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曾被“熱捧”的氫能企業,IPO路上集體遇阻

作者:钛媒體APP
文 | 華夏能源網

氫能産業熱度不減,但企業IPO卻難上加難。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2022年可以說是氫能投融資的“高光之年”。在産業投資層面,據不完全統計,年内氫能投融資共計26起,融資總金額破85億元;也是在這一年,自6月開始,相繼有上海治臻、捷氫科技、國富氫能、國鴻氫能(現已上市,HK:09663)紮堆送出招股書。

到2023年,國内有49家氫能企業完成59筆融資,但融資總金額較2022年有所下降,不足70億元。

有業内人士表示,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圍繞氫燃料電池相關的投資就出現了轉冷态勢;不僅僅在一級市場,氫能投資逐漸步入冷靜期(見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氫能投資進入冷靜期,真正的産業機會在哪裡?|深度》),二級市場對氫能企業的機會大門也在關上。

去年10月,捷氫科技和上海治臻的IPO程序均被上交所中止,國富氫能則宣布撤回上市申請。

近日,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的“國九條”出台,要求提高主機闆、創業闆上市标準,完善科創闆科創屬性評價标準、嚴格再融資稽核把關等指導性意見,再度提高了上市門檻。

等待IPO的氫能企業中,國富氫能、重塑能源均選擇了轉戰港股,并已向港交所送出IPO申請。港交所能成為氫能企業的“避風港”嗎?

熱門氫能企業IPO程序

足足等待了21個月的捷氫科技,最終在3月29日終止了科創闆IPO。作為上汽集團旗下子公司,捷氫科技主要從事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工程技術服務。其招股書中提到,公司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産品在産品一緻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可對标國内外一流水準。

對于此次終止IPO,捷氫科技表示:“目前IPO環境整體偏向成熟體量企業,捷氫科技撤回科創闆上市申請後,或能以更靈活姿态重整旗鼓,加快在氫能新興應用領域的投入和開拓,以便對資本市場發起下一輪沖擊。”

國金證券在其最新研報中披露,2023年,捷氫科技的燃料電池系統累計裝機量在行業内排名第二,占比10%,僅次于億華通(HK:02402)。然而,上市之路卻遠沒有它的“前輩”億華通順利。

那些曾被“熱捧”的氫能企業,IPO路上集體遇阻

6家氫能公司IPO程序(制圖/華夏能源網)

梳理6家氫能公司的IPO程序來看,盡管連年經營處于虧損,但“氫能第一股”億華通或是最幸運的,已在A+H股分别完成了資本化;國鴻氫能則是在征戰港股近兩年,二次遞交IPO後才正式登陸港股。

曾征戰A股IPO的國富氫能、捷氫科技、重塑能源、上海治臻四家公司全軍覆沒。

其中兩家——重塑能源、國富氫能都在2024年選擇了轉戰港股,分别于2024年 2月29日、2024年3月20日向港交所送出IPO申請。

從各公司所處的産業環節來看,億華通、捷氫科技、重塑能源、國鴻氫能均以氫燃料電池為主業,均位于氫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排名前五。

成立于2016年6月的國富氫能,是氫能裝備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于制氫上下遊核心裝備的研發和制造。

上海治臻是國内專業的燃料電池金屬雙極闆供應商。雙極闆是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之一,在目前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中約占8%—15%,其客戶包括捷氫科技、新源動力、未勢能源、氫晨科技、濰柴動力等燃料電池及系統企業。

難點之一:新興産業IPO盈利門檻擡高

随着國内資本市場監管趨嚴,折戟A股的企業數量一度創下十年來新高。其中,氫能行業企業有一定的代表性。

氫能企業上市難,主要受兩方面原因影響。

難點之一,與資本市場政策收緊有關,進一步提高了對拟上市企業盈利能力的門檻。這對于在遞表階段未盈利的企業提出了要求。

在今年3月15日國新辦的新聞釋出會上,證監會相關人士強調,上市門檻趨嚴的三大要求之一,就包括進一步從嚴稽核未盈利企業,要求“未盈利企業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披露預計實作盈利情況”。據極高氫能報道,過去一年多的一系列變化中,針對氫能和燃料電池等相關新興行業,稽核進一步收緊的趨勢更加清晰。

那些曾被“熱捧”的氫能企業,IPO路上集體遇阻

從已披露的業績來看,國富氫能、捷氫科技、重塑能源、上海治臻均存在虧損情況。

其中,國富氫能2021年到2023年累計虧損2.46億元,分别虧損0.75億元、0.96億元和0.75億元;

捷氫科技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累計虧損3.08億元,分别虧損0.58億元、1.2億元和1.3億元;

重塑能源2021 年到2023 年前 9 個月累計虧損16.6億元,分别虧損 6.54 億元、5.46 億元和4.60 億元;

上海治臻2019年到2021年虧損累計1.76億元,淨利潤分别虧損0.33億元、1.31億元、0.14億元。

已上市的氫能“前輩”億華通和國鴻氫能,上市後也仍處于虧損之中。

億華通自2020年登陸上交是以來,就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财報顯示,億華通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營業收入為5.72億元、6.29億元、7.38億元、8.01億元,淨利潤虧損為2252.36萬元、1.62億元、1.66億元、2.43億元。

而第二個在港交所IPO的國鴻氫能,同樣業績不是很好看。值得注意的是,到2023年,國鴻氫能的營收反而是近3年來首次下降。(見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虧損持續擴大,國鴻氫能上市後首份年報出爐》)

财報顯示,國鴻氫能2021年、2022年、2023年營業收入分别為4.57億元、7.48億元、7.006億元,淨利潤分别為-7.03億元、-2.73億元、-4.044億元。

企業普遍虧損,也反映了整個氫能行業的階段性問題。

難點之二:氫能相關産業處于商業化早期

近兩年來,紮堆上市的氫能企業聚焦在氫燃料電池領域。

而對于燃料電池企業而言,其商業模式主要是氫燃料電池的銷售,而目前國内氫燃料電池行業仍處于商業化的早期階段,規模化應用存在不确定性,這直接影響了資本市場對企業的估值。

對此,今年兩會上,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在關于氫能規模化落地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張國強表示,要推動氫能規模化應用,以規模帶動産業提質降本。建議以市場應用為牽引,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範應用,拓展在儲能、發電、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推動産業規模化發展。

張國強提到的“拓展在儲能、發電、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其上遊産業就是綠氫制取。

上述産業投資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目前産業資本仍看好制氫産業帶來的新機會,随着央國企主導的綠氫項目密集上馬,未來幾年,将給制氫上下遊企業帶來了較大市場空間和利好。

在綠氫制取裝備環節,已經湧現出了一些實力相當的企業,期待這些新興企業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相對合理的估值。

對于那些繞道港股的企業而言,即便短期内無法解決虧損問題,但該資本市場人士認為,“盡管港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建議有機會的企業盡早完成資本化。這将有助于公司未來進一步規範化發展。”

目前IPO遇阻的現實,還對一級市場的資本流向産生了直接影響。上述産業投資人士表示,正是由于此前幾年氫能行業對燃料電池“過度追捧”了,如今企業的上市預期又較差,這一“剪刀差”的存在,還導緻了産業界對燃料電池的新興企業不敢布局、不再投資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