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作者:尋史奇談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1987年,印度嚣張派兵至大陸邊境,揚言全面開戰,戰前最後一分鐘服軟。

中印兩國都是亞洲地區的大國,但在印度的眼中,從來都是以亞洲“最強大國”自居。是以面對大陸的崛起,印度一直試圖用“挑釁”的方式來維護顔面。

可對印自衛戰爆發後,印度一舉成為世界笑柄,這才令其認識到自身不足。不過印度依舊想着“報仇雪恨”,是以在多年以後,他再度派兵前來挑釁大陸。

那麼印度又是如何來“報仇雪恨”的呢?兩國之間又爆發過哪些沖突故事?大陸又是如何進行應對的?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中國和印度的沖突由來已久,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印度便一直虎視眈眈,對我們十分敵視。

其實在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期,印度與大陸在經濟和政治上又有過良好的合作。可是在“西藏問題”爆發後,雙方的關系便逐漸變為敵對。

1959年,印度暗中謀劃西藏動亂的方案破滅後,便逐漸暴露真面目,以根本不存在的荒謬“邊界線”為由,要求大陸交出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面對印度異想天開的要求,大陸政府自然是以強硬态度進行了回絕。但是邊境問題懸而未決,也是影響兩國發展的大事。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于是,大陸政府便主動提出和平談判,以示好的态度邀請印度協商解決邊界問題。然而在經過幾次談判後,事情的進展并沒有走向積極。

印度方面将中國的真誠态度看作軟弱可欺,尤其是在其他大國的挑唆下,印度開始變本加厲,不斷在兩國邊境制造沖突事件。

1961年11月,印度上司人尼赫魯無腦發言,開始對大陸實行“進攻政策”。他認為中國懼怕印度,隻要占據領域,就可以解決邊境争霸,逼迫大陸妥協。

于是,中印雙方在圍繞邊境的問題上僵持不下,印度的行為越發激烈,甚至還發生過主動開火襲擊大陸士兵的軍事行為。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1962年10月,尼赫魯等官員變本加厲,揚言要将大陸軍隊趕出“印度領土”,并襲擊大陸士兵,造成多人死傷。

事情爆發之後,大陸軍方立刻組織人馬展開反擊,輕而易舉就将印度擊退回邊界線外。

但中央上司不想擴大事件的影響,便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選擇保衛領土,并再度提出與印度和平談判。

可是印方卻依舊不依不饒,尼赫魯更是直接下令,要對大陸軍隊展開進攻,并開始大肆調兵遣将,侵占大陸領土。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對于印度這種無腦行為,令許多高層上司憤怒不已,并對他們的行為感到疑惑。尼赫魯這種占領土地就能逼中國妥協的想法,也令許多人感到不解。

就連英明神武的毛主席,都曾在印度的問題上感到困惑。偉人也曾有些想不通,印度政府的神經為何如此“特殊”。

面對印度的軍事攻擊行為,大陸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就連美國等聯合國軍,都曾在北韓戰争輸給過我們的志願軍。至于狂妄的印度,更不會令大陸妥協退讓。

是以,1962年10月17日,毛主席在相關會議上拍闆,開始指揮軍隊進行反擊作戰,要嚴懲印度的狂妄行為。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三天之後,大陸邊防士兵集結完畢,大戰一觸即發,中國軍隊面對準備充分的印度,悍然發起反擊。

全面戰争爆發,世界各國都對其表示密切關注。許多國家覺得,中印兩國又會爆發一場持久戰。美國對此更是喜聞樂見,暗中頻繁拱火。

對于中國的反擊宣言,印度方面表示毫無畏懼,甚至還想大展拳腳。畢竟中國發展時間較晚,不足以讓他們感到害怕。那麼,這場戰争到底進展如何呢?

