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球日|“全球戰塑”,塑膠污染新難題如何應對?

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李德尚玉 實習生周洲 廣州報道

450年,這是一個塑膠瓶在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大約需要的漫長時間。塑膠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從小小的塑膠瓶、包裝袋、外賣盒到大型的電子産品、汽車配件、建築材料等,塑膠的廣泛應用給地球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全球戰塑”,是2024年4月22日第55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塑膠污染防治已成為目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之一。

日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釋出了“塑膠條約”第四屆政府間談判會議的最新資訊,基于對全球塑膠污染日益嚴重的共識,塑膠污染問題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INC4)将于今年4月下旬舉行。

中國是塑膠生産和消費大國。自2008年開始實施限塑令以來,大陸陸續出台了一系列與塑膠污染治理相關的全國性、地方性規範性檔案,掀起了全社會減塑的熱潮。2024年,“塑膠污染治理”更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與固體廢物治理并列。

在“全球戰塑”大背景下,中國如何應對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網際網路業态的興起所帶來的新的塑膠污染治理難題?

快遞外賣成為塑膠垃圾大戶

随着網際網路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快遞和外賣兩大消費業态興起,快遞外賣行業成為新的塑膠垃圾生産大戶,由此也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環保機構擺脫塑縛釋出的《外賣塑膠污染綜合治理方案》顯示,大陸年外賣塑膠包裝廢棄物的總量在46萬噸~168萬噸區間,保守估計目前中國外賣塑膠包裝年碳排放量約為一百萬到兩三百萬噸。

中國石化和同濟大學生态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院相關報告預測,到2025年,快遞業一次性塑膠袋累計碳排放量将達到60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30年碳排放量達到76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外賣和快遞領域的減塑對解決大陸治理塑膠污染問題,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早日實作“雙碳”目标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尋求外賣、快遞塑膠污染治理的對策。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态環境部印發《“十四五”塑膠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指出要積極推動塑膠生産和使用源頭減量。

以外賣行業為例,擺脫塑縛政策專員李茜向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目前不少外賣平台立足源頭減量,嘗試通過提倡減少過度包裝、落實“無需餐具”等方式推動源頭減量。

除了源頭減量外,循環使用也是塑膠廢棄物減量的重要措施。

循環使用是将外賣的餐具、餐盒、外包裝進行多次重複使用,如同堂食所使用的器具,經清洗、消毒後,可再次投入使用。

據了解,目前循環餐盒的試點和應用主要集中于北美、歐洲等地,但目前也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體系和規模應用。

外賣塑膠垃圾往往帶有油污、食物殘渣,清洗成本過高而難以重複利用。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中國塑膠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國内消費的塑膠制品有效回收再利用比例僅為10%左右,近50%被填埋或散落在自然環境中,或因焚燒産生了溫室氣體排放。

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香港大學ESG研究所所長何國俊向記者表示,由于可循環利用的餐盒成本遠高于傳統一次性餐盒,大多數消費者已習慣于使用一次性餐盒,有關餐盒循環利用的政策法規、标準制定還不夠完善,循環餐盒推廣面臨挑戰。

快遞業的減塑行動也在艱難中前行。

“2015年起,京東物流就對膠帶進行‘瘦身’,将寬度由53mm降至45mm,并規範了封箱膠帶的使用禁止層層纏繞,進一步對耗材減量,每年可減少使用膠帶5億米以上。”何國俊表示,許多企業開始實施減少包裝層級的措施,例如去除内包裝、簡化外包裝設計,或使用一體化的包裝設計,既保護了商品,也減少了包裝材料的使用。

除了源頭減量外,快遞可循環包裝使用也被作為一次性包裝的替代産品和模式在實踐中逐漸推廣。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出台《關于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可循環快遞包裝的應用規模目标,即2025年達到1000萬個。

李茜表示,可循環快遞包裝相比一次性快遞包裝,具有顯著的環境和經濟效益。不僅有望顯著減少環境負擔,同時作為創新商業模式,也将催生新的價值創造機會和就業崗位。

擺脫塑縛釋出的《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研究》顯示,當循環快遞包裝的循環次數大于28次時,使用循環包裝快遞箱會産生經濟效益。而當循環快遞包裝的循環次數為6次時,使用循環包裝快遞箱就可産生碳減排效益。

然而中國的快遞循環包裝目前僅在B端企業進行試點,尚未在C端鋪開,且應用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挑戰。

在上海,一種名為r-box循環箱正在部分地區試點推廣。r-box循環箱是複海(上海)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複海公司”)自主研發的循環快遞包裝箱,該公司董事長嚴海影向記者表示,目前循環箱在C端使用者的應用還局限于一些小閉環的場景,應用數量不大。要做到大規模應用不僅需要産品安全環保、有資訊化技術保障、可多次使用等基礎條件,還要考慮C端使用者的開箱體驗,隐私保護等條件。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關于使用者端的回收,信用和激勵機制等系列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并非某一主管部門或某個單一企業能完成的事情,需要相關主管機關橫向協同制定政策法規,全鍊路相關企業縱向拉通應用流程,全社會共同努力,業務場景才能閉環。

