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作者:龍岩釋出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系列報道

【編者按】龍岩曆史悠久,秀氣鐘靈,人文荟萃,物華天寶。唐置汀州以來,曆代都曾出現一些對龍岩有重大貢獻的傑出曆史人物。他們的傑出貢獻,已積澱成為龍岩曆史文化的一筆寶貴精神财富,成為一張張亮麗的“城市名片”,激勵後人團結奮進。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市融媒體中心在“報、網、微、端”等全媒體平台開設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融媒體中心承辦的“閩西曆史人物研究”專欄,為“打好五張牌、建設新龍岩”,加快推進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建設貢獻史志力量。本期刊發閩西曆史人物研究系列報道【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敬請關注。

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定光佛,俗稱“定光古佛”“定光大師”,在佛家經典中又稱“錠光佛”“燃燈佛”“燃燈太子”,是閩台客家人的保護神。據南宋《臨汀志》載:定光古佛俗姓鄭,名自嚴,生于後唐應順元年(934年),閩國泉州同安縣人。祖父仕于唐,為四門斬斫使,父任同安令。11歲時出家,皈依本郡建興寺契緣法師席下。17歲遊曆江西豫章、廬陵,拜高僧西峰圓淨為師,在此盤桓五年後,告别圓淨法師,雲遊天下。五代中葉至北宋前期,足迹遍及閩、浙、贛、粵。定光佛信俗緣起于古佛來到岩前獅岩弘法。傳說中他能降蛟伏虎,救民于水火。定光佛是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賜封為“定光佛轉世”(意為釋迦牟尼老師的轉世)的高僧,是閩西客家人信俗的主要神祇。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漢劇《定光佛緣》劇照

定光古佛獅岩弘法

北宋乾德二年(64年),鄭自嚴31歲,雲遊到武平岩前募化,看見岩前開基祖何大郎居住的南岩石洞,洞内鬼斧神工,四周山清水秀,可做道場。在鄭自嚴的開導下,何大郎一家同意将已開創37年的家業,施舍給鄭自嚴做道場。自此,鄭自嚴在此設道場弘法傳道達50多年之久,宋真宗時封為“均慶院”(現為文物保護機關)。景德初年(約1004年),鄭自嚴應邀到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後成為“大師”,又傳回南安岩。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趙遂良慕名請定光佛到汀州城,建寺庵于府後供其居住。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岩前“均慶院”

定光古佛幾乎走遍閩西大地。連城冠豸山、清流靈台山、泰甯大金湖、上杭東安岩、永定金豐大山等地都留下了自嚴和尚的足迹。是以,在閩、粵、贛周邊尤其武平縣,流傳着大量關于定光古佛樂施善事、造福群眾的故事和傳說,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除蛟伏虎,為民除害;二是疏通航道,尋找泉水;三是祈雨求陽,築陂開圳;四是心系百姓,為民請命;五是慈悲為懷,懲戒權貴;六是神通三界,賜嗣送子。

據《臨汀志》記載,他在世時,當地民間就流傳着許多有關他的神異事迹:

除蛟伏虎。相傳宋乾德二年,自嚴抵南安岩後,用偈語、金鐘、鐵鍊等制服湖中的蛟龍(現遺迹尚存)。又傳他在獅岩設道場時,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

疏通航道。相傳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應邀到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揚佛法,途中經過某一條江河時,“江有槎樁,常害人船,師手撫之曰:‘去!去!莫為害。’當夕無雨,水暴漲,随流而逝。”

祈晴求雨。相傳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趙遂良請定光古佛搭台祈晴,獲應。不久,又發生旱災,郡守胡鹹秩遣使到武平南安岩請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寫一偈語,給來使帶回汀州,剛進入汀州境内,大雨傾盆,是年喜獲豐收。