1987年,印度狂妄發言要與大陸開戰,兩軍對壘後,他們又火速撤軍。

1962年10月20日,大陸部隊開始發動反擊印度的作戰。這場戰争從一開始,就注定會以戲劇性的方式結尾。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故事,在世界戰争曆史上也是非常炸裂的存在。大陸戰鬥英雄龐國興等人,還建立過四人追殺印軍整個炮兵營的傳奇戰績。

而龐國興的故事,也隻是整場戰争中的一段插曲。畢竟從兩軍交戰開始後,印度便開始潰不成軍地逃跑。

在中印邊境東部,大陸軍隊的瘋狂進攻,很快便讓印度失去有利的陣地條件,并将敵軍全部打散。

隻經過一天的戰鬥,印度第七旅便被我軍全面擊敗,他們的撤退路線和聯絡管道被徹底切斷,人員傷亡更是不計其數。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而這些狂妄的印度軍人,隻有少部分擁有死戰精神。印軍大多數人都是在戰場上被俘虜,或者直接繳械投降,要麼就逃離大部隊後不知奔向何處。

面對大陸士兵的勇猛攻勢,達旺,色拉等區域的印軍也紛紛退避三舍,幾乎是慌不擇路地進行潰逃。

印度經過此次大敗之後,我軍依舊沒有選擇渡河追擊,反而是再度向印度提出和談,并将軍隊聚集在達旺地區待命。

可是印度方面卻認為大戰慘敗,是因為自身準備不足,根本不想與中國和談。尼赫魯等高層上司,甚至還準備給大陸一個慘痛的教訓。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經過幾天的交流後,10月26日當天,尼赫魯宣布印度進入全面備戰狀态,并開始積極動員士兵,生産軍火,擴充部隊,向大陸邊境增派有力支援。

在這個階段,大陸政府希望印度可以“回頭是岸”,并沒有展開更猛烈的打擊。可是印度卻利用機會積極備戰,并制定下更為精良的作戰計劃。

11月14日,準備充足的印度,再度向大陸陣地發起進攻。面對這些不知好歹的敵人,大陸軍隊不再忍讓,而是多路齊發,開始發動總攻。

這一次交戰,做好充分準備的印度整整堅持四天,才在我軍的攻勢下開始逃竄。印軍第四軍第四師基本被殲,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為了給印軍留下慘痛教訓,大陸部隊開始乘勝追擊,将印度打得節節敗退,根本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進攻部隊。

自10月20日至11月21日,大陸用一個月的時間,沉痛打擊了印軍的嚣張氣焰,在戰争中獲得大勝。

大陸完成相應的戰鬥任務後便宣布撤軍,而印度方面卻被打得“精神錯亂”,政府和軍方以及社會層面,都産生了劇烈的動蕩。

中國強悍的軍事實力和低調謙虛的态度,與印度膨脹的部隊士氣以及狂妄自大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戰争結束後,印方政府憤怒譴責軍方高官,社會層面謠言四起,甚至不少人民都開始等待中國“接管”印度。

印方不僅在國内大失顔面,在國際上更是贻笑大方。為此,他們開始四處吹噓,甚至不惜弄虛作假來掩蓋自身丢人的事實。

在輿論的不斷發酵中,印方政府竟然開始指責中國,說他們的國家遭受了一場“侵略戰争”。

總而言之,1962年的中印戰場,成為印度灰暗曆史中最沉重的一段故事。他們始終将其視為屈辱的曆史,并在心中隐忍憤恨,時刻在準備着“報仇雪恨”。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但國與國的交流更加看重的是利益,是以在美蘇争霸的背景下,伴随印度新上司人的上台,中印關系也開始走向緩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穩定。

1970年,毛主席在天安門接見印度高官米什拉,并握住他的手說:“我們總是要友好發展的,總不能一直吵下去。”

從此之後,中印之間的交流不再過于激烈。但雙方在邊境問題上的談判,始終沒有達成意見統一。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中印雙方遺留下來的問題,在“鐵娘子甘地”上台後又變得緊張起來。那麼,印度方面又作出了哪些舉動呢?

