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涼州才是蜀漢的希望所在

作者:子玉史院
涼州才是蜀漢的希望所在

文 / 子玉

北伐曹魏是蜀漢不得不高舉的一面政治大旗,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諸葛亮也從來沒有期望在短時間内實作“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戰略目标,而是盡量擴大蜀漢的戰略生存空間,以形成和曹魏的對峙之勢,然後等待機會。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派趙雲、鄧芝率軍出斜谷,據箕谷,以為疑軍,自己則親率大軍出隴西,攻祁山。

可見,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先拿下隴西,然後以隴西為跳闆徐圖關中,在拿下關中之後再複制劉邦當年的方案,東出争奪天下。

之是以選擇隴西,是因為,隴西是曹魏統治的薄弱點,而蜀漢又在當地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源。

東漢時期,羌亂就是隴西地區的主基調,幾乎貫穿東漢從興到衰的全過程,嚴重與東漢的大體系分離,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涼州也始終是重災區。雖然曹操以武力搞定了涼州,但要想真正解決涼州百年來積累的沖突,剔除其動亂基因,還得以時間為杠杆慢慢消化。

再加上涼州境内胡人雜處,民族關系複雜,是以就更像是一堆幹柴,随時都可能被引燃。

就算曹操打這張牌時非常謹慎,但涼州在建安末年還是發生了武威顔俊、張掖和鸾、酒泉黃華等發動的叛亂。

這是曆史的常态。隻要某一種模式成為曆史慣性之後,外力就很難在短時間内改變這一格局。就像秦始皇雖然以武力兼并了六國,但關東大地卻始終在醞釀着反秦的火苗恢複七雄競争的格局,就差一個機會點火。後來的五代十國也一樣,僅憑個人之力是很難給那種軍人主導政局的曆史慣性按下暫停鍵的。

曹丕代漢後,叛亂依然是涼州的主基調,發生了張掖人張進脅迫郡守舉兵共擊曹丕任命的涼州刺史鄒岐的事。就是在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後,涼州的亂局依然在上演。

是以,基于涼州的特殊情況,劉備集團早就盯上了這塊地方。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在拿下益州之後,孫權曾經派遣諸葛瑾前往益州向劉備索取荊州的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劉備當時的回答是:“我正計劃拿下涼州,等拿下涼州之後,我就将整個荊州給東吳。”

雖然劉備在和孫權打遊擊,但從他的回答中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三個結論:涼州早就在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中;劉備也深知自己同時跨有荊益的困難;相比荊州,劉備更适合經營涼州。

尤其是馬超的加入更讓劉備能夠經營涼州成為現實。因為,馬超家族在涼州有威望、有資源、有人脈,劉備完全可以将馬超的個人優勢轉化到經營涼州的戰略中。

涼州才是蜀漢的希望所在

馬超為劉備帶來了涼州資源 圖源/劇照

就連周瑜當年在給孫權制定的戰略規劃中也有結盟涼州馬超這一步驟,就是看中了涼州在滅曹戰略中的重要性。

無論是劉備還是周瑜,他們所制定的戰略規劃都是建立在北方勢強曹操不可迅速被滅的前提下的。是以,隻有高築牆、廣積糧,不斷擴大生存空間,逐漸蠶食曹魏的領地,才是最成熟的方案。

這是曆史經驗:群雄逐鹿的年代可以快進式推進統一戰略,如劉邦、如李淵、如朱元璋;鼎足之勢最合理的方案就是,不斷蠶食,進而兼并。

一個慢不得,一個快不得。

既然漢末群雄逐鹿的劇情已經成為過去式,那麼孫劉在和曹魏鼎足的大背景下就隻能放慢節奏,執行蠶食戰略。

這個時候,涼州的高屋建瓴之勢就進入了孫劉的視野,雙方都有将涼州發展為大學營的計劃,隻不過劉備是想自己拿,周瑜是想和馬超結盟而已。

劉備在準備攻打漢中時,法正也曾對劉備提過建議:“攻克漢中之後,則可進一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

雖然劉備此後将目光轉向了東三郡,但也并沒有忘記涼州,其在稱帝之後拜馬超為涼州牧的行為就已經透露出了想借助馬超在涼州的影響力經營涼州的目的。

在經曆了夷陵之敗後,蜀漢同時跨有荊益的戰略徹底破産,隻能重新調整戰略規劃。從劉備駕崩前交代諸葛亮讓其以北伐的舉動扛起興複漢室的大旗來看,劉備也一定在戰術層面給了諸葛亮相關交代:

不要期望一口氣鲸吞雍涼,而應先拿下涼州,完了再以涼州為跳闆徐圖關中。

在生命的最後,劉備已經不敢奢望滅魏,而是扛起北伐的大旗以保持蜀漢的政治正确,盡量延長蜀漢的生命周期,而涼州就是蜀漢以攻為守戰略計劃中的最重要一環。

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提出了“西和諸戎”的想法。

筆者堅信,永安托孤時,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不管是在政治還是軍事層面都已經形成了共識。本質來說,諸葛亮隻是劉備戰略計劃的執行人。