尋找泉水。相傳宋祥符四年(1011年),郡守趙遂良結庵州後,請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枯池,定光古佛“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為民請命。宋鹹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則由當地百姓代交,他于心不忍,寫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夾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發現後,十分惱怒,拘捕他訊問,他拒不回答,郡卒張晔愈怒,令人焚燒衲帽,并用彘血、蒜汁淋之,可是火燃盡了,衲帽越燒越白,隻好把他放了。

另據《定光大師來岩事迹》碑載:甯化餘某,求嗣立應。後夫婦抱子齊來叩謝,距岩二十裡,子忽斃。餘夫婦敬心不改,把子暫寄荒嶺,仍親到岩。緻齋畢,乃歸,視子坐食饅頭,遂盡舍财産入寺。今其嶺猶傳“寄子”雲。

有的地方甚至留下美妙的傳說。如長汀某地築陂引水,無奈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龍。一日,一老婦人給築陂勞工送飯,定光佛扮乞丐向老婦乞食。老婦面有難色,定光佛遂告退。老婦見其饑餓難耐,動恻隐之心,遂喚回定光佛,給其飯食。無奈定光佛食量偏大,盡食籃中飯食。婦人欲回家再取,定光佛卻要其帶路到築陂現場。到達後,定光佛要老婦請築陂勞工停止施工,離開現場回避片刻,自己則脫下草鞋甩往龍口。頃刻間合龍成功,水陂橫亘,溪流漫溢,引水灌田,經久不毀。該陂于是被稱為“定光陂”。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在武平岩前南岩石洞圓寂後,仍屢顯神通,護城佑民,吓退賊寇等。因“大師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後,當地百姓“收舍利遺骸塑為真相,崇奉為佛”,成為定光信仰文化的開始,庶民官吏,均頂禮膜拜。自嚴和尚圓寂後,其生前逝後的佛法神力和善行義舉更是在閩西地區廣泛流傳。定光大師及其弟子們順應客家人的信仰特征,将儒教、佛教、道教、巫術糅合在一起,并在此後的實踐中不斷調整補充,融合了其他各教系,和諧相處,形成了後來客家社會普遍且比較堅固的信仰——定光古佛信仰。

大宋王朝五次敕封

大師圓寂後,前後曆經150多年,朝廷前後五次為其加封:北宋熙甯八年(1075年),汀州知府許當給朝廷上表,宋神宗頒诏敕封号“定應”大師;崇甯三年(1104年),汀州知府陳粹上表,宋徽宗下旨加封“定光圓應”大師;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定光大師于江西虔化縣塔上放五色毫光,驚破劇賊李敦仁,收複二縣,江西轉運司上奏,宋高宗乃賜“普通”二字,封為“定光圓應普通”大師;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又因驅盜寇、保居民的顯靈事迹,福建轉運司上奏,诏加師号“慈濟”兩字,封為“定光圓應普通慈濟”大師;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朝廷下诏,賜定光大師曾居住的汀州衙後寺院寺額為“定光院”,把定光佛原有八字師号稍加改動,突出“通聖”兩字,定名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并頒诏允許大師的真身塑像永留在州後庵的卧龍山下,永久祭祀。明清時期,定光佛信俗更趨興盛,一直延續至當代,曆史悠久,充滿着鄉村民間風俗色彩。

北宋著名詩人蘇轼,著有《石門文字禅》的作者惠洪,熙甯變法時在朝廷任審官西院主簿的沈遼,著名詩人黃庭堅,南宋監劍州、攝武平縣事李綱,知府陳軒、劉焘,通判郭祥正,明崇祯巡道顧元鏡,汀州知府唐世涵,知縣梁應祯、孫章、成敦睦、陳廷對,清汀州知府王廷掄,知縣黃恬、趙良生,教谕甘晉錫,翰林莫樹椿,舉人鐘彤光、傅碩臣、楊登錫、方開之、丘逢甲等名人官宦,均有詩文紀念。現遺傳史、志、古籍中贊頌(含定光大師圓寂地—獅岩洞)的詩、詞、賦有39首,計1000餘字,存挂在定光古佛寺廟的楹聯71副,匾12塊,阡文100首,《定光古佛救劫醒世經》一部,“祝文”二篇。

