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作者:齋小晗

一段波谲雲詭的曆史;

一段說不盡的人事變動;

一段讓無數人為之唏噓不已的曆史。

這就是三國的曆史,它如同人的年少時期,熱血沸騰,即使到了暮年,也讓人倍加追憶。

解讀的視角

有人說,曆史是任憑打扮的小姑娘。

因為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曆史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态。

以諸葛亮為主線,從他的視角解讀,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各個主線縱橫交錯,各種假設頻繁疊出。

有人說,諸葛亮最不應該殺的就是:

劉封和馬谡兩人。

如果這兩個尚在人世,蜀漢能統一天下的幾率會大很多。

首先是劉封。

劉備征戰多年,膝下尚沒有子嗣。

在遇到劉封以後,他非常欣賞其為人。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于是,便讓他為螟蛉之子。

希望以後他能夠繼承自己的意志,繼續為興複漢室而奮鬥。

封和禅恰好組成一個詞彙:封禅。

劉封,還是太過于單純。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劉備之是以遲遲沒有動手,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合适的借口。

清朝時期,九子奪嫡。

劉封的一言一行完全合乎規矩。

劉備又是一個好面子的人,肯定不會無故處理一個人。

關羽曾幾次提醒,若為了江山永固,必須先處理劉封,為劉禅繼位清理障礙。

可惜的是,沒有遇到合适的時機。

直到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失守,劉備終于找到了借口。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其實劉封遇到的問題是救一個,還是救多個的問題。

劉封是個聰明人。

有智慧的人深謀遠慮,他的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結果就是授人以柄。

劉備成功獲得借口,劉封遭遇禍患。

很多人說,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有明主在位,君臣際遇,肯定會有一番成就。

隻是做這個假設的人忘了。

諸葛亮不可能為劉封求情。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已經看到了蜀漢的前途。

雖然目前還能繼續硬撐,但滅亡已經近在目前。

真正的智慧

有人說,其次最不該殺的應該是馬谡。

他對蜀漢絕對是忠心耿耿,諸葛亮以關門弟子待之,與他經常讨論天下大事。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在到西南平定孟獲之亂前。

諸葛亮曾詢問他:“此去征戰,何謂第一要務?”

馬谡不慌不忙地說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

這八個字深得諸葛亮心意。

諸葛亮也将視作自己的儀仗,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言之鑿鑿地告誡他。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在北伐的過程中,

就像趙括,在接受保衛趙國都城的任務時,總以為自己會獲勝。

有些人天生固執,總認為自己可以成為想象中的自己。

他們和那隻青蛙一樣,天真認為,那口井可以抽象地總結這個世界。

他們固執地守在井底,用在井底收獲的眼光和格局做事,結局自然就會完全不一樣。

馬谡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的兵法和謀略,來自于兵書。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現在,他決定靠着兵書來一展胸中的抱負,他覺得自己一定可以。

兵書和他合而為一。

王平身經百戰,自是知道這樣操作不行,直接駐紮在道路中央。

軍隊如同鋼鐵楔子,直接擋住了去路。

王平此舉比馬谡更為智慧,可惜馬谡根本不聽。

結果被曹魏斷了水,吃了敗仗。

街亭失守的消息傳到諸葛亮的耳中時,他仰天長歎,忽然想起了劉備的殷切囑托。

可惜為時已晚。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十年之功,因為馬谡,幾乎毀于一旦。

不殺馬谡,不足以平憤怒。

是以,馬谡必須死,應該死,而且他的确不符合大将的标準。

但是如果假以時日,讓他在戰場上再曆練幾年。

說不定可以脫穎而出,做出一番成就出來。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就像兩名高手過招,兩個人實力相當,其中有一個人犯了一點兒小錯,另外一個人就會抓住機會,趁勢反擊。

馬谡的錯誤是緻命的,曆史不可能給他留任何機會。

那些假設馬谡将成為大将的人,不過是從曆史的某個橫截面看到了一種希望,沿着《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

說好聽點兒,這是愛好曆史。

說不好聽一些,就是狗尾續貂。

諸葛亮“誤殺”的2員猛将,但凡留一個,蜀漢都有可能一統三國?

曆史冰冷之處在于:

多少史實都在證明,隻是有些人選擇性遺忘,隻願意選擇美好的謊言相信,而不相信那些殘酷的真實。

是以,切莫在做什麼假設,假設沒有用。

不如真正把身心投入真正的曆史,真正的曆史會讓你收獲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