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作者:野史日記

1934年10月,轟轟烈烈的長征拉開序幕,一場震驚了全世界的大範圍轉移開始了。從中央蘇區到陝北,途經雪山、草地、無人區,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空中還有戰鬥機不斷騷擾的情況下,紅軍創造了奇迹,讓沿途裝備精良的數十萬國民黨軍成了曆史背景牆。

長征的偉大誰都知道,但長征到底有多偉大?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可能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紅軍長征是一次“大逃亡”,在國民黨數十萬精銳部隊的圍追堵截中逃出生天,認為紅軍的偉大在于逃脫,但真相并非如此。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而且,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紅軍長征的起點是中央蘇區,如果一味隻是逃跑的話,四面八方都可以成為目的地,但為何紅軍最終要朝着陝北進發?說起這件事背後的真實原因,既有偉大的決策,也有令人紮心的迫不得已。

大兵壓境

1934年,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起了大規模的“圍剿”。此前的作戰當中,國民黨軍屢屢受挫,始終無法重創紅軍,反而讓紅軍一次次發展壯大。這一次,蔣介石下了血本,整整投入了一百多萬大軍,制定了“滾筒”戰術,以每日數裡的前進速度收縮包圍圈,企圖一舉消滅紅軍。

毛主席當時尚未取得紅軍的指揮權,紅軍在前幾次取得了反“圍剿”勝利的情況下,選擇正面硬剛國民黨軍,戰況十分不利。随着國民黨軍不斷壓縮紅軍的生存空間,突破已經迫在眉睫,一場被迫的長征就這樣開始了。

突圍是當時唯一的出路,這一點沒什麼争議,但問題是,紅軍突圍意味着離開中央蘇區,失去了這塊根據地以後,未來何去何從?博古和李德将目的地選在了湘鄂川黔根據地,決定率領紅軍突圍後一路朝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軍,與那裡的紅2、紅6兵團合兵一處,再從長計議。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這樣的做法不失為一個選擇,但這個選擇太明顯,以至于在紅軍突圍以後,就連蔣介石都一眼看穿了紅軍的意圖,遂派重兵在中央蘇區前往湘鄂川黔根據地的途中設伏,隻等着紅軍進入包圍圈。

是以,紅軍在這兩人的指揮下遭遇重創,湘江之役傷亡慘重,70000多紅軍邊戰邊沖,頂着敵軍的炮火過江,最後僅有30000餘人過江,其餘數萬将士的英魂則永遠留在了對岸。

經此一戰,兩人指揮的正确性已經開始遭到質疑。但兩人并未是以改變政策,仍然一意孤行的打算繼續向湘鄂川黔根據地靠攏。紅軍當時的傷亡嚴重,士氣也頗為低落,蔣介石也早已重新組織了伏擊,若真的按照二人意圖繼續行軍,後果不堪設想。

力挽狂瀾

革命火種風雨飄搖之際,毛主席在此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主放棄原有計劃,轉而向貴州進發的計劃,得到了張聞天、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支援,紅軍這才得以擺脫蔣介石的伏擊,轉到向貴州進發,迎來了新的希望。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紅軍向湘鄂川黔根據地靠攏與向着貴州進發,兩者之間有何不同?第一,向湘鄂川黔根據地進兵的意圖,已經被敵軍看破,前進的道路上危機四伏,紅軍已經經不起再遭一次重創;第二,紅軍隻要擺脫向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軍的計劃,選擇立刻就多起來,天大地大,蔣介石再想重兵設伏難如登天。

而貴州當時屬于國民黨軍布防的薄弱地帶,毛主席率領紅軍向貴州進發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讓敵軍無的放矢,一個是扭轉被動局面,不再一味的逃跑。紅軍當時兵力和武器裝備雖然不不如國民黨軍,但是數萬的軍隊仍具有相當的戰鬥力,進軍貴州相當于攻國民黨的薄弱點,令國民黨不得不防,如此一來就可以調動國民黨軍,從被動逃跑變為主動出擊!

毛主席的一番慷慨陳詞,令在場的有識之士立刻明白其用意,頓時感到茅塞頓開,是以赢得了衆人的支援,更在此後的遵義會議中确立了上司地位。

紅軍突然出現在貴州,令蔣介石大驚失色,因為國民黨的兵力大多數都布置在了長江一帶。紅軍突然改道貴州,讓蔣介石所有的布置全都落空,立刻慌亂起來。貴州兵力空虛,容不得蔣介石重新調兵,遂集結重兵向遵義追了過去。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這一次,毛主席打算進四川,北渡長江以後再與紅4方面軍會合。從毛主席的這個計劃來看,毛主席當時率領紅軍進貴州也好,打算去四川也罷,都是根據當時的戰局來臨時決定的,而陝北在長征的很長一段時間内,都不是紅軍長征的目的地。

蔣介石布置在長江沿線的重兵不動,派出其他部隊撲向遵義,來勢洶洶。毛主席見狀,立刻率領紅軍渡過赤水,經過土城之戰後來到紮西。此時,紅軍的動向看上去依然是北上渡江,與紅4方面軍會合。