蘇轼的《南安岩主定光大師真相贊》寫道:“定光古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大千為囊。卧像出家,西峰參道,亦俗亦真,一體三寶。南安石窟,開甘露門,異類中住,無天中尊。彼逆我順,彼順我逆,過即追求,虛空烏集。驅使草木,教誨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無男得男,無女得女,法法如是,誰奪誰與?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釋之,遂終白衣。壽帽素履,發鬓皤皤,壽八十二,與世同波。窮崖草木,枯臘風雨,七閩香火,家以為祖。薩埵禦天,宋有萬姓,乃錫象服,名曰定應。”列入《欽定四庫全書》的惠洪之作《正月初六南安岩主生辰》寫道:“生死縱然無背面,名字由汝舌頭轉,昔日曾死今應生,今日是生何不見,是俗何故無鬓發,是僧何不着伽梨。僧俗死生明不得,團樂一名匾如錐。”黃庭堅的《南安岩主自嚴禅師贊》寫道:“石出山而潤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今得雲門拄杖,打破鬼窟靈床。其石也,将能萬裡出雲雨。其松也,欲與三界作陰涼。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北宋宣和年間以監劍州、攝武平縣事的李綱的《南安岩恭谒定光圓應禅師二首》寫道:“白衣隐去碧岩空,塔廟巋然海峤東。分化何殊遽如許,贈詩多寫以之中。青山綠水年年好,明月清風處處同。好住一方為庇蔭,不須追逐泗濱翁。”“嶺峤經行萬屈盤,北歸今始到南安。滿山泉石有古意,口裡松筠生晝寒。頗厭病身遊夢境,欲将餘日付岩端。定光古佛今猶在,請問此光何處觀。”

古佛信仰廣傳台灣

明末清初,定光古佛信仰随着客家人移居而廣傳台灣,其中以台北縣淡水鎮的鄞山寺和彰化定光佛廟最為重要和聞名。從彰化定光佛廟的楹聯,仍然能窺見該廟與汀州客家的淵源:

古迹溯鄞江,換骨脫身空色相,于圓光之外;

佛恩施台島,靈簽妙谛示吉兇,在前定之中。

在當時各籍群眾競争拓墾時代,定光佛廟給予遠離家鄉的客家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并且發揮團結同鄉、照顧同鄉的功能。在台灣的汀州府客家人在移居台灣的過程中,他們與祖籍的聯系從未中斷。如,劉登的《重建三寶殿碑記》對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均慶寺重修的描述,即提及台灣信衆的參與:“爰集同人,踴躍樂捐、外募十方,遠及台灣,約共銀一千有奇”。2002年1月,在南岩定光古佛寺——均慶寺旁開挖出一塊石碑,石碑正面镌刻“募叩台灣樂助碑記”,左側落款為“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歲次癸醜孟春月三房主持僧盛山、得濟、遠铎各捐金拾兩往台釋子宏滋得升吉旦立”,背面為“台灣府善信樂助建造佛樓重裝佛菩薩碑”,石碑總計為960餘名台灣信男善女為助建仙佛樓捐款銀兩,再次佐證了300多年前台灣與定光古佛的緣源。如今,台灣島内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有數百座,信奉定光古佛的人口數在百萬以上。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台灣府善信樂助建造佛樓重裝佛菩薩碑

