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如何締造出偉大的文明?

作者:鷹哥19

《起源》作者:巴赫拉姆·莫巴舍爾

人類如何締造出偉大的文明?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地球生命的起源。這一節,我們來看一看人類是如何從世間萬物中脫穎而出,進化成為最具智慧的生物。

哺乳動物的崛起

随着恐龍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哺乳動物很快走上了舞台,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其實,哺乳動物的曆史并不比恐龍短,早在恐龍統治地球以前,哺乳動物就已經誕生了。早期的哺乳動物隻有老鼠那麼大,它們大多數時間裡生活在地下,通過灌木叢來隐藏自己的蹤迹,靠捕食昆蟲為生。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征是不産卵,而是直接生産幼崽,并以奶水哺育,這便是“哺乳”這個詞的含義。

在大約1億年前,哺乳動物發展出了兩個分支,其中主體分支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比如我們人類,牛、羊、獅子、老虎,等等,都屬于有胎盤類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另外還有一類小分支,叫作有袋類,包括袋鼠、考拉,等等。它們之是以在身體上進化出袋子,是因為幼崽在誕生時還未發育成熟,需要在育兒袋裡完成發育。這兩種哺乳動物的分化很可能是大陸闆塊運動導緻的,比如在澳洲,有袋類動物的數量就要遠多于有胎盤類動物。

不過,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有袋類動物的發源地很可能不是澳洲,而是南美洲。當時的南美洲和澳洲被南極大陸連接配接在一起,早期的有袋類動物跨越南極來到了澳洲。後來,澳洲又和其他大陸分離開,有袋類動物進而得以在這片孤立的大陸上繁衍生息,發展出獨特的物種。

有意思的是,盡管澳洲與紐西蘭相隔不遠,但是紐西蘭卻沒有有袋類動物,因為在有袋類動物到達之前,紐西蘭就已經和澳洲分開了。

靈長目動物的起源

在恐龍滅絕大約1000萬年以後,也就是距今5500萬年以前,靈長目動物誕生了。考古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發現,當時的靈長目動物體型還沒有貓大,大概相當于現在的松鼠大小。這些早期靈長目動物的大腦已經開始增大,但要說起它們最顯著的特點,當屬它們進化出了拇指。不要小看了這個小小的拇指,它能讓靈長目動物輕松地抓握物體,同時也能牢牢地抓住樹幹,這是哺乳動物向着人類進化的重要一步。

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隻有我們人類能夠進化成“人”,而靈長目的其他動物,比如猴子、猩猩沒有進化成“人”呢?

這是因為靈長目雖然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數千萬年來一直在不停地分化。大約3300萬年前,靈長目就分化成了原猴類和類人猿兩個不同的種群。到了大約1200萬年前,類人猿中的一部分又分化成了長臂猿和猩猩。

在大約700萬年前,人類開始從類人猿中分化出來。在這次分化中,人類和與之譜系關系最密切的黑猩猩最終分離,成為了兩個不同的物種。研究顯示,人類和黑猩猩的DNA有着98%的相似程度,但恰恰是剩下的那2%決定了兩者走向了不同的進化之路。

從智人到現代人類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是位于非洲西部的查德薩赫勒人化石。他們距今大約700萬年。在這些化石上既有黑猩猩的體貌特征,比如眉骨較高、大腦比現代人更小,同時也有人類的特征,比如面部扁平、臉龐較大等。

生物學家之是以将其定性為人類,而不是黑猩猩,是因為他們具備一個重要的特征,即脊髓離開腦殼的地方剛好在頭蓋骨下方,這意味着他們擁有直立行走的身軀。

在非洲的其他地方,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很多年代更近的人類化石,它們可以大緻展現出人類進化之路的圖景。

在埃塞俄比亞,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叫作拉米達猿人的化石,它們的腳并不像猴子和猩猩那樣靈活,但是卻表現出更強的剛性,這說明拉米達猿人已經具有了雙足行走的能力,這項能力最終傳給了現代人類。

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附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叫作南方古猿的人科物種。它們生活在距今400萬年前左右。南方古猿的手和腳已經呈現出更加明顯的雙足行走特征,他們的腦容量也有着顯著的提升。

在東非,人們發現了一種與現代人關系更加密切的化石,它是170萬年前的直立人。直立人的腦容量達到700到1250立方厘米,大大超過其他類人猿。考古證據表明,現代人就是從東非的直立人演化而來的。

早期的智人并不是一個單一物種,除了我們現代人,當時還存在着另一種叫作尼安德特人的古人類,他們的大腦比我們現代人還要大,但他們的身材要更矮小,四肢也更短,看上去可能像是一個頂着大腦袋的小矮人。

尼安德特人在4萬年前仍然生活在歐洲大陸上,但是現如今他們已經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然而,現代科學家通過DNA分析發現,他們并不算完全“滅絕”。因為尼安德特人曾經和現代人之間發生過雜交,導緻除了非洲人之外的現代人體内有大約1%至4%的尼安德特人DNA。是以與其說尼安德特人滅絕了,不如說他們在演化過程中,融入進了現代智人的種群之中。

