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作者:新加坡眼

新加坡的打勞工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時間,甚至可以不必到公司上班?這種好事今年底或許就要實作了。

昨天(4月16日),人力部釋出了重大消息。從12月1日起,員工可以以書面方式向雇主提出安排靈活性工作時間。而雇主必須在兩個月内以書面方式回複是否接受該申請。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什麼是靈活工作安排?

靈活工作安排(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即居家辦公或遠端工作,意味着員工可以不必到公司上班。實際上,靈活工作安排包括三個主要方面:遠端辦公地點(Remote Work)、彈性工作時間(Flexi-Time)和彈性工作量(Flexi-Load)。

遠端辦公地點

雇主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實施不同類型的靈活工作安排。例如,允許員工居家辦公和遠端工作,但工作量和上班時間保持不變。

彈性工作時間

雇主允許員工錯開上下班時間、壓縮工作周、允許他們在較少的工作天數内完成工作職責,或進行輪班等。這些安排不會影響工作量,但可能會調整工作時數。

彈性工作量

雇主通過員工兼職或共享工作的方式來分擔職責,以促進更多人參與就業。這項選擇會減少員工的工時和工作量,是以薪資相對也會減少。

去年6月,由大華銀行釋出的一項跨國調查顯示,超過八成本地雇員希望公司能落實某種形式的靈活工作安排,包括讓他們居家辦公(21%)、混合辦公(39%)及靈活安排(25%),僅有16%的人願意全天候回公司上班。

調查顯示,年輕雇員更傾向于居家辦公或混合辦公模式,那些調整組織政策和在雇傭上保持靈活的企業,有望在激烈的人才争奪戰上,脫穎而出。

除了靈活工作安排,也有八成雇員希望落實四天工作制。

雇主可拒絕

但可探讨替代方案

員工在申請靈活工作安排時必須注明:

  1. 提出申請的日期
  2. 開始和結束靈活工作安排的日期
  3. 選擇的靈活工作安排類型
  4. 申請靈活工作安排的原因

具體流程和處理方式,根據人力部的公告中也有指導。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靈活工作安排有三大原則可供參考:

一、讓員工更容易向雇主要求靈活工作安排,并確定他們能在這個安排下順利做好工作;

二、讓所有人都接受靈活工作安排,各級管理層也須明确表達支援,避免員工誤會雇主不支援;

三、讓員工清楚了解靈活工作安排的規則和條件,例如申請資格、審批程式,及工作績效的評估名額,進而消除員工疑慮,以為靈活工作安排會影響升遷。

這些指導原則不具備法律限制力,也就是說雇主無須為員工提供靈活工作安排選項,最終決定權在于雇主。

但如果拒絕員工的申請,雇主必須說明理由,并與員工探讨其他替代方案。

如果雇主沒有認真考慮請求,員工可以尋求工會或勞資政公平與良好雇傭聯盟(TAFEP)的幫助。TAFEP會與雇主聯系,并引導和勸誡他們遵守指導原則。

網友贊成,但也有人不看好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網友的讨論。

當然首先是舉手贊成,拍手鼓掌。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再來就是不看好新政策的評語。這名網友說員工可以申請這項安排,但是雇主未必會準許,他們會說“還有其他人會做”,也就是說你不想幹,還有人會幹,他們分分鐘可以找新人頂替位子。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有網友說員工可以申請,但是老闆批不批就是另外一回事。

新加坡打勞工自主選擇工作時間和上班地點,彈性工作制要來了嗎?

這位網友則說越多人居家辦公,代表擁車證和辦公室租金會下降。

員工善用時間

雇主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顔曉芳說,靈活工作安排對雇員和員工都有益處靈活工作安排能為雇主和員工實作雙赢,不僅協助雇員善用時間、減少通勤等開銷,還可鼓勵熟齡員工繼續就業,并讓雇主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團隊開心即能實作雙赢的局面。

比如,新加坡有超過26萬名年齡介于25歲至64歲的女性,因各種原因如身兼家庭看護責任而沒有就業,有靈活工作安排可有效留住、吸引有看護責任的員工和女性重返職場。

再加上新币匯率正處在優勢,相信将會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到新加坡找工作。而對鄰國馬來西亞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當地人也多了一個理由到這裡另謀高就。

到時,員工也可以自己目前“雇主”或“老闆”,工作時間自己決定啦。

KS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人力部丨來源

新加坡人力部、臉書丨圖源

1.凡本網站注明文章類型為“原創”的所有作品,版權屬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2.凡本網站注明文章類型為“轉載”、“編譯”的所有作品,均轉載或編譯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