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9】鄧瀛: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

作者:龍岩釋出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系列報道

【編者按】龍岩曆史悠久,秀氣鐘靈,人文荟萃,物華天寶。唐置汀州以來,曆代都曾出現一些對龍岩有重大貢獻的傑出曆史人物。他們的傑出貢獻,已積澱成為龍岩曆史文化的一筆寶貴精神财富,成為一張張亮麗的“城市名片”,激勵後人團結奮進。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市融媒體中心在“報、網、微、端”等全媒體平台開設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融媒體中心承辦的“閩西曆史人物研究”專欄,為“打好五張牌、建設新龍岩”,加快推進閩西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示範區建設貢獻史志力量。本期刊發閩西曆史人物研究系列報道【19】《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鄧瀛》,敬請關注。

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鄧瀛

鄧瀛,字登三,号介槎,清嘉慶九年(1804年)生于上杭縣來蘇裡蘇姑鄉(今上杭縣中都鎮仙村)一個儒商之家。鄧瀛自小聰穎,與兄長鄧銘一同被譽為“神童”,年未及冠,便被縣督學吳椿分拔為郡縣庠生第一,并為他倆合輯的《庭訓迩言》作序。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9】鄧瀛: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

鄧瀛畫像

道光八年(1828年),鄧瀛秋季鄉試考中舉人後,第二年春又赴京會試考中進士,成為難得的“聯捷進士”。殿試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清書散館一等第一,授編修,曆任武英殿協修暨纂修官。道光十五年派山東任主考官,十八年為會試同考官。他公正廉明,以真才實學錄取。此後,曆任浙江道監察禦史、兵科給事中、浙江金華府知府、安徽甯國府知府、安徽甯池大廣道台、浙江按察使等職。在安徽17年,勤政愛民,廉隅自勵,面對水旱洊臻、戰亂頻仍,籌兵募勇獨當一面,護衛着東南半壁江山,“民愛戴如慈父母”。

疏請皇上改谕旨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在廣東查繳鴉片20282箱,計重237萬多斤。随後,他奏請将所有鴉片運到京城稽核檢驗,得到皇帝的允準。

時任浙江道監察禦史鄧瀛獲悉後,從國家、民族生計出發,力排衆議,冒死上疏。他認為,将2萬多箱鴉片全數解京,雖然能夠“使薄海臣民共觀實在情形,儆目洗心,革除锢習”,但廣東距京程途遼遠,水陸車船運輸過駁的次數、處所很多,還有許多繁瑣累贅的地方也極易滋生事端,便上《請就地銷毀鴉片疏》,建議朝廷就地銷毀。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9】鄧瀛: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

《請就地銷毀鴉片疏》

他翔實而具體地為皇帝算了一筆賬:廣東、江西、安徽陸路運輸,如用人夫扛擡,每箱2人,就要4萬多人;廣東、江西水路運輸,要雇用大号民船100多艘;安徽以北用車輛運載,要征用大車1000多輛,民夫1000多人,騾馬五六千匹,一次征調數量這麼多的舟車民夫,地方上一時間根本沒有辦法雇傭到,即使分批運送,經費也不會減少。這筆龐大的費用如果由沿途籌辦供應,就會加重地方政府的負擔和騷擾百姓,如果由戶部核銷,就會将國家有限的财力耗費在運送鴉片上。同時,近段時間各省許多假造的煙土,價格僅為洋土的十分之一,但形色真假甚至連慣吸食者都不能辨識。他認為,經過這次查辦之後,煙土會越來越少,價格會越來越昂貴,就會有利令智昏的人铤而走險,而“此物最易偷換”,押運途中一旦被盜,後果不堪設想。是以,他建議“将起獲煙土毋庸解京,即在該處督率員弁公同查核,目擊銷毀,以省解運之煩”。道光皇帝深感鄧瀛言之有理,決定采納他的建議,立即下旨就地銷毀鴉片。于是,才有了“沿海居民及夷人等眼見銷毀情形”的“虎門銷煙”。鄧瀛是以舉而“名滿一時”。

革弊立新匡民風

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鄧瀛任署兵科給事中。不久,補授浙江金華府知府,但因母親去世,沒有赴任。三年後,任安徽甯國府(今宣城)知府。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9】鄧瀛: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

清朝安徽省甯國府轄境圖

安徽地處東南,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健訟之風較盛,民事争訟繁多。百姓好訟的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訟棍吏胥百端煽惑”,他們“打點衙門、串通衙蠹”,在衙門吏役和當事人之間來回兜串,充當訴訟掮客,俗稱為“搭台”。這些惡訟師們,打着替人代行官司的幌子,暗中興風作浪,“誘陷鄉愚、欺壓良民、從中取利、恐吓詐财”,不僅挑唆民人興訟以便從中漁利,甚至在當事人雙方不願終訟而希望和息之時,欲壑難填,百般阻撓不肯罷手,導緻州縣衙門訟數紛繁,冤假錯案諸多,百姓深受其害,“家已全傾,案猶未結”。