1991年,台北淡水鎮鄞山寺住持胡俊彥第二次組織定光古佛尋根訪祖團,幾經周折,方把源頭追溯到福建省武平縣岩前獅岩,實作了幾代人的尋找定光古佛根源的夢想,并将定光古佛塑像前燃盡的香灰帶回台灣。1992年農曆七月初一,胡俊彥再次跨越海峽,護送定光古佛塑像到武平岩前獅岩,并進行開光典禮。此後,兩岸定光古佛的信徒頻繁舉行友好交流。台北淡水鎮鄞山寺還定下了一條規矩:每隔三年的農曆正月初三,派信徒回到武平縣岩前獅岩,在定光古佛的塑像前包裝香灰回台灣,以示定光古佛的靈氣永存、庇佑大家平安福祉。此項活動,迄今從未停止過。2000年,台灣大竹鎮專門派人到武平岩前均慶寺舉行分香儀式。2007年6月23日,台灣宗教文化參訪團來到岩前獅岩均慶寺參加定光古佛廟會,向定光古佛供奉進香。2010年9月11日,台灣150多名定光古佛信徒亦專程到武平岩前均慶寺參加定光古佛朝拜活動。

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曆經千百年的播遷,定光古佛信仰已經成為閩台最典型的客家民間信仰,是海峽兩岸增進凝聚力、進行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的重要紐帶。從2010年開始,武平縣積極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對定光佛祖廟均慶院進行重新修繕,建立均慶院鐘鼓樓,為該院天王殿添置佛像法器,對該院千佛樓和定光佛殿的佛像進行修複。開展多項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交流活動。2011—2015年以及2017、2019、2023年成功舉辦八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其中第五屆在台灣舉辦。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8】民間信仰定光佛 根植閩西廣傳台灣

第八屆海峽兩岸定光文化節

2010年3月,武平縣農業考察團赴台交流,與彰化定光佛廟簽訂了交流合作協定。随後,彰化定光佛廟、淡水鄞山寺、台灣獅子會、台灣大葉大學、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等14家機關、團體回訪武平。同年5月,武平縣經貿文化考察團赴台交流,引進科技開發、農牧合作等項目。2010年12月,應台灣定光佛廟、淡水鄞山寺信衆的邀請,定光佛金身首度巡遊台灣,完成彰化、苗栗、新竹、桃園、台北、新北等地8天的繞境巡安活動,受到台灣上萬名信衆的朝拜。2011年6月,在武平縣岩前均慶院舉辦首屆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來自兩岸的1000多名各界人士共祭定光佛。2013年11月,在第三屆海峽兩岸定光文化旅遊節上,“定光架新橋,情緣通兩岸”,閩台、龍台交流在經貿、農業、文化、科技合作方面取得豐碩成果。2014年9月,分别在武平縣文博園、岩前均慶院舉辦2014年“清新福建·海峽客家旅遊歡樂節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定光文化旅遊節”,開展包括:新聞釋出會、開幕式、定光佛朝拜、漢劇《定光佛緣》演出、“首屆海峽客家文化傳播論壇·武平定光文化論壇”等12項活動,吸引了海峽兩岸群衆共同體驗客家風情。

武平縣還投資建設了獅岩景區定光園項目、均慶院文化廣場,助推定光佛信俗文化發揚光大。同時,成立武平縣定光佛信俗申遺工作上司小組,組織人員對定光佛信俗進行收集、整理,加強對定光佛信俗學術研究,發掘其文化内涵,為定光佛信俗申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執筆:中共武平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羅炳星)

資料來源:

1.《臨汀志》,宋,胡太初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武平縣志》,福建省武平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3.《閩台客家的共同信祖·仙佛之鄉—岩前》,林善珂 羅炳星撰,岩前鎮黨委、岩前鎮人民政府編,2011年。

4.《千年定光古佛·淺談定光古佛信仰在兩岸交流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張世良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4年12月出版。

5.《定光古佛文化研究·定光古佛:台灣閩西客家移民的保護神》,劉大可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6.《閩台定光佛.根源在武平》,何安慶撰,福建省武平縣客家聯誼會 政協武平縣文史與宣傳委員會編,2005年。

7.《定光佛民間信俗大觀·千年定光古佛傳承譜系》,鐘茂富撰,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鹭江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8.《定光文化研究·試論定光佛信仰對促進兩岸客家人交往與祖國和平統一的作用》,連傳芳撰,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