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作者:奇聞趣史

1936年,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寫下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道出了當時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那就是漢字的繁難阻礙了國民教育的普及,進而影響到國家的進步和發展。19年後,随着新中國的成立和文字改革的推進,人們才真正了解了魯迅先生這句話的高瞻遠矚。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要了解魯迅的這句話,我們需要追溯到晚清時期。那時,中國在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相比西方有明顯差距。一些有識之士痛感時局的危機,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開眼看世界"等口号,希望喚醒國人,追趕西方。然而,當時中國的文盲率極高,絕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基本教育,這成為了阻礙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學者們開始反思傳統文化,呼籲改革漢字。當時,識字率低不僅影響了國民教育的普及,也阻礙了新思想的傳播。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深刻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他雖然善用文字來喚醒國人,但他清楚地看到,如果漢字不改革,即使他的作品再深刻,也難以被廣大群眾所了解和接受。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面對漢字的問題,一些學者提出了拉丁化的主張,魯迅對此表示支援。他認為,拉丁字母簡單易學,有利于提高國民識字率。但事實證明,全盤拉丁化并不适合漢語的特點。越南就曾經嘗試過将文字拉丁化,結果導緻民族文化傳承出現危機。這給中國的文字改革敲響了警鐘。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此後,中國文字改革的方向轉為采用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并對繁體字進行簡化。這既保留了漢字的特點,又降低了學習難度。然而,這種改革在當時也遭到了一些傳統文人的反對。魯迅則堅定地支援文字改革,他斷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表達了他對漢字改革的期望和憂慮。

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1955年,新中國召開文字改革會議,正式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和台灣字方案。這标志着漢字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使得漢字的學習更加簡單易行;台灣字方案則大大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提高了書寫效率。這兩項改革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奠定了基礎。

今天回顧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他的遠見卓識。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在現代社會,如果漢字不能與時俱進,就可能成為阻礙國家發展的絆腳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