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作者:钰晨成長手記

被動的人生,聽上去還是挺可怕的,可事實是絕大多數人幾乎整個人生都是被動的。

其實人生中的大多數時刻,并不由自己說了算,但對于當下,我們是否處在被動的狀态,是少數人才會真正覺察和思考的事情。

是以,珍惜獨處的時刻,把握那些自己能夠掌控的階段及時刻,就是重中之重。

和自己“待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想做什麼,以及想要擺脫什麼。

在持續地自我探索中逐漸去接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然後主動做出相應的努力,那麼人生是不是就會相對不那麼被動了呢?

能夠好好獨處的人,其人際關系也不會太差。這樣的人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往往也能把握好分寸。

說到底,我們還是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溝通,隻是溝通的頻次、内容及程度不同罷了。

其實很多成長類的内容的閱聽人群體幾乎都是有意願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

如果大家都覺得當下的狀态還不錯,各方面都很滿意,也就不必去優化、去調整了。

做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希望本書的觀點,也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和啟發。

擺脫被動的局面,不是強迫自己去承擔、去付出、去自律,而是先要看到真實的自己、關注自己的内在需求。

嘗試去了解自己的付出究竟是出于被迫、無奈,或是你真的能夠通過付出來獲得一些滿足感和價值感。每種行為背後的情緒和感受都需要自己去了解。

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我們既需要穩定的人際關系,又要確定不幹涉他人的生活,也不要被他人的狀态影響。

當這種良性的關系足夠穩定時,人們就不會為了獲得他人認可,才去做、或不做什麼。

遇到所謂的“為你好”這種建議時,需分辨一下對方是真的站在你的立場來為你出謀劃策,或隻是把他們以往的經驗套用在你身上,希望以此來實作對你的影響或操控。

真正關注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大多數時候不會在意他人的評價,或者說他人的評價對他們的影響力不會那麼大。

當然關于評價這部分,我還看到過更加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觀點。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重要的人。而對于這些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是沒有辦法不在乎的。

如果我們連重要的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都不在意,那我們未免太說不過去了。

很多人對于是不是要抛開所有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一點,總是理不清頭緒。自己去評估重要的人際關系就好了。

嬰兒最初對自身行為的看法、了解和判斷,就來自于父母對他們的評價與對待他們的态度。

如果他們做了一件事,讓母親感到傷心、冷漠,那他們就會通過養育者這個角色(多數都是母親)的對待方式,判斷出自己是不好的。

做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這些評價其實未必是對的,事實上很大程度上他們都來自于養育者的主觀判斷。而對孩子來說,他們又需要養育者來生存,是以養育者就是最重要的人。

如果這時候養育者讓孩子感到自己做錯事了,或是自己不夠好。那麼他們就隻能拼命表現出養育者喜歡的樣子,完全依照養育者的喜好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并以此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被愛。

也就是說,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和判斷都來自父母,但真實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他們并不清楚,是以他們需要依靠外界評價來建立起對自己的認知。

同時,當他們的行為總是在圍着父母轉時,他們漸漸就會忽略自己的感受,認為隻有父母的感受才是重要的,重要到足以影響自己的一舉一動,而自己的感受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值一提。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常常把他人的期待和需求當作自己要完成的目标或任務,其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擷取他人的認可和喜歡。

但實際上他人未必那麼難相處,他們之是以會有這種讨好和取悅他人的行為,都源于曾經在原生家庭未能得到認可和喜歡的情結,而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又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很多人真的一輩子都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不過理智地說,不能将“缺憾”視為極力想要擺脫或逃避的部分,以緻于花大量時間去尋求他人的認可和喜歡,否則它将會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帶來局限。

做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作者認為 “一個人如果不去練習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感受,他就永遠不能擁有自我。”

他們會認為曾經父母要求自己的做法都是對的,也許自己過得不好,都是因為當時沒有好好聽父母的話。這就相當于自己的整個人生都被他人的想法控制了。

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夠遵循自己的感受去行動,能夠及時捕捉到自己真實的看法、行為背後的思考,并第一時間獲得他人給予我們的相對真實的回報。

相對真實,其實就是指身邊的人無意識地行為,這些行為是不是絕對真實,我們不去評價,也沒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形象。

先做到這一步,然後才能發展出學會關注他人感受的能力,再去想辦法平衡自己與他人的感受。

很多小孩為了能夠跟父母建立關系,是以一味迎合父母的需求,當然,這些行為實際上也是由父母引導的結果。

我們的确需要在良性的關系中發展出信任、勇氣等正向的特質,但前提當一個人還是個孩子(是個嬰兒)的時候,就能夠被接納、被了解、被了解、被信任,并能夠完全向這個世界展示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的需求。

可現實是,大多數人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都沒能得到這些,導緻他們在各個階段都很難真正打開内心,很難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了解自己、信任自己。

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套用自己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認為他人和家長會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認為真實的自己不會被任何人接納和了解。

做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一段關系越是穩定、持久,我們就越是能夠從中獲得力量、勇氣和能量。這也是為什麼好的親密關系能夠互相治愈、共同成就的原因。

許多人天然地以為好的關系,隻是因為遇見了對的人,其實不然。隻是雙方都意識到了共建親密關系的重要性,能夠直面自己在這段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并誠實地接納自己和對方的需求、情緒,同時也能看見自己和對方的優點、肯定雙方的價值。

有人說夫妻之前要先學會自愛,可是如果一個人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自愛,該怎麼辦呢?也有人說,沒有感受過被愛的人,就不知道什麼是愛。

其實兩種說法都沒什麼太大問題,隻是愛與被愛都是需要持續學習的。

那麼學習就必須是個主動發生的行為,否則,自己将持續處在一個“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所轉變的”被動漩渦當中。

看見自己,才能真正看見他人,了解這些真相後的付出不再是委曲求全、不是犧牲、不是讨好,而是為了共建與自己有關的良性關系而做出的努力。

希望大家都能加深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并擁有長久、穩定、可以去依賴信任的親密關系。也希望在這段關系中,你們能夠保持自我,能夠看見對方,能夠共同參與彼此的成長,擺脫原生的被動。

#成為自己# #成長# #自我提升指南# #心理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