鄧瀛上任後,發誓要狠狠刹住這種刁風惡俗。一方面,他實行“重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政策,帶頭捐款修繕“敬亭書院”,恢複教學,作育英才。另一方面,制定鄉規民約,教化群眾、匡正民風,勸導百姓和睦遜讓。針對一些官員與訟師互相勾結,充當“保護傘”的問題,鄧瀛進行周密布置,派人調查摸底,收集證據,然後起草奏本上報安徽巡撫,取得上級的支援後,将他們逮捕,并依法公開審判,對于涉案之人嚴懲不貸,形成震懾。此後,當地訟風漸戢,不少陳年積案得到了結,許多冤錯疑案也得以公正明判,百姓頌曰:幸有我公“鄧拆台”。

鄧瀛還注重革除陳規陋習。他看到當地百姓迷信風水,人死後多停柩不葬,便立即出示布告嚴禁此行為,然而是以風俗由來已久,布告禁止收效甚微,百姓依然沿襲舊俗。一次,鄧瀛微服私訪,看到許多考生在布告前看張榜,便心生一計,于當天傍晚在府衙門口張貼出新規,規定開考時,考生必須“在保結内聲明并無此弊,始準與考”,新規一出,此風即止,徹底革除了當地迷信鬼神風水的殡葬陋習。随後,鄧瀛制訂了一系列革弊立新的布告,鼓勵各鄉裡村制定村規民約,逐漸改善了當地風氣。

籌糧募勇守郡城

地處皖南核心的甯國府,是蘇浙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拱衛天京的前哨,也是提供戰略物資的後方。是以,在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後期(1856—1864年),太平軍與清軍對宣城的争奪極為劇烈。

鹹豐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軍順長江而下,先後攻破安慶、池州、銅陵、蕪湖四重鎮,朝廷内外、大江南北震驚不已,甯國府城也淪為戰場。各級官員驚慌失措,紛紛隻顧自保,根本無暇顧及别的地方。為了保衛一方安甯,鄧瀛隻好籌集糧食、征募勇士,設立保衛局抵禦太平軍。一次,通過偵察得知宣城東鄉有一支太平軍盤踞在那裡,鄧瀛便迅速率兵出擊,将他們全部殲滅。

鹹豐六年(1856年)四月,石達開率一萬多太平軍精銳部隊由太平、泾縣,進攻甯國府治所在地宣城,清軍被殲數百人,鎮守宣城的鄧瀛見太平軍人多勢衆來勢洶洶,隻得敗退到洪林橋紮營相拒。宣城失守,他也被革職留任。這一年,甯國“大旱,人相食”,再加上戰争禍害,百姓苦不堪言。這時,随着戰事蔓延,太平軍不斷攻城略地,大家紛紛力求自保,鄧瀛求援無門,隻得再次“籌口糧,募皖勇”。十二月,在時任幫辦江北軍務提督鄧紹良的指揮下,鄧瀛抓住太平軍退往南陵的良好時機,破釜沉舟,全軍出動組織反攻,打敗了太平軍,收複了被占領數月的甯國府,鄧瀛也是以官複原職。

為打通重鎮甯國至蘇南、浙江的交通線,牽制江南大營清兵,鹹豐八年(1858年)冬天,太平天國左軍主将李世賢集中優勢兵力,猛撲清軍大營所在地——宣城西北方的灣沚鎮及其周邊的黃池鎮。在太平軍數萬兵力的進攻下,清軍傷亡慘重,漸漸不支,鴉山、黃池、灣沚先後被攻克,江甯前來增援的總兵戴文英戰殁。糧台之前已被浙江巡撫撤銷,後勤交由皖南接辦,這樣一來,不僅原來的欠饷發放遙遙無期,糧食供應也即告斷絕,可謂饷绌食盡,鄧紹良“舉火自燔其營,率親兵血戰,死之”。在甯國府城内的鄧瀛接到鄧紹良戰死的消息,急忙分兵四門把守。此時,從灣沚潰退加上原有的清軍仍還有一萬多人,但因統率無人,加上風雪嚴寒,“衣械帳房遺棄、口糧緩不濟急”,這些殘兵敗将大多驚魂未定、士氣低落,情況十分危急。鄧瀛想盡各種辦法做好安撫工作,還從南陵請來記名總兵米興朝一起商議對策。随後,在鄧瀛的帶領下,官兵們“用命固守二十餘日”,多次擊退來竄犯的太平軍,直到兩江總督何桂清從蘇州調軍械彈藥弛授而來,軍心才固結穩定下來。鄧瀛也因保守郡城有功,賞戴花翎。

戰後,甯國府所轄縣郡到處“室廬已燼、衣糧皆空,牛種農具無存”,百姓“死亡擄系者,不可勝計”,得幸逃脫的,也是“裹傷茹痛、扶老攜幼,凍餒颠頓于泥塗中,殆不下數十萬”。鄧瀛“蒿目疚心”,帶頭捐出廉銀千兩,并發動募捐撫恤難民。同時,以每石食鹽提高售價四百文的辦法籌措資金,用于購買種子、耕牛、農具,發放給招集的流民,并搭蓋棚屋作為安置之所,千方百計幫助百姓恢複生産、重建家園。