1987年,印度調兵進攻大陸邊境,可即将真正一戰時,他們又火速認慫。

1983年,在甘地“進攻政策”的主導下,印軍開始派出情報隊伍,并滲透到大陸桑多洛河谷地區挑釁試探。

印度的行為很快便引起大陸政府的重視,就在兩國沖突逐漸激化的階段,印方上司人甘地竟被刺殺身亡,繼任者拉吉夫甘地上台執政。

盡管印方換了新的上司人,可政府的激進政策并沒有就此收斂。甚至“鷹派”軍官森德吉,還明确表示說:

“我們要将戰争推至别國領土,這樣在前線作戰不利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時間組織力量進行反攻。”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1986年6月,中印雙方的沖突再度激化。印軍派遣士兵偷襲,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将大陸軍人襲殺。

面對這種嚣張的行為,大陸軍隊迅速展開反攻行動,打死打傷多名印度,對其進行了适當的教訓。

可印度政府在得知具體事件後,竟然在國際上惡意抹黑大陸,對桑多洛河谷的摩擦沖突進行渲染報道。

印方指責大陸入侵印度領土,派遣四十多名士兵,打死印軍幾十人。這是針對印度的入侵行為,影響十分惡劣。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因為有1962年的教訓,當時的印度政府中有很多頭腦清醒的人,與一些激進派産生了不同意見。

印度内部的争執,也讓新任上司人的政治地位受到威脅。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拉吉夫甘地開始偏向軍方的意見,并在外交上的态度開始強硬。

經過幾個月的商讨後,印方上司人還是決定與中方進行叫闆,并在政治和軍事兩條路線上施行反制措施。

1987年3月,印度還是在達旺地區不斷增兵,給中國邊境造成很大的防禦壓力。而且在軍官森德吉的上司下,印軍又開始施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此時的印度實力不斷增加,又在先進國家購買到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自身感覺十分膨脹。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尤其是在完成大規模演習後,印軍更是認為自己有充足的把握,可以面對來自中國的任何反擊行動。

可是根據印度報紙媒體透露,印軍方面原本是計劃用一個師的兵力,來進攻桑德羅和地區的中國人。但是在卡斯和執行指令的最後一分鐘内,印軍卻選擇了撤銷。

而印方之是以在最後選擇撤軍,和中印雙方的背後博弈,以及拉吉夫甘地的制止也有很大關系。除此之外,印軍在内心中依然懼怕徹底熱鬧中國。

在印度不斷向邊境增兵的過程中,大陸政府也開始調動兵馬,并同時在外交領域上與印度展開溝通。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相對來說,當時的印方上司人還能保持一定的克制。盡管雙方在邊境聚集了百萬的大軍,但始終沒有選擇正面爆發沖突。

1987年7月,在經過幾次會談後,中印雙方基本達成相同态度,不準備将邊境摩擦更新為戰争。

為了表明誠意,中國開始率先撤軍,而印度也緊随其後,将軍隊撤回到自家的國土之内,沒有更進一步騷擾挑釁。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在這背後影響印軍的因素有很多,比方說蘇聯方面的幹預阻止,以及大陸在新疆進行的核試驗,都讓印方政府感到擔驚受怕。

當時的印度根本沒有自主掌握核武器,如果貿然與中國開戰,印方也擔心遭受的損失會超出自身極限。

而且在印方這次挑釁行動的過程中,中國強勢的态度以及表現出來的實力,也讓拉吉夫不敢輕舉妄動。

印度雖然在多年的發展中實力增強很多,可中國的發展速度更快,綜合實力遠不是印方看到的那麼簡單。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總而言之,印度撤軍的原因主要是害怕輸得更慘,拉吉夫也擔心戰敗會導緻自己的政治地位喪失。這場看似危險的對峙局勢,也在無形中逐漸緩和。

随着兩國的發展,印度逐漸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雖然曆史上曾經存在過沖突和分歧,但印度漸漸明白,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問題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同時,中印兩國也在國際事務中保持着密切的協調與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增強了中印兩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為兩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1987年中印邊境百萬大軍,即将開戰時,印度卻在最後60秒下令撤軍

然而,中印關系仍然面臨着一些挑戰和困難。雙方在領土、邊界和安全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需要通過對話和協商加以解決。

盡管如此,中印雙方都在積極推動合作程序,加強交流與合作。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關系一定能夠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