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講故事丨新綠
戰地記者講故事丨新綠
插圖:唐建平
“幸福來得太突然,我自己都沒想到。”
陸軍某部中士蔣昊霖聊起他去年底榮立二等功的事時,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盤腿坐在連隊樓下的草地上,初春的陽光溫暖、純淨,空氣裡有草木與泥土的氣息,營院裡的幾棵大樹抽出新枝,正在茂盛蓬勃地生長。
二級上士曾錦銘笑說:“昊霖新兵下連就在我們班,别看他話不多,但善思考、愛琢磨。”
新兵下連第一年,蔣昊霖琢磨某型裝備訓法創新。曾錦銘驚訝、好奇,也歡喜,覺得有想法好,應該支援他。
兩個月後,有了好消息,他優化步驟,實作一鍵安裝,時間與人力比原來節約了30%。
這次旅裡組織“勤務精兵”比武,蔣昊霖主動報名,因兵齡與接觸專業時間太短,大家都覺得他不是最佳參賽人選。
他不吱聲,隻是埋頭琢磨,将裝備的所有操作優化成一套新規範,把可能出現的問題梳理出清單,一個一個解決。結果連隊3次選拔考核,他都獲得第一。在全旅比武賽場上,兵齡最短的蔣昊霖用自己的創新訓法勇奪第一。
幾年前,某新型裝備列裝,除了一冊技術說明書,什麼都沒有。列兵蔣昊霖主動請纓,參與新裝備操作試訓。他不聲不響,為新裝備操作使用總結出“一表兩圖三冊”。野外試訓,他扛起了主操作手重擔。
在駐訓地,他發現新裝備上不少裝置與現有裝備不相容。在寂靜的荒野、峽谷,他曾一次次向廠家提出問題與需求。烈火般的太陽當頭,說出的話也冒着熱氣。熱風把他的焦慮吹遠,又吹回來。廠家寄來的東西仍不比對,難題依舊卡在那裡。
猶豫就是等待。蔣昊霖不想等待,也沒有時間等待。他默默買來一堆零部件,自己進行加裝改裝。
“當時,我心裡也不敢确定行不行,但任務壓在肩上,我心裡急啊。反反複複折騰了兩個月,問題終于解決了。”蔣昊霖說。
4個月後,車長蔣昊霖帶着5名戰友,駕駛新裝備走上演習場。
這是一場紅藍對抗實戰化演練,陌生地域的戰場環境複雜多變。蔣昊霖所在戰車編在紅方。他駕駛着新裝備在槍林彈雨裡穿梭,一次次躲過炮火襲擊,試訓期間剛剛探索的4種戰法得到了檢驗,順利完成了新裝備多項“首次”任務。演習場上的不俗表現,讓他赢得了大家的認可。
蔣昊霖說:“創新總會伴随失敗的風險,可等着廠家的解決方案,誰知道要等多久?遇到難題不勇敢、大膽地去解決,繞開走,那難題就永遠是難題。”
他犀利的話語,讓我心裡“嗡”的一聲。他的拘謹與沉默裡,其實奔騰着激流般的銳氣與力量。
蔣昊霖拿草莖撥弄着地面。一隻黃豆粒大小的黑色小蟲,被他的草莖擋住去路。它左沖右突,試圖從草莖阻擋的地方過去。草莖頭一次次伸到它前面,像一面牆、一座高聳的山。那蟲子一次次不知疲憊地改變方向,越過“高山”,沖破阻礙。
後來我才知道,眼前這個與蟲子較勁的戰士,創新革新成果還不止這幾項,他飛翔的天空遠比我想象的遼闊。
我将目光從草叢裡移開,擡頭看向挺拔的小葉榄仁。嶺南草木四季常綠,冬天落葉的喬木很少。樹身渾圓挺直,樹冠呈傘形,層次分明的小葉榄仁冬季卻是落葉的。此刻,它的枝條已生發新綠,整個樹冠像一把淡綠色的大傘。
我喜歡小葉榄仁春天的新綠,主幹直挺挺往上伸,像腦海裡充滿活力的思維,發散、延伸,生長出新的枝葉。
蔣昊霖也擡頭往高處看,看樹或者藍色的天穹。他不知道,我仰望樹上蓬勃的新綠,也在心裡盼望他長成一棵大樹。
記者心語:故事的花朵後邊,是遼闊的心靈世界。
▲刊于4月19日《解放軍報》12版
作者丨王雁翔
來源丨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制丨歐燦 侯大偉編審丨劉建偉 嚴珊 錢宗陽責編丨鄭鵬瑞 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