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中國曆史上,蜀漢的覆滅是一段備受關注的曆史謎團。然而,在這場關鍵時刻,一個備受矚目的人物卻缺席了——孟獲。

這位被諸葛亮收服的南蠻族首領,身處何方?為何在蜀國岌岌可危之際,他卻選擇置身事外,而非挺身而出相助?這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原因?讓我們一探究竟。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一、蜀漢的隕落

公元263年,這一年對于蜀漢來說,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八月,曹魏大軍在司馬昭的率領下,開始了對蜀漢的征伐。而就在短短三個月後,數十載的蜀漢王朝,就在劉禅的投降下,戛然而止。

一支曾經強盛有力的軍隊,為何會在這場戰争中節節敗退?蜀漢覆滅的速度之快,着實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如果我們追溯到當年的戰況,或許就能找到些許蛛絲馬迹。

戰火之初,蜀漢的主力軍隊便遭受了重創。姜維雖然身經百戰,但終究敵不過曹魏的兵力優勢。在綿竹之戰,諸葛瞻的部隊更是被鄧艾的軍隊所擊潰,諸葛瞻本人也陣亡沙場。失去了主力軍團的掩護,成都很快就陷入了被包圍的境地。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而當鄧艾的大軍壓境而來之時,劉禅别無選擇,隻得打開城門,向曹魏軍隊投降。這一舉動,無疑是對蜀漢軍民的一記沉重打擊。畢竟,劉禅作為蜀漢的皇帝,竟然選擇了投降,這無疑是對蜀漢軍民的一種背叛。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的覆滅,成為了注定的結局。

究其原因,蜀漢之是以會在短短三個月内就覆滅,除了軍事實力的劣勢之外,還與其内部的動蕩不安有關。劉禅的投降,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蜀漢統治階層的軟弱無能。加之,在關鍵時刻,蜀漢未能獲得外部力量的支援,這也是其最終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二、諸葛亮與南中之役

要追溯蜀漢隕落的根源,我們不得不提及諸葛亮與南中地區的淵源。作為蜀漢的軍師,諸葛亮不僅在軍事方面建樹卓著,在經營邊疆地區的手腕上,同樣了得非凡。

南中地區,素來就是一塊硬骨頭。這裡的土著居民大多屬于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漢人文化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加之地理環境的阻隔,使得南中地區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處于半開化的狀态。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諸葛亮并未選擇武力征服的做法。

相反,他運用了自己的智慧和魅力,通過"攻心"的方式,最終讓南中地區的首領孟獲臣服于蜀漢。這一舉動,是諸葛亮的一大成就。畢竟,要想真正控制住南中地區,單憑武力是遠遠不夠的。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是以他選擇了以柔克剛的方式,先通過與孟獲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關系,進而讓其臣服于蜀漢。這種"攻心"的做法,無疑展現了諸葛亮的高超智慧。他明白,要想真正穩固蜀漢在南中地區的統治,光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要通過與當地首領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共識和信任,才能讓他們真正臣服于蜀漢。這種做法,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也為蜀漢在南中地區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三、孟獲的身世與性格

孟獲,一個在南中地區小有名氣的豪強。他的身世并不顯赫,隻是一個普通的漢人出身。但憑借着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孟獲很快就在南中地區嶄露頭角,成為了當地最大的一股勢力。

性格方面,孟獲是個相當難纏的角色。他狡猾多疑,對外人往往懷有戒心。但與此同時,他又極具野心,渴望能在南中地區一統江湖。正是這份野心,最終促使他臣服于諸葛亮。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不過,諸葛亮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并非出于真心實意。他明白,要徹底征服南中地區,單憑武力是行不通的。是以,他不得不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暫時容忍孟獲的存在。

從孟獲的身世和性格來看,他無疑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他出身平凡,但憑借自己的能力,在南中地區嶄露頭角,成為了當地最大的勢力。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另一方面,他又是個狡猾多疑的人,對外人往往懷有戒心。這種沖突的性格,也使得他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始終保持着一種微妙的平衡。諸葛亮之是以能夠最終讓孟獲臣服,關鍵在于他的智慧和魅力。

他明白,要想真正征服南中地區,單憑武力是遠遠不夠的。是以,他選擇了以柔克剛的方式,通過與孟獲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信任關系,進而讓其臣服于蜀漢。這種做法,不僅展現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也為蜀漢在南中地區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四、南中地區的離心離德

盡管諸葛亮用心經營,但南中地區始終未能真正臣服于蜀漢。這其中,有着種種複雜的原因。

首先,南中地區的民族成分極其混雜,除了漢人之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這些部落之間,彼此勾心鬥角,很難真正團結一緻。這種民族沖突,無疑是阻礙南中地區統一的一大障礙。

其次,南中地區的地理環境十分惡劣,使得蜀漢的管控力度受到了很大限制。即便是在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地區的叛亂時有發生,可見蜀漢的統治根基并不穩固。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也使得蜀漢很難真正将南中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再者,孟獲雖然臣服于蜀漢,但他的影響力也僅限于自己的部衆。對于其他部落來說,孟獲并非真正的"蠻王",他們自有自己的首領,自然不會聽從孟獲的号令。這種分散的權力格局,也使得蜀漢很難真正控制住整個南中地區。

最後,随着時間的推移,諸葛亮去世,姜維上台,蜀漢的戰略重心開始向北方轉移。對于南中地區的管控,也就漸漸松懈下來。于是,這裡的離心離德之風,更加肆無忌憚。在這種情況下,南中地區的各個部落,自然也就更加難以真正臣服于蜀漢。

總的來說,南中地區的複雜性,一直是蜀漢統治的一大障礙。即便是諸葛亮的智慧,也難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蜀漢的統治根基,自然也就難以真正穩固下來。這也為其最終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五、蜀漢覆滅與南中的冷眼旁觀

263年,曹魏大軍開始了對蜀漢的征伐。在綿竹之戰,諸葛瞻被擊潰,成都陷入了被圍困的境地。就在這個危急關頭,人們不禁會問:南中地區的力量,為何卻無人施以援手?

事實上,這并非出于孟獲本人的原因。在蜀漢覆滅之時,孟獲已年過古稀,即便他本人願意出兵相救,但要号令整個南中地區的力量,卻是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南中地區從來就沒有真正臣服于蜀漢。對于他們來說,蜀漢的存亡與己無關。

相反,不少部落甚至懷着幸災樂禍的心态,期待着能在蜀漢覆滅後,分一杯羹。這種心态,無疑是對蜀漢的一種嘲諷和冷落。畢竟,在蜀漢最危急的時刻,南中地區的諸多勢力,卻選擇了冷眼旁觀,任由劉禅無計可施,最終不得不向曹魏軍隊投降。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這種冷眼旁觀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南中地區與蜀漢之間的微妙關系。盡管諸葛亮曾經通過"攻心"的方式,讓孟獲臣服于蜀漢,但這種臣服,卻并非出于真心。

對于南中地區的其他部落來說,蜀漢的存亡,與他們毫無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當蜀漢陷入危機之時,南中地區的諸多勢力,自然也就選擇了冷眼旁觀。

蜀漢滅亡的時候,那個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在哪?為何沒來救援?

結語

蜀漢的隕落,固然是一場悲劇,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原因。諸葛亮雖然用心經營南中地區,但終究未能真正将其納入版圖。加之蜀漢自身實力的日漸薄弱,使得它在關鍵時刻,無法獲得外部力量的支援。

這段往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任何一個國家,如果隻重視中心,而忽視了邊疆地區的發展,終将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唯有真正的團結一緻,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讓我們以史為鑒,珍惜當下的和平年代,共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