通過這些對早期人類化石的發掘研究,生物學家提出了有關現代人類起源的大膽假設,即非洲起源假說。這種假說指出,早期的直立人誕生于東非,他們從東非開始向外遷徙,在抵達歐洲後與當地的尼安德特人發生融合,然後再一路遷徙到亞洲和美洲,最終征服了全世界。

這一假說可以完美解釋為什麼隻有非洲人的體内沒有融入尼安德特人的DNA。但如果這個假說是真的,就意味着除了這批非洲直立人之外的其他古人類種群全部滅絕了,或者至少是和非洲直立人融為了一體。然而,對此有一個誰也說不清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直立人當初要離開溫暖的非洲,跑到寒冷的北方去,甚至還要跨越冰天雪地跑到遙遠的美洲呢?

是以,關于人類的起源仍有許多謎團等待着我們去解開。

人類文明的起源

現如今,人類創造出了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輝煌文明,但是相比起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我們人類的文明其實還很年輕,很短暫。如果我們把舊石器時代定義為人類文明的起點,那麼這個起點距今不過260萬年。對一個人來說,260萬年已經足夠長了,但對于地球來說,這不過是眨眼之間的事。

大約78萬年前,人類祖先開始走出非洲,來到亞洲、歐洲等地,他們為了應對更為寒冷的環境而學會了用火。火的發現導緻了一連串的活動,比如用火烤制食物、食用熟食,用火燒制黏土、制作陶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已知最早的陶瓷就出土于中國的玉蟾岩洞,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5萬到1.8萬年前。

除了學會用火,現代人類的另一大特殊能力是語言。一些語言學家認為,現代人類使用的所有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他們從所有語言中找出了一個由100個基本詞彙組成的清單,并且估算出了每一千年後這些詞彙變化的比率是14%,由此能夠倒推出,大約在10萬到1萬年前,所有人類都在說着相同的語言,而在此後的時間裡,這個古代語言演化出了不同的方言,随着日積月累,方言的詞彙變化比例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紛繁衆多的語言。

其實,不論語言是否有着共同的源頭,可以肯定的是,語言的出現讓人類的協作實作了跨越式的提升,人類由此邁向了新石器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人類成功地馴化了植物和動物,從朝不保夕的采集、狩獵文明進化到了周期規律的農耕文明。

考古證據顯示,人類的農業活動最早出現于1.1萬年前,位置大約在尼羅河上遊到底格裡斯河下遊,當時那裡的人們以種植黑麥為主。

在8000年前,中國人成功馴化了稻米,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包括玉米、洋芋、香蕉、南瓜、高粱、山藥等植物幾乎都在差不多的時間裡被馴化。可見馴化植物的理念在當時就已經不斷傳遞到了全球各地。

在馴化植物的同時,人類也在馴化動物。最先被人類馴化的是狗,第一批狗大約出現在1.5萬年前。在7000年前,山羊、綿羊和牛也被人類馴化了。

農業的發展構成了人類建構文明社會的第一步,它讓人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村莊和聚落。人類在耕種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紡織業、畜牧業,等等。可以說,如果沒有農業,就沒有後來的學校、商場、醫院和一切城市文明。

早期的城市幾乎都是沿河而建,它們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幾乎和早期農業出現的位置是重合的。在這些古代城市中幾乎都能看到廟宇,這種公共建築的出現意味着城市建構起了文明的雛形。

第一個誕生的文明是由蘇美爾人在大約5500年前開創的。他們發展了文字、貿易、工業,同時發明了灌溉系統。此後,在中國、埃及和南美洲等地也出現了各自的文明。

大陸已知的最早文明是3700年前的商文化,它位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洹河兩岸的殷城遺址。考古發掘顯示,殷城曾經擁有壯觀的宮殿,在宮殿裡還有大量的陶瓷、石器等藝術品。在周圍地區,人們還發現了稻米、小麥、豬、雞和綿羊存在的痕迹。在殘存的青銅器和石器上,人們發現了多達5000個古漢字。這些古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流傳了下來,至今仍被我們使用着。

探索起源就是追尋真理

好,到這裡,《起源》這本書我們就介紹得差不多了。

這本書的内容可謂是十分龐大,它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講起,再到星球、生命、恐龍、猿人,一直貫穿到我們現代文明的起源。盡管這本書并不能回答一切關于起源的問題,但它追尋真理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學習。

人類之是以能成為地球的統治者,正是因為我們懂得追尋真理的意義。因為追尋真理,人類發現了培育植物的奧秘,進而創造了農業;因為追尋真理,科學家們發現了各種實體學定律,推動人類實作一次次工業革命,帶來各種改變生活的科技發明;因為追尋真理,我們始終仰望星空,在探索宇宙、征服宇宙的路上不斷前行。追尋真理就是對起源的探索,而這樣的探索還将繼續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