是以國民黨軍一邊撲向紮西,一邊加強在長江一帶的布防,隻等着将紮西的紅軍趕入包圍圈。但毛主席是何等高瞻遠矚,思想完全不是蔣介石可以看穿的,就在國民黨軍向紮西圍過去時,毛主席殺了一個回馬槍,又率領紅軍渡過赤水回了遵義,還順帶消滅了敵軍兩個師。

紅軍不僅沒有被消耗,反而得到了補充,消息傳到蔣介石耳中,令他暴跳如雷,立刻調兵追向遵義。結果,蔣介石這次再一次撲了個空,因為毛主席率領紅軍經茅台鎮又一次渡過了赤水。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國民黨軍始終慢紅軍一步,就像是被牽着鼻子走的牛,卻又無計可施。蔣介石此時也已經意識到了國民黨軍陷入被動局面,但他卻始終找不到扭轉局面的時機,這時聽聞紅軍再次渡過赤水,頓時來了精神,他認為紅軍上次殺一個回馬槍甩開國民黨追兵,這次再渡赤水必然是要趁機北上,渡過長江。

是以,蔣介石趕緊調兵補強長江一帶的防線,隻要紅軍敢在此時渡過長江,勢必會陷入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蔣介石這一次對自己的判斷十分自信,一心等着捷報傳來,卻沒想到毛主席這一次仍未北渡長江,而是又一次渡過赤水,率領紅軍直奔貴陽殺去。

再次得知消息的蔣介石如遭雷擊,這倒不是因為紅軍此次行動出乎了他的預料,因為即便沒有算準,他完全可以再次組織追擊,畢竟兵力優勢始終在國民黨一方。但問題在于,貴陽是蔣介石的老巢,而此時貴陽的兵力十分空虛,全都被蔣介石調去防止紅軍過長江了。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紅軍再渡赤水發兵貴陽,僅這一步就可謂神來之筆,躲了敵軍追擊封鎖的同時,直攻敵軍軟肋,令蔣介石在兵力全面優勢的情況下卻出現兵力捉襟見肘的尴尬局面。為了自保,蔣介石也顧不得顔面,開口向雲南的龍雲求救,龍雲遂發兵貴陽,以解蔣介石的燃眉之急。

接到龍雲派兵過來馳援的消息,蔣介石這才略顯安心,對高喊着“活捉蔣介石”的紅軍不那麼恐懼了。隻不過讓蔣介石和龍雲都沒想到的是,紅軍的行動雷聲大雨點小,一路朝着貴陽高歌猛進的紅軍,馬上抵達貴陽之際,卻絲毫沒有停留的意思,反而越走越遠。

滿臉問号的蔣介石和龍雲頓時感覺摸不着頭腦,但很快龍雲就慌了,因為他發現紅軍的進軍方向不是别的地方,正是龍雲所在的雲南。好家夥,龍雲調兵馳援貴陽,解了蔣介石的燃眉之急,卻又造成雲南空虛的局面,令龍雲頓時體會到了不久前蔣介石的感受。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龍雲無奈,為了自保趕緊調金沙江方向的部隊過來救援,而金沙江部隊調離之後,紅軍随即就出現在了金沙江一帶,趁龍雲在這一帶的兵力空虛之際,順利越過金沙江。金沙江處于長江上遊,越過金沙江也就等于渡過了長江,紅軍此舉等于向國民黨宣布,實作了最初的軍事意圖,讓數十萬國民黨軍徒呼奈何。

從毛主席指揮紅軍以後的行動來看,毛主席渡過長江的目标一直都沒有改變過,但在進軍過程中不斷改變方向和節奏,從未明确設定過長征終點。

而毛主席率領紅軍長征,也并不能定義為簡單的“逃跑”,畢竟在毛主席率領紅軍行軍期間,雖然沒辦法與敵軍硬碰,卻始終在牽着敵軍的鼻子走,令敵人摸不着頭腦的同時,還不斷按照毛主席的思路調兵遣将,“四渡赤水”也是以成為毛主席的得意之作。

進軍陝北

後來,毛主席率軍抵達甘肅以後,得知陝北有紅軍,這時才确定向陝北進發,将陝北定為長征的目的地。即便紅軍渡過長江,也依然有很多選擇,為什麼這個時候定在陝北呢?

紅軍長征時有那麼多地方可選,為何一定要去陝北?其實真相挺紮心

第一,陝北有紅軍隊伍,是劉志丹上司的紅26軍。這支隊伍當年經曆過不少挫折,但在劉志丹的帶領下重新崛起,并創立了根據地。

第二,紅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經略四川,一個是繼續北上經略天下。毛主席當時選擇的是繼續北上,建立川陝甘蘇區,進而開始新的征程。

從這兩點來看,陝北全都符合标準,紅軍隻要進軍陝北,就會擁有更廣闊的天地,遠比困守四川要好得多。而且,那裡有劉志丹同志的軍隊和根據地,紅軍從此不再是無根浮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