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謝鵬:老農書記

作者:新湘評論
謝鵬:老農書記
謝鵬:老農書記

老農書記

謝 鵬

湘南新田與嘉禾的交界處,綿延一塊二十餘裡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風景秀麗,流水清冽,土地肥沃,當地人号稱“古洞石羊”。

謝鵬:老農書記

石羊鎮有一個村叫龍眼頭,龍眼頭有一口井叫鵝井。這口井不簡單,《辭海》記載謂“南國第一泉”,有詩贊:“旱焦塵土流無減,雨倒昆侖量不添。”上個世紀30年代,正值抗日戰争烽火歲月,叔外公在山清水秀的龍眼頭村出生,喝着鵝井水長大。

叔外公是滿崽,自然更逗人喜愛。長到兩三歲時,已經顯示不同于一般兒童的聰穎。龍眼頭村旁有一個景仙寺,這個寺廟頗有來曆。據新田縣志記載,該寺建于明永樂五年,寺門首飾牛頭,由于“仙”與“先”同音,似與追随明朝建文帝流亡的大臣牛景先有關。到叔外公兒童時代,寺廟演變成一個純粹行善、傳孝、興學的福地。一個和尚見叔外公有靈性,三番五次到叔外公家勸說,要叔外公進寺廟當和尚,傳道布施。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雖然生育三個兒子,但畢竟舍不得滿崽當和尚,隻同意跟着和尚識字讀書,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叔外公獲得這樣的學習機會,也為後來的人生發展奠好了基石。

叔外公成年後進入縣政府辦公室工作,由于寫得一手好文章,被縣長選為文字秘書。叔外公一生寫了不少資料,可惜當時電腦還沒普及,叔外公撰寫的文字材料沒有留下電子版,他也沒有存留紙質版。一年正月,我去同學家玩,同學爸爸是一名國文老師,我們在交談的時候無意說到叔外公的名字,同學爸爸一聽肅然起敬,對叔外公文采贊不絕口。小舅,叔外公二兒子,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把畢業求職信送叔外公審閱,叔外公修改後求職信境界、格局立馬高遠了。其實,叔外公甚至沒有一張國小畢業文憑。天賦耶?勤奮耶?随着叔外公逝世已無從考證,但他當年“縣裡一支筆”的美譽卻是遠近皆知。

謝鵬:老農書記

圖源:東方IC

叔外公因工作出色,在縣長秘書崗位上直接提拔到鄉鎮任黨委書記。在這個中國黨政機構最基層的主要上司崗位上,他充分展示了一位農民兒子的泥土情懷和服務群衆的政治本色。春耕時節進村檢查農業生産,看見有名農民因疾病喪失勞動能力,叔外公二話不說,直接卷起褲腿下田幫忙插秧。那架勢,活脫脫一個一輩子種田的老農。有次進村遇到一名老人去世了,老人家裡窮得竟然買不起一副棺材,一家人愁眉苦臉,無計可施。叔外公主動掏工資捐款,幫助這家人妥善安葬了老人。叔外公熟悉轄區的每一個村子,常駐村體驗群衆的酸甜苦辣、愛恨情怨,跟農民拉起家常來滔滔不絕,掏出心窩子如同群衆的親人。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農民朋友沒有什麼可以招待天天見面的父母官。叔外公常用一杯蕃薯釀造的廉價火酒,就完全消融了橫在黨群關系中間的那堵心牆,因而在方圓二十裡赢得了“老農書記”的口碑。

在上世紀80年代一次縣人代會上,人大代表們自發聯名提議,推舉叔外公為副縣長候選人,且滿票通過。叔外公就這樣被老百姓推到了副縣長工作崗位上,幹了一屆副縣長,又幹了一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叔外公以清廉親民務實的名聲到齡退休。那時,我已經在縣一中讀書,經常看到白發蒼蒼的叔外公攙扶叔外婆,慢悠悠在舂陵河那排婀娜多姿的柳樹下散步,時不時有人上去打招呼:“老書記好!”微風拂來,柳條吹到臉上,一幅多麼溫馨的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中的悠閑畫面!

選自《新湘評論》2024年第8期

一審:陳家琦

二審:吳 金

三審:張勤繁

掌上閱讀黨刊

《新湘評論》

2024年第8期

點選封面

進入電子刊

謝鵬:老農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