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創新主義也首次作為哲學概念被提出,他詳細闡述了創新和傳承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以創新作為指引的個體、企業、國家才有可持續發展力。該書内容橫跨了經濟、社會、人口等多個學科,分析國家的創新、社會的創新、企業的創新等,具備深刻的普世意義。

而此次《創新主義》的推出,也引發了國内衆多企業家、經濟學家、創新創業者等代表夢幻關聯,熱議“創新主義”。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認為,“創新主義”這一概念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于人們思考如何以創新和傳承為目标,來指導國家政策、企業經營和個人生活,進而實作人類社會的長期繁榮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姚洋認為,把創新上升到“主義”的高度,契合了時代轉換,這本書是創新主義的宣言,為中國創新時代吹響了強勁的号角。

未來什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在書中,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回答了創新主義究竟是什麼,能幫助人類社會解決什麼問題,比如國家、企業和個人如何培育創新能力,讓人類文明的火種永續。”梁建章表示。

“廣泛的公衆讨論,可以引發人們對創新和傳承的深度思考”,梁建章認為,創新和傳承既是一個國家的大事,也是會影響到每個年輕人的事情;不僅關乎國家命運,更可以啟發年輕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比如目前,不少年輕人普遍遇到人生意義感缺失的問題,“當人口下降的時候,創新的機會似乎也比較渺茫,會使年輕人覺得無力感,如果整個社會再缺乏創新活力的話,那年輕人就更會覺得沒有意義感。”這也是為什麼,梁建章要在新書釋出之際,同步開講年度“創新主義”大課,邀請高校教授與學子,共同探讨關于創新和生命意義的課題。

未來什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在創新思辨環節,來自複旦的法學院副教授熊浩認為,短時間内,人工智能是取代不了以下幾點:第一是超級複雜性,第二是人際技能,第三是精神教養,比如人類對于人生意義的孜孜以求,人類創新與傳承的探索,就永遠是AI和技術取代不了的。而《經濟學人•商論》總編輯吳晨則認為,懂得終身學習的人,在AI時代不會被取代,正如梁建章在新書《創新主義》中所說,人類“知識巨人”的長高速度非常快,每二三十年就要翻一倍,導緻創新會越來越難,未來的創新更取決于跨界合作,和研發資源的投入。

梁建章認為,創新是人類最進階的成就感、最進階的快樂,人類是不會把這種最進階的快樂讓給人工智去做的,是以未來人類還是會主導創新,做創新的、好玩兒、有趣的工作,把可取代的工作更多交給AI。

梁建章,可能是最關心“人類未來”的企業家

梁建章認為,書中有很多深刻的命題等待和大家一起探讨,比如,大國就可以“躺赢”嗎?中美科技競賽未來何去何從?把國家創新力模型延伸至企業層面,又将産生怎樣的火花?個人如果把創新作為人生目标,又要擷取怎樣的學習、工作能力?

書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奇思妙想”,從創新的角度看,解法大有不同。比如假如穿越到100年前,用人工智能來發明電燈,其實隻需要四個步驟;從基因學的角度看,一個普通的宋代先人可以留下了幾十萬後代;比如梁建章認為,知識的結構沒有什麼文科理科之分,隻有宏觀、微觀之分;元宇宙遠不如真宇宙有趣等等。

從2012年《中國人太多了嗎?》到2014年再版《中國人可以多生!》,從人口經濟學著作《人口創新力》到人口科幻小說《永生之後》,從2023年《人口戰略》推出,到2024年思考《創新主義》,十餘年間,作為一名企業家和最早呼籲并推動人口政策改革的經濟學家之一,梁建章一直筆耕不辍,不斷深入研究人口、創新趨勢,并為推動政策改革而奔走鼓呼。

從在公衆視野中以各種形式發聲,到以實際行動投入真金白銀支援,梁建章在其學術研究領域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對于外界評論,梁建章一向淡然處之,卻始終對關系人類未來和命運的課題,保持着客觀與冷靜的思考,總想給當下和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财富,“生命的意義就是創新和傳承,人類文明的意義,就是通過創新和傳承來實作長期繁榮……如果我們要留給後代一種價值觀,創新和傳承是唯一長久和自洽的。”梁建章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