廉隅為民受敬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長江中上遊及安徽發生大水災。甯國府由于連續多年的水旱災害,災民流離失所,因為饑餓、寒冷和瘟疫導緻死了不少人。鄧瀛到任後,心懷社稷,情系百姓,廣施仁政。一面緊急向朝廷申請開倉赈濟災民,一面帶頭捐款,并倡導鄉紳富戶捐助。他安排人員詳細核實災民情況,對于受災特别嚴重、最為貧困的,赈濟給糧食;情況稍好的赈濟給錢,以維持災民最基本的生活。随後,鄧瀛又在各個地方分設粥廠,把災民集中起來,頭一天先發給憑證,第二天便可前來領粥,就這樣救活了無數災民。

鹹豐四年(1854年)八月,為確定甯國安甯,浙江開始派兵協防,軍饷由浙江撥解。鹹豐八年(1858年)七月,胡興仁晉升浙江巡撫兼署學政,不再向甯國府調兵籌饷。而且,還以浙西地區戰事緊張為由上奏朝廷,要求鄧瀛每月幫助籌款三萬兩。鄧瀛“感浙之惠、憂浙之憂”,全力想辦法籌措解濟。無奈此時的甯國府飽經戰亂和災害,經濟凋敝,民氣未蘇,百姓艱難度日。因而,鄧瀛上疏朝廷,希望能多緩些時間,等秋後再想辦法籌濟。鹹豐皇帝體恤民情,便恩準暫緩數月。但是,管浙駐甯糧台道員許烺卻落井下石,向巡撫胡興仁進讒言,說鄧瀛“不能稽察委員,遇事因人,心存玩洩”“愛皖不愛浙”,建議将甯國府各厘卡改由他接管辦理。胡興仁不辨是非,“信之”。鄧瀛顧全大局,怕事權不一誤了軍機大事,便奏請将甯國府出納各種款項,援照徽州章程,交由許烺統一經理。

糧台是軍營的根本,糧台道員均不得擅離郡城,以確定軍心穩民心定。但是,當太平軍進犯灣沚、黃池,鄧紹良殉難時,許烺卻置身事外,仍在蘇浙安閑自在,導緻“潰卒萬餘,饑寒交加,軍情洶洶”,直到增援的軍隊到來,形勢穩定後,他才悠閑自若地回來。對此,鄧瀛上書胡興仁,希望胡興仁能看清許烺“事不經心,别存私見,既不體察又不籌商”,并指令許烺專駐甯國府,不得再遠離。鄧瀛在書中說,“如以某為不堪驅策,請即立予劾罷,免誤兩省軍情;如尚姑容,請谕許道關涉地方公事就近熟商”,一番竭力苦心,可謂“神人鑒之矣”!但是,胡興仁卻不辨忠奸,庇護許烺,昏庸的朝廷也不分青紅皂白,将鄧瀛、許烺交給吏部處理,分别降一級調用。

鹹豐九年(1859年)七月,鄧瀛離開甯國府,前往南昌養病。離開的時候,百姓“扶老攜幼,焚香泣送,途為之塞”。他以詩作别:“幹戈雙鬓改,骨肉一州親!”

同治元年(1862年),鄧瀛因病在湖南平江去世,時年59歲。光緒三年(1877年),作為名宦列入《安徽通志》,有詩集《雲章書屋遺稿》刊行于世。

閩西曆史人物研究【19】鄧瀛:勤政愛民的虎門銷煙倡議者

上杭縣中都鎮仙村鄧瀛紀念設施

2018年7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曆史上的監察官”欄目,釋出“鄧瀛:禁煙功臣 斷案神探”文章。2023年,鄧瀛紀念設施在上杭縣中都鎮建成,旨在弘揚鄧瀛憂國憂民、愛國愛民、公正廉明、勤學敦行的優秀品質。

(執筆:中共上杭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袁志先)

資料來源:

1.《上杭縣志》民國二十七年,線裝書局,卷二十五,第900-909頁。

2.《上杭縣志》同治甲子年續刊,方志出版社,卷之九,第404頁。

3.《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緒),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一三九,第122-123頁。

4.《願豐樓雜記》(民國),丘複著,卷五·四十六。

5.《異辭錄》,清,劉體仁著,卷一。

6.《清實錄》,清,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八十九。

7.《清實錄》,清,道光朝實錄,卷之三百二十。

8.《清實錄》,清,鹹豐朝實錄,卷之一百九十六、二百八十九。

9.《清史稿》,清,趙爾巽主編,本紀二十,文宗本紀。

10.《腥風血雨的歲月——太平天國時期的甯國》,作者:高原風。

11.《曾國藩與甯國的淵源》,作者:鄭樹森。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