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作者:掌上青島
“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少年法庭。

“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張玉法官(右三)送法進校園。

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釋出涉婦女兒童案件審判情況,近三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21年至2023年,全國法院共審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718件,判處未成年人犯罪98426人。對于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殺人、重傷害犯罪,2021年3月刑法修正案實施以來,法院共審結此類案件4件4人,依法判處10至15年有期徒刑。

這組資料的釋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前段時間河北邯鄲國中生被害案,讓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涉低齡未成年人的惡性犯罪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圍繞這一話題,記者也采訪了相關業内人士。

14周歲不是“免罪金牌”

大陸無刑事責任年齡為14歲,即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2020年刑法修正案将刑事責任年齡做出修改,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緻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殘忍手段緻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調整回應了未成年人犯罪數量上升以及未成年人惡性犯罪低齡化趨勢。

大陸現行法律總體對未成年人犯罪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未成年人刑事年齡下調,并非一概追訴,而是設定了最高人民檢察院追訴條款,一方面懲治犯罪、維護正義,另一方面不讓年齡成為免于刑罰的例外,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

14歲仍然是個門檻。邯鄲殺害國中生的三名嫌疑人均不滿14周歲,4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對3名嫌疑人追訴刑事責任,他們最高将面臨無期徒刑的刑罰。然而,廣東陽山縣13歲男孩性侵8歲女童事件,男孩因不滿14周歲逃過刑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規定,因陳某作案時不滿十四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目前,陳某被依法送至專門學校進行訓誡教育。

對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近日,最高檢和最高法持續發聲,積極推動專門學校建設,健全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幹預機制,加大教育矯治力度,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發勢頭。專門學校即工讀學校,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的場所,專門學校成為問題少年教育矯治的關鍵。

但是,随着未成年人領域立法的完善,未成年人的權力得到強化保護,而專門學校卻陷入發展困境。據了解,目前有的專門學校演變成為寄讀學校,招收心理行為偏常、學習困難,無法适應普通學校學習的學生,這當中也有擾亂學校秩序、老師和家長都管不了的孩子。

據教育部網站2023年資料顯示,全國專門學校共有119所,包括山東在内的8個省尚未開設,而貴州省最多,達25所。

市南少年法庭打造調解新模式

司法大資料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為留守兒童的案件共1835件,占比22.94%;被告人為單親家庭的案件共556件,占比6.95%;被告人為再婚家庭的案件共223件,占比2.79%;被告人為孤兒的案件共19件,占比0.24%,許多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前缺失家庭關愛和教育。

2022年即墨法院審理了一起未成年人團夥犯罪案,庭審結束後,辦案法官對旁聽的未成年人家長進行法庭教育:“你們的孩子今天坐在被告席上,你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深刻檢讨檢討自己在管教孩子方面存在的失誤和不足,你們靜下心來想一想,有沒有因為夫妻離異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有沒有因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有沒有因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而一味指責,有沒有對孩子過于溺愛,在他第一次打架的時候不管不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溺愛或者缺愛,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缺乏正确的引導,令孩子很容易誤入歧途。”

婚姻家事問題可能誘發未成年人犯罪或者被侵害。抓前端、治未病,化解家事沖突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路徑。這一方面,青島市南法院就做了深入嘗試。市南法院少年庭庭長張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南少年法庭打造‘家式’調解新模式,強化社群微信公衆号平台與‘一案E群’平台銜接,挖掘微信底層平台潛能,針對進入訴訟程式的少年家事糾紛,整合微信邀請、掃碼進群等多種進群方式,由法官對條件成熟的糾紛進行線上調解,形成了‘社群微信公衆号+一案‘E’群’立體化線上調解體系,為社群居民提供更觸手可及的糾紛解決模式。将訴前調解與訴訟調解相結合,推動沖突糾紛在萌芽狀态化解,努力粘合破碎的家庭關系,為未成年人成長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青島市市南法院少年法庭三年來受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案件1098件,審結924件。通過案前預防、案中幹預、案後跟蹤,發揮審判職能,開展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雙向延伸工作,向前延伸,定期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向後延伸,開展未成年被告人的回訪幫教,将涉未成年人審判教育、感化、挽救方針落到實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市南法院少年庭特色普法教育平台“張玉法官工作室”目前關聯全區50個社群的微信公衆号,搭建24小時未成年人咨詢服務平台,已線上化解糾紛2853件。

>>>相關連結

我市多家法院向離婚案件當事人發出提示卡

督導父母關愛未成年人

“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城陽法院為起訴離婚的六個家庭同堂開講家庭教育指導課。

本報4月17日訊 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釋出了關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見,要求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離婚案件中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督導父母當好合格家長,避免離婚糾紛對未成年人産生不利影響。16日,我市多家法院在婚姻家事審判中對當事人進行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

市北法院在一起離婚案件中向當事人送達《關愛未成年子女提示卡》,告知當事人父母永遠都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缺位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無論婚姻如何變化,都應當一如既往,盡心盡力,攜手給未成年子女創造良好的生活成長環境,給予未成年子女最溫暖的愛,該案以撤訴方式結案。

城陽法院邀請青島市婚姻家事相關領域工作者為起訴離婚的六個家庭同堂開講家庭教育指導課,少年審判庭法官講解了涉及婦女及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指導這幾個家庭正确處理婚姻關系,注重涉案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發出首份《城陽區人民法院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函》,引導當事人提升責任意識,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關注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盡好撫養教育義務。指導結束後,其中兩對當事人表示撤訴,兩對當事人調解離婚。

膠州法院在一起離婚案件調解過程中,向雙方當事人發出《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卡》。在該起離婚糾紛中,當事人均要求孩子由己方撫養,調解陷入了僵局。承辦法官當庭對當事人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對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和權利,最終當事人雙方承諾離婚後妥善處理好孩子的撫養問題,攜手做合格父母。

“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問題少年矯治刻不容緩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掌上青島 記者 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