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評|舞劇《姽婳·西遊》:經典架構裡舞出新巧思

作者:藝綻

昏黑的舞台空間裡白霧湧起,唐僧師徒一行闖入其間,危機陡生——《西遊記》一向是藝術創作的富礦,近日在吉祥大戲院連演兩場的舞劇《姽婳·西遊》同樣由此生發而來,但與許多側重描繪冒險場面的作品不同,它的探問更加隐秘深邃。

藝評|舞劇《姽婳·西遊》:經典架構裡舞出新巧思

“姽婳”原意形容女子體态娴靜美好,《姽婳·西遊》卻由全男班班底演繹,性别的倒換引出了真假之辨這條貫穿全劇的線索。《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孫悟空嫉惡如仇,唐僧心慈迂腐,豬八戒意志不堅,唯有沙僧這個着墨最少的角色有些面目模糊。《姽婳·西遊》以“三打白骨精”為架構,從沙僧的視角切入這場幾乎離間了師徒四人的糾葛:妖魔徘徊不去,滅而複生,究竟因誰而起?

藝評|舞劇《姽婳·西遊》:經典架構裡舞出新巧思

演出中的很多時候,沙僧獨自立于舞台一角,他看似清醒地窺見了妖魔的欺騙、唐僧的迷失、豬八戒的搖擺、孫悟空的執拗,卻始終如和事佬一般逃避着,不敢道出真相,那麼真正被迷惑、引誘的到底是誰?無窮的猜忌推诿最終讓所有人身心俱疲,分崩離析。《姽婳·西遊》沒有清晰的故事走向,5名舞者以時而遠遠離散、時而極緻糾纏的肢體動作營造了非常自由的想象空間。親眼所見是否便是真相?“姽婳”諧音“鬼話”,于颠倒缭亂中潛藏着無數可能,而走向不一的種種解讀,正是觀劇的一大樂趣所在。

藝評|舞劇《姽婳·西遊》:經典架構裡舞出新巧思

在視覺表達上,《姽婳·西遊》是一次暢快的中式美學展現。黑灰色的空間與人物、僅以簡潔線條勾勒的血月、變幻無常又寓意豐富的巨大白紗……它們交織組合,時常能帶來頗具張力卻不失節制留白的觀感刺激。在表現離奇生動的《西遊記》時,各種藝術門類往往偏好色彩斑斓的基調與形象,《姽婳·西遊》以黑、白、灰為主的“暗黑”風格是一種新奇的嘗試。另外,濃厚的戲曲元素也為《姽婳·西遊》增色許多,無論孫悟空,即劇中“空”一角的飾演者張超身上顯著的猴戲功底,還是妖魔“骨”飾演者楊海龍酷似跑圓場的腳下功夫,都傳遞着對傳統文化的緻敬以及靈活化用其精髓韻味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