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作者:壽光市融媒體中心

考古工作絕非僅僅是“挖寶”,“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重大考古發現往往凝結着中國考古人的心血與汗水。

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曆經将近4年的發掘,超過1000個日日夜夜,考古人員辛勞付出的背後,有諸多“黑科技”支撐着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工作有哪些新技術工具?剛出土的文物如何儲存?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考古工作,揭秘考古“黑科技”。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武王墩一号墓為陵園主墓,位于陵園中心,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如何在這麼大的範圍,隔着厚厚的封土找到椁室并明确布局?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測量技術起到大作用。

它有點像我們醫院中常用的“CT”,是以又被稱為“地學CT”。岩石、土壤等地下媒體導電性是不同的,針對這樣一個特性,考古人員一次性布置幾十至幾百根電極,這相當于無形的鑽探,每一個測深點均可了解為一個鑽孔,收集不同地層的電阻率,進而判斷土下的情況。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此次發掘,考古人員在椁室蓋闆上發現了大量墨書文字,已發現和采集近千字。曆經數千年,木頭上大部分墨迹早已無法肉眼識别。但是,紅外線成像技術為考古專家們開了“透視眼”。

專家介紹,此技術就是利用紅外光的穿透性原理——木頭與墨迹對紅外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紅外光能夠敏銳捕捉到其表面的模糊墨迹資訊。用專用的相機或掃描器将擴大色彩對比度的圖像記錄下來,就得到了紅外照片。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椁頂部覆寫竹席,曆經數千年,薄薄一層豈不“吹彈可破”?别擔心,考古人員給它“穿上”上了一副臨時“盔甲”。

薄荷醇,就是我們風油精、牙膏裡常見的“薄荷腦”。它是由薄荷的莖葉經過水蒸氣蒸餾所得的自然精油,冷卻後形成固形物,正好可用于文物固定。同時薄荷醇易揮發,這是文物保護迫切需要的,它不會對文物顔色和外形産生破壞作用,易于去除。這項由上海大學教授羅宏傑率領團隊研發的技術還應用在出土兵馬俑的保護上。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目前,武王墩墓已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編号文物超過千件,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珍貴文物。低氧考古實驗室為大量有機質文物提供了安全穩定的臨時儲存場所。

這是一種新的科技手段。顧名思義,就是把實驗室裡的氧氣抽出來,通過隔絕氧氣來儲存文物,使出土的文物不會被繼續氧化而緻腐蝕。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在考古挖掘現場,每當一件文物出土後,考古人員在經過相應的保護處理後,都會在其封皮外拴上帶有二維碼的标簽,并進行掃碼錄入。

這就是考古綜合管理平台。由于文物數量衆多、種類繁雜,靠人工統計歸檔,費時費力還容易錯漏。利用數字化平台,能詳細記錄考古地點、時間、發現文物位置、文物分類等資訊,如同快遞站分發快遞一樣,随時跟蹤文物去向。

武王墩墓的這些考古“黑科技”快來了解一下

據介紹,整個發掘過程,除文字和影像記錄外,還采用數字化掃描、測繪等手段對發掘區進行現場空間資訊實時采集,及時出圖,重要節點、關鍵場景不遺漏,對墓葬封土、填土及木椁各層均建立了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