涼州才是蜀漢的希望所在

劉備在永安敲定了蜀漢之後的發展戰略 圖源/劇照

基于這點,諸葛亮肯定不會同意魏延奇襲長安的冒險做法。因為,長安根本就不是蜀漢北伐的第一目标,魏延的做法反而會影響全局。

是以,北伐之前,諸葛亮就已經展開了外交攻勢拉攏涼州境内的胡人勢力,于是就出現了蜀漢北伐诏書中所說“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的場面。

蜀漢和涼州接壤,其西北邊境本來就有羌人生活,是以不管是地利還是文化層面,蜀漢都更容易打涼州這張牌。

現實很快就驗證了蜀漢戰略的正确,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很順利就搞定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關中響震,曹魏朝野危懼,不知計所出。

天水和南安二郡的太守能夠棄郡逃亡,天水郡的主要官員投降蜀軍,這就已經能夠說明,曹魏對涼州的控制力之弱。

但由于曹魏廟堂的快速反應,魏明帝的禦駕親征,蜀漢最終還是以馬谡失掉街亭為轉折點輸掉了戰争。這是蜀漢北伐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此後,蜀軍再未能複制首戰的輝煌。

複盤蜀漢首次北伐,看似是戰略層面的失誤,本質上還是實力的差距,蜀漢不具備快速拿下涼州并消化其地的能力。

因為,曹魏當時的戰略重點在江淮,并未重點防禦益州勢力,蜀漢隻是鑽了曹魏戰略盲區的空子,隻要曹魏立即反應,洛陽、長安地區的軍力都會快速向涼州集中,根本不給蜀漢在涼州建立新秩序的機會。

另外,諸葛亮雖然将涼州作為目标,但卻未對戰略進行進一步細分,沒有非常清晰的作戰計劃,是以就導緻,馬谡失掉街亭之後全局崩潰的後果。

當然,糧食運輸困難也是束縛蜀漢北伐的重要因素。

戰後,失敗的陰影馬上就波及到蜀漢的政局,大家都懷疑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否正确,進而進一步威脅到蜀漢的政治合法性。尤其是在曹魏以戰勝之威發動輿論攻勢的情況下,蜀漢的局勢更加危險。

為了穩定内部,為了證明蜀漢的政治合法性,諸葛亮就隻能繼續高舉北伐的大旗,持續對曹魏用兵,于是就有了之後的五次北伐。

但蜀漢此後北伐的戰略重點依然是圖謀涼州: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建興八年(230),派魏延、吳懿率偏師入羌中,敗魏将郭淮;建興九年(231),出兵隴西,射殺魏将張郃。

隻有建興六年(228)冬和建興十二年(234)兩次,諸葛亮沒有用兵涼州,但最後一次用兵,蜀軍的意圖仍在隴西。

而且,諸葛亮還積極聯系漠北的鮮卑勢力,意圖從西、北、南三面同時圍攻曹魏:蜀漢從西邊出擊;孫權發難于南方;鮮卑騎兵從北方南下。

為了實作南北對峙的格局,蜀漢和東吳都在積極展開外交攻勢,蜀漢争取草原勢力,孫權則派遣使者聯絡遼東勢力。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大舉用兵隴西時,鮮卑的轲比能就曾率軍至故北地石城,響應諸葛亮。

即使如此,諸葛亮還是沒有在曹魏未消化涼州的空窗期内将其拿下,奮鬥一生,最終夢斷五丈原。

涼州才是蜀漢的希望所在

諸葛亮最終夢斷五丈原 圖源/劇照

後世總是非議諸葛亮用兵太過謹慎,實際上,當時蜀漢最成熟的做法就是經略涼州,因為,戰争本質上拼的還是綜合實力,蜀漢在僅有一州之地的現實面前根本不可能實作滅魏的戰略目标,就算加上東吳在淮南方向用兵與蜀漢打配合,依然不可能實作這個目标。

在江南未實作真正的大開發之前,其地理、軍事和經濟短闆已經注定隻能與北方維持對峙的格局。

就是在諸葛亮之後,蔣琬、費祎、姜維相繼執政時,也是以蠶食涼州為戰略重點。

與其說蜀漢在以攻為守,東吳其實也是以攻為守。

從這個角度來看,滅魏隻是蜀吳雙方的遠景目标,而經略涼州才是蜀漢實實在在的近景目标,隻有實作了階段性目标,遠景目标才有實作的希望。

可就是階段性目标,蜀漢直至諸葛亮隕落五丈原都沒有實作。

諸葛亮去世之後,在缺乏優秀掌舵者的情況下,蜀漢的命運就已經進入倒計時。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隻是稍微延長了蜀漢的政治生命而已,從劉備進入蜀地的那一刻起,其命運就已經注定。

個人的努力是永遠也敵不過大勢的。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