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作者:autocarweekly

文|嗷嗷胡

國内純電第一次争奪“1000公裡續航入場券”,已經是兩年多之前的事。

2022年初,廣汽埃安AION LX Plus“千裡版”成為國内第一款量産上市的續航破千公裡的純電車型。憑借高達144kWh的超大電池包,CLTC續航裡程達到了1008km。

同時“千裡版”45.96萬元的價格,也比650km續航的入門版本貴了足足六成。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車,它更主要的價值是解決了有無問題。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兩年多過去,車企們手握更強大的電池技術再戰“1000公裡”。而就在這兩年多的時間,4C/5C超級充電體系也走進了現實。

“新1000世代”,固态成生力軍

早在2021年初,蔚來釋出了150kWh半固态電池包,可以實作超過1000km的單次續航。不過彼時預計也要到“2022年第四季度”,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于是乎也就被埃安搶了先。

但在這之後,電動車追求1000公裡續航的勢頭戛然而止。随着2022年初的倫鎳暴漲事件,加上碳酸锂價格全年飙漲,電池價格屢創新高讓“堆續航”的做法難以繼續。

進入2023年,随着碳酸锂價格泡沫破滅,加上幾年來更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更趨成熟,1000km續航電動車開始重制江湖。

極氪在5月推出了001車型的“千裡續航套裝”,搭載能量密度達255Wh/kg的甯德時代麒麟電池,140kWh電量讓CLTC續航來到了1032km。

最新的武器是固态及半固态電池,智己L6率先搭載了“光年固态電池”,盡管一度引發了關于“固态or半固态”的争議,但最終僅比普通版貴3萬元的價格終結了一切質疑。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另一邊,蔚來的150kWh半固态電池包終于是雖遲但到,李斌親自上陣直播測出了1044km的高速續航,可他對150kWh電池包的态度卻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廣汽這邊也不甘寂寞,4月12日在廣汽科技日釋出了全固态電池技術,能量密度提高到400Wh/kg,“輕松超過1000公裡續航”,量産裝車的時間被定在了2026年——略早于豐田計劃的2027-2028年。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借助量産化實用化的固态或半固态電池,以更輕松的姿态搞定1000km續航,似乎成了電動車發展的又一個共識。

夠用就好,不等于“打算盤”

回憶一下,在“1000km”叙事缺席的時間裡,以800V、4C/5C為關鍵詞,超級快充和換電才是近兩年純電市場的絕對焦點,反而各種治标不治本的電池新技術關注度不似當年。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尤其是電池價格高企的那段時間,“(相對)小電池+超充”無論如何都像是比一味追求大電池、長續航更有誘惑力的選項。

馬斯克曾說特斯拉可以輕易造出600英裡續航的Model S,但他不認為這是合理的。Lucid Motors(率先推出500英裡續航電動車)的CTO甚至認為,150英裡續航搭配充電網足矣(《續航1000km我可以,可我偏偏不給你》)。

本胡也多次“站”過這一思路:相較一味堆砌電池、增加容量、提高續航,将更多資源投入打造靠譜的自建快充網絡,也許事半功倍。

随着超充、換電等快速補能技術擴散,“小電池夠用說”逐漸擴大化。一個老說法重出江湖:因為駕駛4小時以上須休息20分鐘,剛好比對超充時長,是以大于一定數字(比如4h×120km/h=480km)的續航是無用的。

超充時代,還要固态做什麼?

“純電續航究竟多少夠用”,這是一個伴随電動車始終一直到今天經久不衰的陳年話題。最常見的“解法”,無外乎以“疲勞駕駛時限”和“一周通勤總和”為準。

不必急着回答,但必須指出,任何基于固定化場景的計算得出純電續航不必多于某個數字的結論,實際上都過于理想化,而完全無法支撐起“更長續航無意義”。

比如,4小時頂着高速限速确實480km封頂,即便考慮電動車高速續航的“折扣”問題,似乎CLTC标準下700~800km續航也足夠了。

但賬不是這麼算的,沒有誰能保證電動車長途出行之前總能處于滿電狀态(正如實際上燃油車也并非每次長途出行前都有機會加滿油),“一周通勤”過後也不總是無所事事的自由周末,這些(甚至)都談不上是小機率事件。

且不論私家車續航是否應以疲勞駕駛時限、一周通勤距離為準,這樣用完全固定化程式化、毫不考慮實際生活随機性的參照方式,本身就過于簡單化、公式化而缺乏意義。

了解一部分車先追求“破千”

如果“打算盤”脫離實際、“破千”缺乏成本效益,那麼究竟多少續航才是電動車“夠用”的标準呢?答案是沒有答案,答案是各有各的答案。

這不是一句廢話,之是以既對“小電池+快充”表達支援,又對“用固态破千”表示鼓勵,正是因為這種問題總是要把時間與個體的差異性考慮在内,回答才有意義。

2022年中追求超長續航的合理性,與2023年末追求超長續航的合理性,當然是不同的。特斯拉和蔚來對于固态電池包的态度,和廣汽、豐田對于固态電池包的态度,也自然是會有差别的。

脫離個體差異、不顧動态變化談“夠用”都是耍流氓。

電動車需要的續航裡程盡管沒有現成的金科玉律,但如果暫且把目标設定為“對于更廣大燃油市場的全面替換”,參考主流燃油車的補能條件做加減代換可以得到一些發現。

燃油時代人們能夠滿足于“500+km實際續航、(多數情況下)5分鐘補能、高密度且交通便利補能站”,那麼可以考慮電動車如何實作類似的補能條件。

比如,“500km實際續航”将高速工況納入考量,則對應的CLTC續航或許要達到700km以上;考慮補能速度劣勢,則電動車需要明顯更長的續航;再考慮補能站點密度/交通(地面vs可能地下),電動車續航又需要更多補償。

以上都是随口一說,不做任何參照建議,隻為說明至少在“假定燃油車補能體驗可以作為參考标準,那麼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電動車追求1000km完全有其合理性”。

于是很好了解,李斌當然會認為150kWh電池包“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為蔚來有更充足的換電站和自建樁。又因為換電和租電模式的存在,固态電池包未來可能的進步疊代決定了多數使用者不會輕易一次性購置。

那麼反過來,考慮到超充網絡的密集落地終究需要一個過程,考慮到不同車企受益于補能網絡的程度差和進度差,即便“夠用+超充”完全仍可能是未來的主流态,眼下對于1000km續航、對于固态電池的需求也是完全不沖突、不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