李茜也表示,可循環快遞箱的使用涉及郵政、商務、生态等多個部門,其大規模應用涉及源頭生産企業、快遞物流企業、電商平台乃至零售商品品牌,末端回收還需要消費者和維護營運商的參與。

6億噸竹子可減少約40億噸碳排

除了推動源頭減量之外,尋找塑膠替代品也是近年來減塑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

2021年,國家發改委釋出《“十四五”塑膠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應充分考慮竹木制品、紙制品、可降解塑膠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影響。

事實上,自2008年大陸限塑令頒布以來,紙質吸管、餐具便被在奶茶、咖啡業和不少大型餐飲公司推廣。麥當勞官網顯示,2020年,麥當勞中國使用的紙制食品包裝已100%采用來自經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的原紙。

嚴海影表示,複海公司作為一家探索循環包裝整體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目前也是更多地提倡“去塑”,即在産品包裝上盡量不使用塑膠,而采用耐用布料、紙制品等材料替代。

何國俊表示,紙質包裝由于其可再生性和易回收性,一直是綠色包裝的首選。企業通過優化設計減少了包裝材料的用量,例如采用單層而非多層紙闆,或者設計更緊湊的包裝形狀以減少空間浪費,這些措施不僅減少了原材料的消耗,還降低了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除了推廣“以紙代塑”外,近年來竹子也成了業界期盼的新型塑膠替代物。

2022年,在國際竹藤組織成立二十五周年志慶暨第二屆世界竹藤大會開幕式上,大陸與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出“以竹代塑”的倡議。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何國俊表示,竹制品的重要環保特性之一是其生物降解性。竹材料可以在自然條件下較快分解,與塑膠制品相比,其在自然環境中的降解時間大大縮短。如果每年使用6億噸竹子代替塑膠制品,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0億噸。

“竹産業上遊包括竹子及其提取物,中遊包括竹建材、竹食品、竹餐具等各類竹制品,下遊應用領域廣泛,包括但不限于造紙、旅遊、家居等領域。”何國俊表示,“以竹代塑”可帶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形成竹産業鍊,提高産品附加值,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與發展,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期間舉行的“推動以竹代塑 促進綠色消費”論壇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視訊緻辭時表示,商務部将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培育綠色消費市場,引導商貿流通主體與竹制品龍頭企業産銷協同、供需對接。

但“以竹代塑”作為新型替代方案,在推廣過程中也面臨不少難題。

不少業内人士認為,目前“以竹代塑”技術尚未成熟,竹制品還需突破耐用、變形等方面的技術難題,且推廣成本較高,大規模推廣使用尚需一段時間。

李茜表示,“以竹代塑”尚處于試點階段,市場還需要時間和資料來驗證其減塑成效。此外,目前竹制品的加工中需使用化學添加劑,其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待考究。

97%可降解塑膠實際未被降解

相對于“以竹代塑”,可降解塑膠制品則更早進入消費者認知。目前可降解塑膠袋已在國内大部分商超推廣普及。

近年來,除了商超管道外,外賣快遞行業也在探索推廣可降解塑膠。根據《美團青山計劃五周年進展報告》,至 2022年8月美團已經形成了“紙質、降解塑膠、易回收易再生”三類綠色包裝推薦名錄。餓了麼調研報告則指出,在替代手段上,可降解塑膠袋的普及程度明顯提高,44%的商戶正在采購或使用可降解塑膠包裝物、37%的商戶計劃采購/使用。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釋出《“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廣可降解塑膠。

不少業内人士認為,“積極穩妥推廣”可降解塑膠制品的政策,可能與目前可降解的環境效益存在争議有關。可降解塑膠是實作部分降解還是完全降解,它們對降解環境和條件的具體要求如何?

據業内人士透露,可降解塑膠分為生物降解塑膠和氧化降解塑膠,其中氧化降解塑膠實際上是在傳統塑膠基礎上添加降解劑,其對環境危害還有待評估。

此外,嚴海影表示,可降解塑膠不能完全達到自然降解,不同技術路線的降解材料實作降解需要一定的前置或補充條件,其中有些需要堆肥,有些會面臨功能删減、成本較高等問題。

2022年,中國石化與清華大學聯合釋出的《可降解塑膠的環境影響評價與政策支撐研究項目報告》顯示,可降解塑膠當中有接近97%進入填埋或者焚燒,真正能夠進入到工業堆肥、厭氧發酵處理的比例合計不到0.01%。

事實上,國外已有不少地區在更新優化可降解制品的監管。2018年《歐洲塑膠戰略》強調,需要為具有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特性的塑膠建立一整套監管架構。2019年6月,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釋出了《關于減少某些塑膠制品對環境影響的指令》,開始禁止氧化降解塑膠的使用,因為其不會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生物質和水,而是碎裂成微塑膠。

是以,未來可降解塑膠制品的技術路線發展和降解條件的配套完善将走向何方也備受業内人士關注。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